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17-04-07刘祖英
刘祖英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经在《师说》一文中如此给教师职业以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面对学生不但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帮学生“解惑”,也就是帮助他们解决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迷惑,坚定信念,追寻梦想,让学生从心理上变得睿智、强大,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而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但是不难发现,人们对人才的定义也越来越狭窄,似乎只有在某个领域成为佼佼者就已经是大功告成,往往忽视了对人的品质的勘察,其结果是这些所谓的人才往往是面对世人自私冷漠,面对职业背信弃义,为一己私利出卖集体利益的人层出不穷,导致高科技犯罪率不断升高。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只看文化成绩,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特别是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育,我认为更是责无旁贷。
一、加强德育工作,语文教学义不容辞
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河水滔滔,不舍昼夜,孕育了浩瀚悠远的中华传统文化。那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否还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此项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之下,传统道德中的仁义、诚信、廉耻等观念逐渐被人们淡忘,而拜金主义,及时行乐思想,极端个人主义泛滥成灾这,尔虞我诈,苟且偷生,一切维钱论正在像瘟疫一般在人们心头流动。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学校教育也不能逃避責任,尽管教育改革的浪潮迭起,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呼声不断,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所有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社会、家长、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只放在教学质量之上,其余皆为浮云了。语文教育在此时更显尴尬,中华民族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汉语,能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遗憾的是许多人却把语文当做一种工具,认为“口头说的是语,写出来的是文”,从而逃避了道德教育的责任,把具有丰富内涵的语文教育,只供技术操作的工具。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道德教育呢?
二、彻底抛弃“工具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目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而这种较量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较量。要想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必须要抛弃工具论,把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当作首要任务。这就有必要重视绵延了几千年的儒家道德教育,过去我们把它当作文化糟粕而抛弃,现在冷静下来思考,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传延至今,必然有其超越时代的价值。孔子教育学生“仁、义、忠、信”,希望培养出是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和谐统一的君子,所以,他教育的内容也是德才并重,既加强道德教育也注重知识教育。道德修养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即所谓德育。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仁”。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但不外是“爱人”这个总原则。他同时还提出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具体概念,丰富发展了德育的内容。孟子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志在培养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能够在危难时期“舍生取义”,成就君子的磊落人生。故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把这种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德育教育融合在文章学习中,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克己,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真正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随机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必然要把字词篇章的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抛开教本对学生进行专项的道德教育,所以,利用语文课堂随即开展德育教育则成为我们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可行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在进行字词教学时,可以谈谈汉字的悠远发展和内涵丰富的表意,展示充满艺术魅力的书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舍生取义”时,我们完全可以告诉学生这个词来自于《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让学生知道历史上出现了多少舍生取义,坚良死节的忠臣?他们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现在,在和平的年代里,“义”并不代表舍弃生命,而是正义的替身,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新时代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而确立人生行为价值的最终评判标准;在讲授《五人墓碑记》时,告诉学生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正是中国的脊梁,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让每一个孩子在景仰烈士的慷慨大义的同时,能够明白“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渗透循序而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德育渗透还必须得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课文中传统的道德先修养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教师做出主流思想的引领,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与日俱进,找到传统德育教育与时代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我们肩负的责任、为人的仁爱、行事的诚信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做虚心的聆听者,睿智的启发者和具有慧眼的伯乐,成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我在讲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时,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文意疏通的帮助者,讨论的发起人,思想碰撞的欣赏者,通过精研细读先秦诸子的论著,感受先秦时期我们的先哲的“百家竞作,九流并起”、纵横捭阖的思想,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探索和独特的感悟,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深挖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文教学一定要集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不但要教会学生灵活使用语文,学会沟通与交流,更要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思考\[D\].喀什师范学院,2013.
\[2\]郑艳.一言一行总关情\[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苟昌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辛彩丽.刍议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教育时代,2015,(01).
\[5\]徐学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池州学院学报,2008,(0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