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术实习教学感悟
2017-04-06杜鹏
杜 鹏
(太原理工大学建工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建筑美术实习教学感悟
杜 鹏
(太原理工大学建工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通过写生实习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的同时,亦要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及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激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情。学生通过这次的两地写生,从南北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地域风貌中,感悟建筑文化的魅力、感知自然的多姿色彩,感受民俗民风中的“场所精神”,以“眼见为实,画笔有色,得其精髓”的真实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于一体,这种教学实践的文化体验无疑是感受“美的历程”,并传承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
乡村古镇,素描写生实习,色彩写生实习,中国城市化进程
建筑美术实习是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结束后的一门实践课,地点一般选在古镇或民居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写生的教学目的是:
1)培养学生徒手绘画的综合表达能力,以建筑写生与建筑徒手画两方面的练习为主完成学习;
2)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以及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激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情;
3)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分析和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当地文化演进,民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收集地方民间特色形象资料,研究不同地域的民居生活、居家的风格样式,为艺术创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拓展视野,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艺术根基。
2017年9月,我带领太原理工大学建工学院建筑学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分别赴山西省灵丘县独峪乡与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素描实习以及两周的色彩实习。
在这两次教学实习过程中,学生们提高了专业技能,锻炼了心智,领悟了生活,丰富了人生阅历。短短几周的写生实习给学生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深刻的记忆,南北的不同风俗、清新古朴的建筑,让人沉思,令人回味。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两次教学实习中的见闻与感受。
1 素描写生实习
首先介绍一下素描实习地点,灵丘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灵丘”之名始于战国,因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葬于此地而得名。
灵丘县独峪乡地处晋东北太行山腹地深处,位于雁北地区西南山区,是晋冀两省,灵丘、阜平、繁峙三县交汇之处。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山高,沟深,坡广。平均海拔1 200 m,水源丰富,有沟即有水,小河、小溪纵横成网。每年春天这里是全雁北地区绿得最早的地方,故称之为雁北的“塞外江南”。
素描写生实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景与构图,在写生过程中要坚持由简入凡、循序渐进的原则。
建筑学专业学生的造型基础普遍薄弱,对于素描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浅显。石膏几何形体及静物的建筑美术教学,只是帮助学生对素描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体会,一旦走出画室,学生面对自然,看到千沟万壑、草房农舍、树石云水,往往眼花缭乱无从下笔。如何观察,如何取景,教会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写生是代课教师的首要任务。
在灵丘县的一周时间里,师生们分别对独峪乡的东庄、振华峪、豹子口头村等几个村落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写生实习,白天大家拍照取景、写生作画,晚上点评作品,讨论和交流学习心得以及见闻感受。
远离城市的喧嚣,融入宁静的乡野,清新的空气,自然的美景、山里人的淳朴。师生们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也发现了山村沉寂没落的问题,在时代的变革大潮冲击下,村庄的未来怎样,命运如何,这是师生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建筑是穿越历史,保留文化的载体,就以豹子口头村为例,从现有的房舍中就能看出历史的痕迹。位于村庄的北部,分布着村里最老的建筑,大部分建于解放前,各个院落虽错落有致,但久无人居,大多已经坍塌破败,荒草丛生,满目苍凉,一派风烛残年的景象。对这些已融入自然山水之间的老旧建筑,却常被艺术创作者所喜爱,在他们的眼里,这些最有味道,最易入诗入画,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描绘的场景。
村庄中部为解放后的建筑,规划相同,布局一致,从中可以看到曾经人民公社的时代烙印。
村庄南部为改革开放后期的建筑,使用的是新砖新瓦新材料,以及政府修建的公益设施——孤寂的篮球场,冰凉的健身器材,建筑虽新却倍感突兀,缺少内涵,缺乏美感,与山村景致格格不入。
如今,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力数量不断增多,村里仅剩下为数不多的老弱病残。农民不断离开村庄,而且有一种一去不复返的势头。“空心化”使得不少村庄破败没落,缺乏生机活力,而这就是现实北方乡村的写照,乡村的未来让人担忧。
2 色彩写生实习
色彩写生实习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握画面色调以及光影布局。在写生过程中要敏锐地反映出画面鲜明的整体色彩关系和局部的色彩变化,牢牢地把握并记住风景的色调,并将其贯穿于写生的始终。
一幅优秀的色彩风景写生作品必然是有其独特色调倾向的,那种杂乱无章、各自为政、无调性的色彩作品是不会引起人们的美感赏析。
建筑学二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建筑美术学习,已经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认识对象的方法。但如何把握风景的色调,捕捉自然界千差万别的光影变化是他们首要解决的新问题。
在色彩写生教学中,教师要强调整体地观察物象和周围环境以及光照条件,在写生过程中要有想法,有意识地组织画面的色彩倾向,要学会用客观对象的整体感觉和写生画面的整体感觉相比较,这样才能找到整体效果,从而把握好整体色调。
室外的风景写生则受到阳光、季节、气候等的影响很大。而光影是表现景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光影受时间的制约和限制,不同时段光作用于景物上的明暗关系是不一样的。哪个时段的光影效果最好,最能体现美感,需要画者长时间地观察、分析、判断。
