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监管转型与证券行业经济资本管理

2017-04-07邱兆祥庹忠梁

求是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

邱兆祥 庹忠梁

摘 要:在簡政放权的监管转型背景下,监管当局赋予市场更多的权力, 证券行业应不断完善风险监管体系。作为盈亏自负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亟须建立一套内部管理体系,平衡资本、收益与风险,适应行业发展。基于国内外监管机构及先进金融机构的实践经验,提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监管资本相配合,实现证券行业全方位的风险管控。建议监管机构完善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和限额管理方案,证券公司逐步推动经济资本在证券公司内部发挥管理风险限额、指导绩效考核、优化资本分配的作用。而监管机构通过培训、传导的方式,进一步完善行业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管理方案,推动两者相互协调配合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监管转型;经济资本;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邱兆祥,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金融理论与实践、经济金融学科建设研究;庹忠梁,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和量化投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2-0064-10

引 言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证券市场的改进和完善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发展成为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因素,甚至影响到全球资本市场的运行。沪深交易所数据显示,2015年末我国沪深两市总市值突破5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1《中国债券市场:2015》报告显示,2015年末我国债券市场债券余额突破46万亿元,成为继美、日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2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证券市场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将日新月异,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相比国外成熟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时间短、体系仍待健全,而国内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相比也存在市场经验不足、管理水平落后、业务发展缓慢、风险意识薄弱等特点,在国内外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国内证券公司能否持续稳健运营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在国外环境日益错综复杂、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适时提出监管改革和风险全覆盖要求,既符合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求,又保障了金融机构稳健持续经营,是当前和下一阶段我国经济金融良性发展的迫切需求,必将为我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监管改革转型的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严峻的同业竞争,我国证券公司如何应对并健康成长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这既关系到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又关系到证券市场的繁荣稳定。本文探讨了当前形势下我国证券行业监管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借鉴国内外金融行业先进经验,提出了外部监管资本和内部经济资本并重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案。本文第一部分,回顾了我国证券监管政策的历史表现及目前的改革方案,探讨了监管转型的思路与方向;本文第二部分,梳理了国内外监管机构对证券行业的监管方式及先进金融机构将经济资本运用于内部管理的措施,为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和证券公司提供了先进的经验;本文第三部分,提出监管转型和证券行业经济资本管理的具体方案,指出监管机构应与证券公司协同发展,经济资本作为证券公司的内部管理工具,也应与外部监管资本相辅相成,实现证券行业良性发展;最后一部分给出了本文的总结。

一、证券行业风险监管回顾

(一)我国证券行业监管回顾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其特殊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一直是在监管的规划和引导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监管机构一方面学习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一直扮演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很强,主要体现在监管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干预来对市场进行调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监管调控不完全依赖于法律,相当大一部分依赖于政策导向。《证券法》作为规范证券市场参与者行为的根本大法,赋予了监管机构监管权力,但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监管模式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1],导致监管分工不明确、监管效率低下,过多干预市场但不能有效维持市场稳定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调控的方式多种多样。领导人讲话、官方媒体、交易制度变更、印花税调整、入市门槛设置、维稳资金进入与退出等多种因素调控股市涨跌,甚至敏感时期的临时性管制措施和非正式发言等都会给证券市场带来巨大影响。总的来看,监管手段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相当的创造性,只要是能够调控证券市场走势的措施都有可能采用。机构投资者或者个别有消息资源的投资者存在信息优势,容易形成庄家操纵的局面,损害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监管覆盖面广,几乎涵盖证券市场所有环节。通过一系列监管措施掌握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包括高管资格审批、IPO审核、IPO发行节奏调整、上市公司再融资、企业兼并收购和破产重组审批、公司退市核准等。监管机构对经营许可、现场检查、登记报备等具有相当的权力,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准入、退出及日常行为。重审批、轻监管,调控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程度可想而知。

