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人创作风格之差异
——以《黄土地》和《三峡好人》为例
2017-04-06鲍亚丹
鲍亚丹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浅谈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人创作风格之差异
——以《黄土地》和《三峡好人》为例
鲍亚丹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导演都曾书写过中国电影史上的辉煌,也都被国人乃至国际认可。作为两代电影人,他们的社会经历不同,创作风格与作品特征亦有所不同,文章将从两代电影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电影创作产生的不同影像及不同的影像风格传达不同的导演情怀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人创作风格的差异。
第五代电影人;第六代电影人;创作风格
前言: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人都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章,作为中国电影人,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浓厚的对中华民族热爱的情怀,他们都用影像表达自己挚热的感情,然而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不同的关注焦点,也会导致两代人不同的影像创作特点。
一、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电影创作的不同影响
(一)异军突起的第五代和气势磅礴的作品。第五代电影人多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少年时期他们经历了文革的动荡,被迫卷入汹涌的社会浪潮中,十年文革,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下过乡插过队或者当过兵当过工人,他们经历了许多生活的苦难与磨砺,也是在磨难中反思生活反思人性。他们真正的沉入到中国社会的底层,“从劳动着、生活着、承受着苦难的人民中吸取着真知的营养,体味着他们的希望和向往”。正是这样,他们才对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有了最真切的了解和体会,他们才能更深刻地对苦难进行反思,对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思考。张艺谋曾说“‘第五代’是在受创痛之后走向成熟的。”在他们走向成熟之际,“文革”结束,中国“新时期”到来。
经历了社会变革的大起大落,劳了筋骨,磨了心智,第五代电影人的作品更显得大气磅礴,1983年上映的《一个和八个》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有血性的中国罪犯在大敌当前英勇抗日的故事,他们也在浴血奋战和突围后的艰苦跋涉中,重新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1984年《黄土地》讲述了生长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女孩翠巧逃婚又葬送于黄河之中的故事,影片中的黄土地如同父亲一样,养育了翠巧又葬送的她的前程。再到1987年的《红高粱》则讲述了反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反对日军侵略,英勇抗日的故事,并从中看到中华民族的血性。从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五代”电影人对社会老百姓的同情与赞扬,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以及在艺术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国民生存状态的拷问、忧患意识及对民族的深沉热爱与思考。
(二)冲云破雾的第六代和后劲有力的作品。第六代电影人基本上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在他们的少年时代到青年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这时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观念、思想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相对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很多国外电影理论。这也影响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有的事物都持有一种怀疑和审视的态度。他们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所以他们的创作带有一种焦虑的气息,在一种灰色影调中更直接有力地触及并揭露残酷的现实。
第六代导演将历史的转型所带给人们的迷茫、困顿、焦虑用镜头记录下来,他们的作品虽然叙事平和缓慢但所引起的效果苍劲有力。1998年上映的《小武》讲述了山西省汾阳县一个小偷的故事,表现出青春中的一种迷失与无奈。2000年上映的《苏州河》以爱情为主题,揭示了影片中的浪漫与反浪漫,以及对所失的寻找。2006年上映的《三峡好人》以三峡工程的拆建为背景,讲述两个外乡人来三峡找寻自己的亲人,在找寻的得与失中我们也在感受到人情的冷暖。
二、不同的创作风格透露出不同的人文情怀
(一)第五代的主观寓意性与民族情怀。第五代有着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他们深刻反思传统文化,执着于民族振兴理想,他们的作品多带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也形成了影响美学的风格。
陈凯歌的《黄土地》是“影像美学”表现的集大成者,也曾在国际影坛多次获奖,可以说是第五代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讲述了生长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女孩翠巧在八路军顾青的影响下逃婚又葬送于黄河之中的故事,影片不注重叙事,而注重影像造型和影响意蕴的表达。片中的黄土地深厚、贫瘠,它养育了中华民族子孙但他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沉痛的积弊。黄河平稳、浑浊,它哺育了子孙后代同时又戕害了自己已经觉醒的优秀儿女。影片中的种种意象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和思考,透露出一种民族情怀。
《黄土地》的影像造型也是极具震撼力的,大片的黄土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偶尔露出一线天,人在黄土地上劳作,这里黄土地成了主角,用仰拍镜头表达出崇敬与审视之意。影片也没有采用常规电影中常见的流畅的运动镜头,而是大量运用静止镜头,通过摄影机的静止,表现一种历史的陈旧凝滞感,也传达出一种时而舒缓时而沉寂凝重的情绪。
(二)第六代的现实主义风格与个人关照。第六代导演作品多关注社会底层的草根人群,都市的边缘小人物。比起“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他们更倾向于写实形态,用现实主义的形象风格表现出对小人物的关照。
影片《三峡好人》是贾樟柯的一部力作,影片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影片。影片以特定的三峡移民为背景,采用现实主义风格讲述了两个关于寻找的故事。一个是山西煤矿工人韩三明找妻寻女的故事,一个是护士沈红寻找丈夫的故事。韩三明是冒着生命危险谋生的煤矿工人,他不辞辛苦只是想看看多年未见的女儿,却在找寻的过程中,看到“妻子”麻幺妹艰难的处境,挽救了自己不被法律保护的婚姻。这是一段真正的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的婚姻也谈不上爱情,甚至可以说是违法的,因为他们是买卖婚姻,可从他们分吃大白兔奶糖来看,他们的结合也是知足和幸福的。而沈红找寻丈夫却是另一种结局沈红是一名护士,她的“丈夫”是县拆迁办指挥部老大,他们已不属于社会底层人物,沈红找到了自己出轨的丈夫,丈夫傍上了富婆,而沈红也对丈夫没有任何留恋,两人最后冷漠地分手了,无人眷顾。两种婚姻故事,在找寻的得与失中,表达了导演对民间“非正常”婚姻和现代“文明”婚姻的一种反思。故事简洁情节简单,没有气势磅礴的场面和大起大落的情节,却给人留有较多回想的余地。
影片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和空镜头,形成一种纪实风格。《三峡好人》中发挥了音乐的作用,影片中的歌曲如“老鼠爱大米”“酒干倘卖无”等在底层群众中传唱,也显露出歌唱者与上层歌手创作的差距。影片中三明带着民工兄弟去山西下矿挖煤,生死未知,“望家乡,山遥水遥……”的音乐表露出一种悲壮凄凉之感。在影片中,静音也有很强的作用力。韩三明常常出现沉默状态,被讹钱他沉默,被人打他沉默。民工兄弟们知道下矿挖煤的巨大危险性后也是许久沉默,这种沉默体现了小人物的特质和其生存的艰辛。“此处无声胜有声”,导演没有安排任何台词,却韵味十足。
结语:第五代作为文革后异军突起的一代,他们经历了文革,见证过历史的动荡,所以他们的创作更倾向于民族性和历史感。而第六代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显出的一代,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感受到了发展之余贫富差异及经济发展太快带给人们的弊端,所以他们的创作更倾向于关注城市边缘小人物的命运也更具有现实性。
[1]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鲍亚丹,女,汉族,河北衡水,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