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与温通针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疗效比较研究

2017-04-07钱洁钱能张宏涛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23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钱洁 钱能 张宏涛

[摘要]目的比较电针与温通针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电针干预,对照组予以温通针干预。记录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段的疼痛改变情况、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以及进行生活质量评估,评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疗效87.30%及在T0-T2时间段的VasLP、Likert评分、T0时间段的Roland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land得分在T1时间段观察组增加明显,在T2时间段则减少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因子以及总分均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温通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相当,温通针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但电针对于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较好。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电针疗法;温通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3-67-04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骨科常见疾患,既往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但是由于现今工作方式的转换,伏案工作几率增加,以致于本病的发病人群渐趋年轻化Ⅲ,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本病以腰痛、坐骨神经痛,甚至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治疗以手术与保守疗法为主,而手术疗法效果不显著,非手术疗法中的西药治疗以其毒副作用较大而影响患者依从性,因此,从中医学的传统治疗手段中探寻有效的干预措施,是现今本病治疗的关注点,而在其中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危险小,症状改善明显已得到医学界公认,但电针与温通针而言,何种针灸方法效果更佳,尚无定论,有鉴于此,本研究将不同针刺方法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之中,以期探索最佳治疗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我科收治的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掷币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3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其中观察组予以电针干预,患者中男36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7±1.8)岁;平均病程(30.2±3.6)d。对照组予以温通针干预,患者中男34例,女29例;年龄32~68岁,平均(54.2±1.9)岁;平均病程(31.4±3.9)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依照下列标准纳入,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依据《骨伤科学》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療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纳入标准:(1)年龄:30~75岁;(2)符合诊断标准,且经MRI及CT确诊者;(3)经过非手术治疗措施干预后,疗效不佳者;排除标准:(1)有其他导致患者腰痛、坐骨神经痛的疾病;(2)有全身性胶原性免疫疾病者;(3)近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等可能影响结果判定者;(4)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者;(5)有认知功能障碍或者严重精神疾患者。

1.2针刺方法

穴位选择:本病选择十七椎、腰阳关、环跳、阳陵泉、夹脊(对应压痛点)为主穴,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辨证标准,进行配穴,其中气滞血瘀型加膈俞;寒湿痹阻型加合谷、阴陵泉;肝肾亏虚型加三阴交。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根据针刺深浅程度选择一次性不锈钢毫针。

观察组:予以电针治疗措施,首先对上述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爪切和夹持进针法进行针刺,以40~65mm进针深度为宜,予以大幅度的捻转补泻手法,其中除三阴交穴用补法外,其余均采用泻法,2min/穴位,以得气为宜,之后连接电针仪(G6805-Ⅱ型),进行数据设置,频率为40Hz,电流强度2mA的连续波,20min/次。

对照组:予以温通针治疗措施,首先对上述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押手拇指或示指切按穴位,针刺人穴内40~65mm,得气后,押手加重压力,刺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至针有有下沉感,押手施以关闭法,促使针感传至病所,守气1min,留针20min,中间行针1次,缓慢出针后按压针孔。

1.3观察指标

疼痛改变情况:采用腿痛视觉类比标度(VasLP)对于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由我科两名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师在治疗前(T0)以及治疗后1个月(T1)、3个月(T2)进行评价。

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改良罗兰功能问卷(Roland)以及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评定时间同“疼痛改变情况”。

生活质量评估:在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因子包括躯体、心理、社会、信仰4个方面,共计46个条目,每个条目计分均为0~10分,总分为460分。

1.4疗效评定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相关标准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依次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其中临床控制者为疗效指数变化≥95%,无效是指疗效指数变化<30%,进而计算有效率,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一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87.30%,对照组有效率为85.71%,两组比较,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段VasLP评分比较

三个时间段的VasLP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T0时间段的Roland得分、以及TO~T2时间段的Likert得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Roland得分在T1时间段观察组增加明显,在T2时间段则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各项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理因子以及总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外科常见疾患之一,多给患者带来较大影响,甚或需要手术治疗,如何对其治疗较为棘手,从中医学中探寻有效治疗措施,已成为医学界共识,但由于中医学中未见腰椎间盘突出症之病名,仅根据其症状及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痹症”“腰痛”范畴,认为其发病由于六淫之邪侵袭而导致的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而腰部是阳经汇集之所,故而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容易出现腰疼之症,因此,治疗应以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为宜。

本研究中治疗选择与病变局部有關的穴位,其中十七椎和腰阳关具有强壮腰膝之效,均属于统领一身阳气之督脉;环跳穴具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效,为足少阳与足太阳交会穴,归属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穴可息风止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是八会穴之一,又为五输穴,归属于足少阳胆经。因此,选用上述穴位分别予以电针与温通针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干预,已有研究证实,研究发现电针疗法在消除病变局部的炎性症状、松解组织粘连、纠正脊柱内外平衡以及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能有效解决临床中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无明显手术指征)的疼痛问题。在病变椎间盘上、中、下各1椎的两侧夹脊穴施以电针,跨越了病变神经根的损伤部位,使电针在损伤神经局部形成稳定弱电场,改善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促进神经胞体酶的活性,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修复,这也可能是本研究中电针更侧重于改善运动功能的原因,而温通针属于现代医家创制,该手法补泻兼施,相关临床研究证实,温通针疗法可较好的激发人体经气,推动气血运行,有助于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之效,因此,在改善疼痛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上,温通针优于电针疗法。

综上可见,电针与温通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相当,温通针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而电针则更善于改善运动功能,但结果尚待进一步验证。同时也提示我们,针刺治疗过程中采用复合行针手法或电针辅助可以有效地解决因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疼痛、板滞、活动欠利等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者行针手法的准确、熟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治疗效果的优劣,故而需医者谨记行针手法的准确使用。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