第四,不进行预期管理,对证券市场造成较大波动。由于政策干预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临时性、功利性、易变性和不确定性,市场难以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导致市场参与方产生一种特殊的既有“政策博弈”又有“政策依赖”的现象,滋生政策投机行为[2]。另外,这种调控弱化了证券市场信息传递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不利于资金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常规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变化将影响股市外,调整新股发行政策、交易规则、费率都曾对股票市场带来冲击,甚至监管机构在敏感时间点的表态、舆论导向等消息层面的因素亦将引起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3][4][5]。史代敏(2002)的研究表明,政策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冲击非常大,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使当月的日收益率波幅接近平常水平的2倍。在经历了2015年A股市场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再到千股涨停的奇观,以及“熔断机制”推出后股票市场断崖式下跌的惨状后,肖钢本人在其最后一次参加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这次股市异常波动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不成熟,不成熟的交易者、不完备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适应的监管制度等,也充分暴露了证监会监管有漏洞、监管不适应、监管不得力等问题”[3]。

(二)風险监管体系转型

早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先手棋”。作为新兴转轨市场,“政策市”的特征一直饱受诟病,传统的监管体系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决策相冲突,亟待转型。

证券市场的监管转型一直在路上。我国在2000年9月引入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2006年7月颁布《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对证券公司监管体系进行了重构。净资本又称为监管资本,是参照Basel协议监管框架对证券公司资本充足性提出的要求,保障了证券公司一旦倒闭能够防范风险外溢,保护客户及债权人等相关各方不受损失。从发展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从无到有,从粗放式管理到以净资本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对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证券公司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随着行业创新不断深入和2015年以来的股票市场异常波动,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指标体系逐渐暴露出其急需适应当前行业形势变化进行调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中注重控制规模而非控制风险的理念,不能对证券公司实际面临的风险进行计量与控制;二是业务规模控制指标对证券公司经营发展造成约束,干扰了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三是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计算缺陷,增加了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成本;四是证券行业业务发展和风险累积受到股市波动周期的显著影响,逆周期调节机制的缺失将影响对证券行业风险的管控,容易形成负反馈,加剧市场的波动。证券行业正在迈入新的发展周期,在行业飞速发展与不断创新过程中,业务发展和创新速度、制度约束和风险监管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

2016年以来,监管当局注意到这一现象,提出简政放权和监管转型的要求。《证券法》的修订已经被人大常委会提上日程。证监会取消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不断简化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入推进市场监管转型。在取消上述行政审批事项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过程中,为做好衔接工作,证监会明确了相关事项取消的后续管理方式和工作安排。根据审慎监管原则,通过制定管理规范和标准,完善监管手段,加大事中检查、事后稽查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和有关业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针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证监会今年以来修订出台《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借鉴BaselIII对银行系统的监管方式,调整了净资本监管指标的计算方式,按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不同风险类型计算风险资本准备,优化杠杆率指标,将表外资产纳入指标管理,同时提出流动性风险指标监管要求。新的风险指标监管体系通过资本杠杆率、风险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等四个核心指标,提升了风险计量的针对性,增强了风险覆盖的完备性,初步建立了监管指标的逆周期动态调整机制。总的来看,新的风险控制指标监管体系放松了对净资本的管制要求,突出了净资本作为监管资本的特性,同时证券公司杠杆指标“表内外总资产/核心净资本”最大可达12.5倍。本次监管指标的修改,符合证监会转变职能、放管结合的监管思路,给证券公司在证券市场中发挥自身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净资本及流动性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监管导向下,各证券公司自身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作为风险经营机构,证券公司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但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证券公司的生存之道是创造收益。因此,证券公司需要在有限的资本约束下,在风险承受的前提下,为股本创造最大的收益,实现资本、风险、收益间的平衡。“经济资本”概念的提出既符合监管转型的思路,又能将监管资本、风险与收益连接起来。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经济资本预算分配制度,三是以风险调整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以监管转型为契机,构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正当时。

