资管新风向:智能投顾在中国的崛起
2017-04-07杨望董羽翀
杨望+董羽翀
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金融科技,凭借其智能性、便捷性、低成本的特性迅速变革着传统金融,对传统金融各领域的冲击不言而喻。如今,金融科技的风向标又指向了资产管理市场,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投顾正将资产及财富管理“去人工化”,提供一种门槛低、成本低、客观透明的智能投资服务模式。那么智能投顾的出现,是对传统投顾的颠覆还是互补?
智能投顾能否助力传统投顾?
智能投顾(Robo-Advise)也称作机器人投顾,是根据投资者的投资偏好、风险承受水平以及预期收益目标等要求,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并运用经济学中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理论,为用户提供投资建议,制定个性化资产组合方案,并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对资产配置进行动态调整,以提高资产回报率,让个人投资者也能享受到专业的、低成本的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服务。
在传统投顾模式下,公司会根据客户的投资风格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水平,提供包括资产管理、信托、税务、保险和房地产咨询在内的多种服务,主要服务对象是高净值客户,且多以一对一的模式为主,这就使得传统投顾存在业务受众面窄、投资门槛高、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实际上,传统投顾虽然仍占据市场主流地位,但其问题早已暴露。首先,传统投顾的获客率并不高,且需花费大量时间为大客户定制专业报告,而后者往往没有时间或耐心研读报告。其次,人的精力和知识领域毕竟有限,很多所谓的传统投顾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有时会被资深投资人问得无言以对。最后,传统投顾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由于薪资和理财产品销售业绩直接挂钩,不少投资顾问会推荐有利于自己而并不适合投资人实际情况的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具备投资门槛低、管理费用少、客观公正且服务面广的智能投顾应运而生。
对于传统投顾而言,智能投顾优势明显。第一,投资门槛低。传统上的资产配置主要为私人银行加主权基金等大型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服务对象受限。而智能投顾将投资门槛降低至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彻底释放了长尾市场的潜在发展空间。第二,管理费用低。传统投顾的账户管理费都在1%以上,而智能投顾依托于大数据抓取和云运算技术,节省了人工成本,管理费低至0.25%~0.5%,且随着客户的增多边际成本降低。第三,公开透明。机器人会挑选最适合投资人的投资组合,不会因个人业绩而破坏投资者的利益。第四,战胜人性。投资最重要的是设定止盈止损点并严格执行,然而,人性的弱点常会动摇投资者的决心,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智能投顾会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执行,帮助投资者战胜人性的弱点。
智能投顾引爆全球,美国先行
目前,智能投顾已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继区块链后又一个风口,而其在全球的兴起并不是偶然。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呈规模增长为重塑投资领域新格局奠定基础。根据EMC和IDC联合发表的《数字宇宙研究报告》,2013年至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增长10倍,从4.4万亿GB增至44万亿GB。海量的数据从多维度记录客户的消费行为、信用记录和社交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更精准进行用户画像,从而深入描绘客户的投资与风险偏好,给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投资组合及投资建议,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其次,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驱动着投资者理财需求旺盛,长尾客户潜在空间巨大。据贝恩公司《2015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2年~2014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已达到16%,远高于同期GDP增速。而在投资于互联网理财的3亿人中,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客户只有不到1%。智能投顾的出现,使长尾客户巨大的蓝海市场的挖掘成为可能,弥补了传统投顾流失的客群和商机。最后,投资者资产结构配比发生变化,对于高风险的股票类投资和混合型基金,智能投顾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和实时数据跟踪,对该类资产进行动态平衡调整,保障投资者收益,做出正确投资决策。
毋庸置疑,智能投顾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驱动。据野村证券研究,智能投顾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全球投资规模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高达23.88亿美元,与此同时,智能投顾的资产管理规模也日益扩张,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智能投顾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500亿美元,预计将于2020年达到2.2万亿美元,占到全球资管行业的2.2%。
智能投顾在中国市场有望爆发
2015年,Fintech热潮席卷全球,中国也成为了受益方之一。智能投顾作为Fintech最具代表性的细分领域之一,为中国资管市场改革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机遇和挑战。具体来说,国内智能投顾平台在业务模式上存在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独立建议型、混合推荐型和一键理财型。
值得一提的是,独立建议型的智投平台与国外的Wealthfront、Betterment等明星公司最为相似,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客户的基本信息、风险偏好、投资期望收益和期限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用户配置满足其要求的金融产品组合。这类智投平台只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并不代销其他机构的金融产品,平台本身也不开发金融产品。
与独立建议型不同的是,一键理财型智能投顾平台的用户不直接参与具体的金融产品配置方案的制定,用户只需选择“智能投顾”这项业务,平台就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以往的社交、行为数据自动配置金融产品。这类智投平台适合对理财产品不了解,或是没有时间研究产品的小白用户使用,投资者只关注“收益率”这个结果,其他过程都交给机器人来完成。这类平台的代表公司有懒财网,以信托和现金为主要投资标的,以及“网銀贷”旗下的理财产品“钱大人”。
混合推荐型平台作为独立建议型和一键理财型两者的融合模式,其在产品推荐中融入部分平台自身产品,既向用户推荐其他机构的金融产品,也推荐平台参与开发的金融产品。
在大资管时代下,智能投顾让高门槛的财富管理行业从小众化转向普惠化、多元化,无疑已成为资管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由于存在投资产品的市场不同、分业监管的限制以及投资者的差异等不同点,与美国等先行者相比,机器人投顾的中国发展之路仍存在许多局限性。
第一,中美ETF资产规模和存量存在巨大差异。在美国,资产配置的理论和实践均经历了多年积累和验证,且在长远视角下,股票、债券等基础资产的表现及相关性趋于稳定,使得资产配置拥有相对较强的依据;而中国股市波形大,T+1的制度和缺乏做空机制等均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同时,美国ETF体量大,品种全。
第二,国内分业监管阻碍着智能投顾的发展。在美国,投资顾问监管牌照涵盖了资管和理财服务两块业务,这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企业获取不同牌照和重复监管的成本;而我国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是两项分属不同法律法规的业务,仅有投顾资格的公司无法代客户交易,并且从事资产管理需先成立产品才能募集资金。现阶段,尚无专门的法律条款对智能投顾业务进行规范,使得智能投顾在中国市场发展出现瓶颈。不过,2015年3月证监会发布的《账户管理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呈现出了投资顾问可涉足资产管理业务的趋势,两项业务不能同时开展的问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而这也将有助于准确定义机器人投顾及其未来的发展。
第三,投资者的差异。美国投资者大多是机构和大户,长期投资的理念在美国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且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加之税收、复杂的交易机制让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价值得以凸显。而在国内的投资市场,散户占到绝大多数,投机性强,追求短期收益的趋势大于长期稳定的理财,因此更关注投资的短期价格波动。
综上所述,目前美国智能投顾市场规模在500亿美元,我国市场正处于初期培育期间,13亿的市场体量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投顾在中国的崛起指日可待。然而,初期存在市场教育成本高、监管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需要理性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具体来说,我国应因地制宜,针对金融市场上高比例的个人投资者,个性化制定以主动投资为主的策略,通过对股票等投资品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提供相应的买卖策略来开拓智能投顾的新方向。
当然,从长期来看,以风险分散为主的、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资产大类配置模式仍是我国智能投顾需要把握的未来发展趋势。此外,智能投顾的发展与金融监管的核心使命并不冲突,两者的协同互助,能够显著地减少市场的趋同交易和化解羊群效应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的智能投顾雏形逐渐清晰,飞速发展计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