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2017-04-07韩平
韩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初中生语文课堂教学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由此可见,要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努力培养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利用有效资源,收集信息,预习新课,主动思考。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在课前有所准备,他们就会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发现问题,然后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教师,通过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再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查阅资料,使正确答案浮出水面。比如,在学习《第一次真好》时,我就提前安排学生预习本课文,让他们在解决了字词,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再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再把不清楚的内容整理成问题交给我,我结合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再从词、句、篇以及文章进行解读,以便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课前有目的地进行预习,一定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问题载体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熟读文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摈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讲到底,唱独角戏的枯燥乏味,而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情境问题的设计:
(一)要少而精
问题虽然是学习的方法,但是教师也不能给学生一堆与课堂学习内容关系不紧密的问题。教师要研读、吃透教材,围绕重点、难点、疑点,提出有价值的,核心的问题,而且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有梯度地递进。例如,小说的贴入点应该是人物、环境、情节、细节。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给学生少而精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切忌随便发问、浅问,让学生的抓不住重点,影响学习效率。
(二)要有启发性
一个问题中如果没有启发性,那么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所以,设置问题不但要灵活巧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还要能激起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想共鸣,能让学生沿着问题打开思路,往内容的更深层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在筛选出的信息中,找到问题的贴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要有质疑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知道,学生的知识积累参差不齐,对问题的认识难免产生分歧,这时候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有自己见解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思考,调节师生之间的交流,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认真地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要进行课堂讨论,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让他们对知识点加深认识与理解。对个别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视情况进行课后有针对性地讲解,使学生能彻底学会、学懂。这样有问有答的质疑性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要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就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把学生统一在一个思想中,一个模子里,让学生保持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见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能更好地合作交流,在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性格、爱好、学习情况的基础,根据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合理地组建成小组,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特别是对重点词句或者意义深刻的句段,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找到根据,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表达思想。比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让他们自己寻找描述闻先生学者方面的事迹,然后重点讨论描写他研究古典文化的语段,让他们通过讨论说说自己心中的闻先生的人格魅力。在这样的讨论学习中,不但培养了学生个性学习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在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中受到别人智慧的启发,开启了自己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綜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不但是指教师教学方法、引导方法的灵活,而且也指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使学生的思维鲜活,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堂,有效传递知识,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和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