二、境内外经济资本管理实践及经验总结

净资本和经济资本是BCBS(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4年提出的监管框架下常用的两个概念,两者都是为了缓冲金融机构的非预期风险损失[6]。从证券公司的角度来看,净资本侧重于外部监管要求,而经济资本侧重于内部管理需要,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少文献都提出将监管资本要求向经济资本靠拢,Goody和Howells(BCBS,2006)提出BaselII第二支柱的目标就是使监管资本要求与经济资本需求保持一致。[7]欧盟在2010年《资本金要求指示》(Capital Requirement Directive,简称CRD)修正案中将投资银行的监管资本直接等同于经济资本。尽管目前来看,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资本管理方面存在差异,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监管机构对监管资本敏感性要求的提高和与金融机构实际风险相符性要求的提升,两者的趋同与收敛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比国内而言,经济资本在国外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具有较长时间的实践应用,可以为国内监管当局和证券公司学习和借鉴。而相比证券行业而言,国内银行业及保险业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也有较多本土化的实践。本部分内容梳理了国内外监管机构及大型金融机构经济资本管理方案,可以指导国内证券行业的经济资本管理。

(一)境外经济资本管理实践

1. 境外监管机构的管理模式

当前境外证券业风险监管主要以净资本或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净资本监管模式,如美国及中国香港,要求流动性资产在负债的一定比率之上;另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模式,如欧盟、日本及中国台湾,要求具有偿债能力的资本保持在风险资产的一定比率之上。

美国模式的监管理念为:证券公司在任何时点都需要保有一定规模的流动性资产或净资本,以保障公司能够以有序的方式得到清算。美国采用“净资本/负债”监管指标,中国香港采用“速动资金/调整后负债”监管指标,侧重于以控制杠杆水平来限制证券公司的风险总量规模。在这种监管模式下,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体现在净资本计算时的折扣比例中,证券公司面临更高的风险时,净资本将降低。这种监管模式未对净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比例关系做出要求。

欧盟模式的监管理念是:从金融机构的风险出发,要求金融机构持有一定数量高质量的资本,与自身风险资产规模相对应,以保证所持有资本对所承担风险的覆盖。对资本的质量和层次进行界定,区分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风险涵盖市场、信用、操作三大风险类型,鼓励证券公司开发内部模型进行风险计量,提升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欧盟模式与巴塞尔资本协议体系一脉相承,资本的本质体现为“自有资本”而非流动性资产的特征,同时对风险的计量要求更为明确、审慎。

2. 境外金融机构的实践

(1)摩根大通的管理实践

摩根大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领域有过许多开创性的贡献,被同行业广泛运用。摩根大通对于资本管理的态度是:按照监管要求保持“资本适足”状态,确保有充足的资本对银行业务活动风险提供支持,并按经济资本的标准对所需资本进行计量和配置。

经济资本计量方面,摩根大通按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类型分别计量经济资本。对于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摩根大通开创了Credit Metrics模型,并根据不同业务的信用风险特征设计不同的风险识别与经济资本测量方法。比如对于消费者组合,主要采用信用评分法,而对于批发组合,采用风险评级法。信用风险违约损失主要由客户类型和抵押物特征两个因素决定,违约概率根据信用风险评级来计算。对于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摩根大通采用一系列的工具组合来计量,包括非统计风险计量方法、CVaR模型、经济价值压力测试、风险收益压力测试等方法,每天进行风险计算,保障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能够满足由市场不利变动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对于操作风险经济资本,摩根大通采用Basel新资本协议提倡的高级计量法,并在2005年运用自行开发的Phoenix系统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经济资本分配方面,摩根大通基于实际损失情况及潜在情景损失测试结果,运用数学模型来计算向各个业务部门分配的经济资本量,并使用由下至上的方法评估公司层面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2)德意志银行的管理实践

德意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全能制银行之一,公司注重全员、全过程和全面风险管理,构建了从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体系。德意志银行运用经济资本来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商业风险,同时实现与账面资本比较后在各业务层面的资本分配。保障经济资本充足是德意志银行管理财务资源、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重要指标。

经济资本计量方面,对于信用风险,德意志银行采用信用风险评级,评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头寸和信用工具本身的特定风险。注重将定性及定量分析相结合,根据历史数据,构建交易对手评估方法、积分卡和评级表,将违约评级与违约回收率相结合。对于市场风险,德意志银行将市场风险细分为利率风险、股价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综合运用敏感性分析、CVaR、压力测试来测量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设定风险限额,进行日常管理。CVaR模型包含了投资组合线性及非线性风险因素,并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进行模拟分析。德意志银行还考虑到不同风险间的相关性,采用Copula方法对所有风险进行协整处理。对于操作风险,德意志银行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库,对于潜在风险损失较高的业务线进行自下而上的风险评估,监测操作风险指标,并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通过购买保险来缓释操作风险。

