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服用缬沙坦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
2017-04-07李鹏郝全新
李鹏 郝全新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时间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8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使用缬沙坦进行治疗,按照给药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9),对照组清晨服药,研究组晚间给药,比较两组收缩压昼变异率、舒张压昼夜变异率及用药前后血压情况。结果研究组收缩压昼夜变异率、舒张压昼夜变异率与对照组比较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平均压、白天平均压、夜间平均压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夜间平均压(SBP、DBP)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间服用缬沙坦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有效控制血压,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关键词]非勺型高血压;服药时间;缬沙坦;降压;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昼夜变异率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3-100-03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临床综合征,中老年人为高血压的高发人群,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因夜间血压较高,会显著增加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要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给药,可使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得到改善。笔者收集38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均使用缬沙坦进行治疗,但是给药时间不同,对比不同给药时间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WHO/ISH血压水平及标准,均经无创性24h动态血压监测明确诊断为非勺型高血压。研究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孕妇、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意识不清或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使用对研究结果判定有影响药物的患者。38例患者按照给药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研究组男10例,女9例,年龄45~70岁,平均(55.7±10.8)岁,病程1~7年,平均(3.6±1.1)年,对照组男11例,女8例,年龄43~69岁,平均(56.2±11.3)岁,病程1~6年,平均(3_3±0.9)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给予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安慰剂洗脱1周,使用缬沙坦(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H20051350)进行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不宜过饱,适当锻炼,但避免剧烈运动,保证规律作息时间。对照按照常规時间给药,清晨服药,给药时间为晨起6:00~7:00,研究组晚间给药,给药时间为晚间18:00~19:00。使用动态血压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压情况。
1.3观察指标
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昼夜变异有效率比较:以治疗后血压昼夜变异率(BPF)的变化程度将临床疗效分为有效、无效,BPF=(白天血压均值一夜间血压均值)/白天血压均值×100%。其中有效:治疗后BPF高于10%,无效:治疗后BPF不足10%。用药前后血压情况:24h平均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白天平均压(SBP、DBP)、夜间平均压(SBP、DBP)。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昼夜变异率比较
研究组收缩压昼夜变异率、舒张压昼夜变异率与对照组比较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用药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24h平均压(SBP、DBP)、白天平均压(SBP、DBP),夜间平均压(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夜间平均压SBP、DBP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动态血压监测(ABPM)证实健康成年人在生理状态下血压曲线为双峰一谷变化曲线,即日间升高,夜间下降,与日间血压比较,夜间血压会降低10%~20%,血压曲线呈勺状形态,勺的长柄在白天,而低陷部分在夜间,与夜间比较,日间的血压波动范围更大。根据是否失去昼夜节律可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勺型高血压患者和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前者为未失去昼夜节律的高血压患者,血压仍为双峰一谷变化曲线;后者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即为失去正常节律的患者,24h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表现为与日间血压比较,夜间血压不下降10%甚至升高,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约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0%左右。与勺型高血压比较,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持续在较高水平,靶器官损害更严重,会显著增加该类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及时采取措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对失常的血压昼夜节律进行调整,使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勺型曲线,对靶器官进行保护对于治疗高血压及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传统的观念认为,早晨或上午为高血压患者的最佳服药时间,晚间或睡前服药则可能导致夜间血压过低,影响心脏等重要脏器供血,严重者甚至会诱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但有研究表明,给药时间不同,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也会有较大的差别。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准确把握药物的药理特征及患者的昼夜血压曲线,在适合的时间指导服药,保持降压药物作用效应与高血压发生的节律相一致,能24h稳定控制血压,恢复正常模式的勺型血压节律,使靶器官损害减轻,降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24h平均压(SBP、DBP)、白天平均压(SBP、DBP)、夜间平均压(SBP、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收缩压昼夜变异率、舒张压昼夜变异率与对照组比较更高,夜间平均压(SBP、DBP)与对照组比较更低(P<0.05)。提示,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表明,晚间服用缬沙坦治疗,可使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有研究证实,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对非勺型高血压进行治疗,可使勺型血压节律恢复,对靶器官起到保护作用。缬沙坦为新型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是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之一,缬沙坦可持久的发挥降压作用,且效果平稳,达到血药峰值浓度时间短,约为2h,每天仅需服用1次,对控制血压有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晚间服用缬沙坦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使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提高,可作为治疗非勺型高血压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