二年级的色彩写生课程选在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通过两周的写生,学生们充分领略了江南小桥流水的婉约特色。如诗如画的魅力古镇,在师生们的画笔下被描绘得绚丽多彩。
新市镇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环太湖经济圈、西枕天目山麓,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当地居民临河而建,傍桥而市,形成典型的江南风情,是大运河畔的重要商埠。古镇自古繁华,民风质朴,人才辈出,商贸文化发达,从时间可上溯到两晋,从地域能辐射到日本、南洋,尤其是丝绸贸易,新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
初到新市,漫步街巷,如网的河道,纵横的溪塘,相依的水街,悠长的廊桥,移步易景。望着静静的河水,石砌的堤岸河埠,白墙黛瓦的古宅,古朴优雅的石库墙门、精美的砖雕民居,总令画者有一种作画的冲动。古镇蕴涵着吴越文化,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新市号称“千年小上海,江南百老汇”,是镶嵌在杭嘉湖平原上的一颗明珠,曾经市井繁华,店铺林立。可如今在小镇多走几个小巷,就能看到现代建筑了。原来的充满浓郁水乡情调江南古镇,河道被填埋,古建被拆毁,随之而来的是盖起一座座的高楼大厦,“小桥、流水、人家”诗意画卷的古镇,只残存下原来的1/5,历史踪迹也将荡然无存。
自旅游业火热开发之后,原住民基本都因旅游业的发展纷纷搬离,原本宁静古朴的古镇,变成了喧嚣嘈杂的闹市;道路两旁都改为商铺,同时这些商铺店主为经营便利而破坏了无数具有江南传统特色的建筑格式。
与喧嚣嘈杂相对应的是,这里仍居住着一群不愿离开祖宅的老人,他们搓搓麻将、打打牌、晒晒太阳、聊聊天,听着吴侬软语的乡音,运河边浆洗着衣衫,在老人们的时光岁月里,依旧流淌着几十年前那样的悠闲淡然。
古镇的商业化开发,必然会改变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而原住民本是古镇之魂,这一改变意味着古镇原生态被破坏。
人类因生活而聚集成的城镇,商业活动只是人类生活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生活气息才是古镇淳厚的味道,古镇的市井平常不能因游客的蜂拥到来而喧宾夺主,纯粹的商业化只会破坏古镇的独有风貌。
古镇要想真正地保存下来,并不是像保护“自然保护区”一样围起来,然后给人游览,一座建筑要有人才有生命力,要有生活才能保存流传。消失的无可再生,存留的自当更加因稀而贵。
中国城市化进程影响着南北方的城乡格局,其带来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并不是以乡村衰败为代价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城市化不应以乡村的衰败为代价的,村庄的活力还是要靠人来维系。如今北方由于经济落后,年轻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北方乡村日显凋敝。南方虽然经济发达,却采用商业运营的方式改变着乡村,南方乡村则日渐变异。
这些南北方古老的乡村建筑,沉淀着古人的智慧,留存着历史的遗迹,它们不该被今人所遗弃,不该被今人所毁坏。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文化传承,就割断了本民族的精神命脉,那就是一种悲哀。所以古老的乡村是要有生命的,是应该大力保护的,它能够让后人记得住乡愁,记得住来时的路。故此,传统的留存是让大家在所继承的基础之上保存有生命力,一直延续千万年。
在变革创新的时代里,如何保有古村落的生命力,留下这些不变的风景,是留给这个时代一道待解的命题。
3 教学总结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学生们从书本里所获得的文化传统中走出,走入壮美河山,进行实地艺术考察。教育学生们对中国文化从了解、接受,直至喜爱。因此,每一次的建筑美术实习都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地文化演进,民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
外出社会实践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写生实习,找到艺术的学习感受,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写生,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感悟建筑文化,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从大自然中和传统建筑文化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这种社会实践的文化体验无疑是感受“美的历程”,并传承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
[1] 段志刚.自然天成,妙想迁得——建筑专业风景素描写生教学札记[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8(6):63-65.
[2] 王 雪,李英武.从历史痕迹中感悟民居建筑的美学价值——论古镇民居写生教学的体会[J].社科纵横,2009,24(8):96-97.
[3] 张建功.论色彩写生中画面整体性的把握[EB/OL].写生色彩的变化规律.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644fa0 101k06b.html.
Perceptionofarchitecturalartpracticeteaching
DuPeng
(SchoolofArchitecture,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Practi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drawing ability through painting,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improve studen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uitive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also want to feel the charm of art, as well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hina to stimulate enthusiasm. Students through this two sketches from the north and south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architecture culture, perception of natural scene in color, feel the folk customs in the “spirit of place”, “seeing is believing, brush color, the real essence” will be the knowledge learned in the classroom together, this kind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is undoubtedly the feeling of “beautiful course”, and passed the lifeblood of continu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rural ancient town, sketch practice, color sketch practic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1009-6825(2017)32-0247-02
2017-09-26
杜 鹏(1968- ),男,讲师
TU-8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