经济资本分配方面,德意志银行运用压力测试方法,识别潜在极端情形下风险暴露头寸价值的变动,以此作为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在市场上风险增大时,德意志银行通过调整经济资本来进行风险缓释。

(3)汇丰银行的管理实践

汇丰银行从经济资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将资本界定为覆盖不同风险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的必需资源,其经济资本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在满足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兼顾股本回报最大化和杠杆率最大化的要求。通过在公司内部设定远高于监管水平的资本要求,对外树立起通过维持强大资本基础来支持业务发展的业内形象,对内则通过寻求各业务发展需求与资本要求之间的平衡,构建一个持续稳健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经济资本计量方面,汇丰银行要求连同监管资本一起每日计量,通过内部风险模型构建覆盖全业务的、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风险度量方法,并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情景分析或压力测试评估资本充足性。汇丰银行对风险的分类已经超出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并不断开发适合自身风险特征的内部模型,为各类业务风险分配经济资本。对于信用风险,汇丰银行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及其他外部信息,开发内部评级模型,对借贷者、零售客户及交易对手进行评级,外部评级模型在引入前都要经过相关验证;对于市场风险,汇丰银行采用每日VaR模型、壓力测试、年在险收益及经济资本限额等模型进行计算评估;对于操作风险,汇丰银行建立了集团范围内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并对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建立最低控制要求,包括风险评估、风险事件数据收集及经济资本测算三个方面。

经济资本分配方面,汇丰银行将经济资本计量结果转化为每个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以此确定整体及各业务单元的风险偏好体系,为每个业务条线经济资本分配提供基准,加强限额管理,强化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应用。汇丰银行注重开发内部计量模型,通过经济资本分配及风险限额,确保各业务的安全性与收益性。

(二)境内经济资本管理实践

1. 银行业的管理实践

我国银行业已经逐渐采纳并由监管机构推动经济资本管理方案。国内最早是中国建设银行于1999年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提出了通过经济资本量化各类业务敞口的风险水平,并在2004年制定了《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办法》,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EVA为核心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国银行自2004年开始引入经济资本理念,将经济资本管理纳入信贷管理流程,2006年又进一步自行设计并开发了经济资本配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境内分行经济资本指标的监测、分析与考核;中国农业银行2005年3月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8]另外,银监会在2009年颁发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中,明确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经济资本计量体系并用于内部资本充足评估。

普华永道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表明, 信用风险占到商业银行风险总量的65%, 除此之外, 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在参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基础上,以资本充足率8%为基准,根据各类业务的历史风险状况和本行的经营发展战略,采取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对某些属于鼓励发展类业务,商业银行则设定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使之相对应的风险权重低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风险权重。计量市场风险的常用技术有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少数商业银行(如中国建设银行)运用VaR计量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设定为前三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的一定比例。

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中国建设银行采用增量配置法,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年初由总行根据全行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接着,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2. 保险业的管理实践

2015年2月16日,保监会连续发布了《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1-17号)〉的通知》(保监发[2015]22号)、《关于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财会[2015]15号),自2015年1季度,中国保险业进入了偿二代过渡期。在经济资本管理实践中,保监会走在保险公司的前面。

保监会着重从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等单方面来加强保险行业监管。首先,保监会从吸收损失能力的角度对保险公司实际资本进行定义和规范,将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细化对资本的监管。其次,保监会重点对保险公司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做出规定,按照保险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类型采用综合因子法进行风险计量,同时增加了战略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定性监管要求,并辅之以压力测试手段对极端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最后,保监会制定专门的风险监管评级方案、信息披露办法和报告流程,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总的来看,偿二代时期,保监会的监管措施实现了与国际机构的接轨,推动了保险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偿二代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开发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这一点集团性的保险公司走在了前列。目前国内大型保险集团,如中国再保险集团、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保险等已在公司运用经济资本进行内部管理。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例,公司在遵守保监会最低资本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开发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在经济资本计量方面,中国再保险集团已率先建立起集团层面的经济资本计量与汇总方案,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计量方法,如Credit Metrics模型、VaR模型等来计量集团的经济资本,进而采用RAROC对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进行度量,定期评估并向管理层报告。在经济资本的配置方面,中国再保险集团正在逐步尝试将RAROC指标与资本分配相挂钩,对于海外业务已采用RAROC指标进行资本金的分配。

(三)境内外经济资本管理经验总结

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均已采用或者正在尝试使用经济资本管理工具,它们在经济资本管理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为我国监管机构和证券公司提供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样本。

1. 充足的资本是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

从这些先进机构资本管理理念来看,它们都是在监管机构要求或者自身管理要求下保有充足的资本金作为风险缓释,并支持业务发展的需要。无论美国模式还是欧盟模式,“资本”概念是监管机构极为重视的一个指标,无论是资本与负债的比较,还是资本与风险的比较,监管机构都要求证券公司持有足以满足公司运营的资本。这一点也体现了监管机构对利益相关方及合法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风险传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风险收益对应论的管理理念

在经济资本配置方面,先进金融机构都具有经济资本与风险预算的理念及特有的平衡方式。公司内部治理不再以所拥有的资金多寡或者获利大小来进行资本配置,而是以各业务单元承受风险的大小与可承受风险值为基准,配合各业务单元的获利能力与市场前景等,进行资本金的分配。

3. 有效计量经济资本的技术与模型

在经济资本计量方面,先进金融机构重视风险计量技术和风险模型的开发,注重针对自身的风险特征研发风险管理技术,提升风险计量的准确性与有效性。這些机构采用内部评级法、违约损失模型、VaR模型、CVaR模型、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多种高级计量手段,准确度量各种风险与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将风险管理理论、资本管理理论、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学、统计学等融合进日常风险管理中,使风险限额、绩效考核、资本配置等管理方案更加科学有效。

4. 可靠的经济资本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经济资本管理涉及公司内部大量的信息,可靠的数据来源是风险识别、分析、计量、监测、评估的基础。这其中既需要外部数据,包括经济数据,政策数据,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等不同市场的数据,也需要各种内部数据,包括经营数据、投资组合数据、个券数据、财务数据、客户数据等,而各种风险模型涉及大量统计处理、相关性分析、数据模拟等复杂的处理手段。在证券公司经营业务范围不断扩张的同时,风险的时效性要求更加紧迫。这些先进机构能够有效地计量、报告公司层面及各业务单元的风险状况,无一例外都有赖于强大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三、我国证券行业经济资本管理方案建议

从国内外监管机构和先进金融机构的管理经验来看,在现阶段证券行业构建监管资本与净资本协同发展的证券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势在必行。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证券公司内部管理工具,与外部监管资本净资本相辅相成,实现证券行业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一)监管当局推动经济资本管理方案的应用

与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具有先进的人才储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强有力的执行权力。借鉴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经验,宜由监管机构推动经济资本管理方案的实施,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对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实施全面监管,为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 完善法律制度

从立法的角度不断完善现有的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引导和鼓励行业构建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适应证券行业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证监会应加强与银监会、保监会的合作,借鉴巴塞尔协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发布的《对金融集团的监管原则》,不断修改完善《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规范,对监管机构的职能与证券公司的监管要求进行法律约束;证券行业的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对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立内、外部风险管理的协同机制、协同技术,才能真正达到有效控制投资银行风险的目的。

2. 优化计量手段

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坚持以最低资本要求为监管基础,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另一方面在行业内完善现有风险覆盖率和资本杠杆率计算方法,保障监管资本能够覆盖风险资本。监管机构及行业自律组织借鉴国内外及行业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学习论证,加强对证券公司的培训,帮助证券公司完善风险资本的计量方法,实现行业内风险资本指标科学统一的计量,比如针对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针对市场风险的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针对操作风险的基本指标法和高级计量法等。鉴于目前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监管机构可以从简单的计量方法入手,在科学统一的计量基础之上,建立全行业的监管资本要求。然后引导行业建立针对自身特点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逐渐实现精确计量,提高风险计量的敏感性。监管部门与证券公司双方通过不断协同、不断进行纠错式的相互学习而使经济资本配置和净资本监管在行业资产配置、资本结构优化和绩效评估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构筑起有效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屏障。

3. 加强检查督导

监管机构应对证券公司的资本充足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检查,评估证券公司的内部评级法、高级计量法等风险计量模型是否达到了最低的资本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同时收集行业信息,分析总结监管经验及行业先进管理方法,在行业内传导。在信息披露方面,监管机构应充分发挥市场的督促作用,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及时了解相关证券公司的风险水平和经营状况,以形成市场化的证券公司评级和定价机制,从而形成市场激励。监管机构应督促证券公司建立一套信息披露政策、披露内容、控制流程等,定期进行披露。

4. 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市场和行业的研究,建立监管资本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市场的“稳定器”,在防范行业系统性风险中发挥主导作用。监管机构通过组织研究行业力量,建立能够反映系统性风险的监测预警体系,如宏观经济指标、股市波动率指标、客户保证金变动、市场交易量指标等,解释证券市场景气程度和风险等级。根据监测结果,对监管指标进行逆周期调整,使监管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这样一方面传导了监管意图,进行预期管理,另一方面在市场过热时能够防范周期性强的业务风险扩大,在市场回落时通过降低监管指标要求,能够鼓励行业的扩张。

(二)证券公司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管理方案

证券公司在保障监管资本充足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设定能够覆盖公司运营所需承担风险的经济资本限额。在日常经营中,充分发挥经济资本在战略制定、业务规划、资本分配、业绩评估、内部沟通中的作用,从上而下贯彻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构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管理方案。

1. 经济资本限额管理

证券公司应树立风险调整绩效管理的风险文化,经营管理层将资本、风险、收益并重管理,将经济资本、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指标作为衡量公司及各层级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以此在公司各层级建立起资本金管理及战胜风险获取超额收益的经营文化。经营管理层授权相关部门开展针对经理层及相关员工的培训,传导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及管理理念,推动经济资本在一线员工中的普及与应用。

年初,经营管理层将反映风险偏好的经济资本作为限额管理指标之一并提交董事会审议。在限额的设置中,涉及公司各业务部门,财务、资金、风险管理及IT部门。首先,各业务部门提交资金使用计划、利润计划、历史经济资本占用情况及收益情况,财务部对相关数据进行核实调整,确保数据口径的一致性,资金部则需要根据监管资本充足性要求及在保障公司流动性充足的基础上,确定公司可以分配的资本金。風险管理部据此测算出公司需要准备的经济资本数量,将此与董事会风险偏好相比较,并与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调,将商讨方案及结果提交董事会。

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风险管理部将经济资本进行分解至各相关资金使用部门,进行限额管理。在日常运营中,风险管理部重点对风险限额进行监控,对各业务部门的日常风险限额进行有效计量,可参照巴塞尔协议标准法或构建内部模型法进行测算并不断检验优化,对于超出限额的业务部门进行预警,保障公司风险偏好的有效执行。

2. 风险绩效评估

风险经营是证券公司经营的本质。为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证券公司应逐渐转变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思路,在各业务线运作时,应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建立基于RAROC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各资金使用部门建立风险、收益对应的投资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存在,甚至为了追求高额的奖金或提成而将公司置于高风险的处境。

证券公司可参考巴塞尔委员会在2010年发布的Range of Methodologies for Risk and Performance Alignment of Remuneration,构建风险绩效管理框架和流程,建立管理方法及其完善机制,设立相关指标,推动风险绩效管理在公司内的应用和指导作用。

证券公司应逐渐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将RAROC指标纳入部门考评中去。财务部门会同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自资金使用部门的收益、资金成本、经济资本占用情况等进行核算,生成RAROC报告,在充分计量相关部门经济资本的基础上,对收益进行调整。管理层基于报告进行动态评价,结合战略发展和风险偏好对相关部门的表现进行综合判断,作为资源分配的指导。证券公司还可以建立与绩效评估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和奖金池分配方案,引导各业务部门和员工统筹考虑收益与成本、市场与风险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评判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的经营绩效。

3. 经济资本分配

作为营利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股东希望在有效的资本金约束下,创造出最大的收益,这正是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基于经济资本计量和绩效评估结果,证券公司可以建立内部资本分配机制,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证券公司的经营预算可首先在保障监管资本充足和满足公司流动性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可以新增的资本金总额;然后,根据各单位资本金申请额度及行业表现,测算其风险收益水平,如高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低风险高收益等,确定最低、最高资本金配置增量水平,对于表现好的业务可以在申请额度上增加一定比例,而对于表现较差的业务则调低一定比例;接着,利用历史平均表现及对下一年RAROC预估或RAROC要求,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将新增资本金配置向RAROC高的业务倾斜,使公司总体EVA最大化;最后,公司需根据发展战略、业务影响程度等进行定性调整,形成年度资本金配置方案。证券公司应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情况优化经济资本配置方案,提高方案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4.风险系统建设

证券公司应建立适应公司业务发展和经济资本管理要求的风险信息系统,建立风险数据库,进行数据积累、整合和筛选,作为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风险信息系统应具有对接各业务条线的功能,能够采取客户信息、持仓信息、交易信息、财务信息等内部数据,同时能够对接外部资讯系统,获取市场信息、宏观经济信息、证券信息等外部数据。同时,系统应该能够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除了简单的分类汇总外,还应具有测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功能,能够实现对VaR值的计算、敏感性分析甚至灵活地开展压力测试。证券公司应根据自身业务实际情况和经济资本管理实践,搭建复杂程度与之相配套的信息技术系统,进行经济资本限额监控、相关业务绩效评价、年度经济资本预算管理,通过风险系统实现经济资本管理的自动化、流程化、智能化,能够满足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

结 论

风险经营是证券公司的经营本质,作为金融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风险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金融监管迎来了改革的契机。在简政放权的监管转型背景下,证券行业乃至证券公司都需要主动去迎接这个转型时代的来临,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的变化。

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国内银行业、保险业的先进案例,提出净资本监管与经济资本管理相协调的证券行业管理方案,为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公司转型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监管机构通过逐渐优化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使监管资本与证券行业风险属性相匹配,能更好地起到监管作用,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发生。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优化风险指标计量方法、加强监管督导和优化逆周期调节机制,监管部门与证券公司双方通过不断协同、不断进行纠错式的相互学习而使经济资本配置和净资本监管在行业资产配置、资本结构优化和绩效评估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构筑起有效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屏障。

证券公司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公司内部营造风险绩效文化氛围,既能与监管要求相契合,又能平衡公司内部资本、风险、收益等方面面临的矛盾问题,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证券公司能充分发挥经济资本在战略制定、业务规划、资本分配、业绩评估、内部沟通中的作用,既能使资本满足监管要求,又能与战略目标和风险偏好相结合,提升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吴越、马洪雨:《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监管权配置实证分析》,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 李文华:《路径依赖与证券监管转型对策初探》,载《金融与经济》2014年第4期.

[3] 史代敏:《股票市场波动的政策影响效应》, 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 8期.

[4] 胡金焱:《中国股票市场宏观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 载《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 6期

[5] 张新红、叶诚:《中国股票市场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 载《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 4期.

[6]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 in Basel, June 2004.

[7]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asel II: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 i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June 2006(128).

[8] 張国俊:《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进展与效应》,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5期.

[責任编辑 国胜铁]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regulation transformation, the regulatory authority empowers more to the market, so the security industry needs to constantly perfect the risk supervision system. As a self-sustain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 the security company urges to establish an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to balance the capital, profit and risk, and to adapt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y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gulators and advanc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e propose the overall risk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e economic capital as the core, coordinated with the regulatory capital, to make an all-around risk control of the security industry. We suggest that the regulator should improve the regulatory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the quota management scheme, and the security companies need to gradually promote the use of the economic capital in internal risk limi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capital allocation. Meanwhile, the regulator needs to further perfect the regulatory capital and 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 scheme through the way of training and conduction, to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of both.

Key words: regulatory transition, economic capital, risk management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本地化科技翻译的风险管理
审判风险管理初探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应用于长期照护患者跌倒预防的探讨
新版GMP中质量风险管理实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