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史册的心脏病病人
2017-04-06本刊编辑部
名垂史册的心脏病病人
在人类医学历史上,研究成果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家和医生的贡献,而那些忍受疾病痛苦的病人,常常被人忽略。然而正是这些病人的命运,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认知,带来了医学界的突破。
1967年,路易斯·瓦希坎斯基(1913~1967)转院到南非开普敦的医院时,已经多次心脏病发作。外科医生克里斯提安·巴纳德建议他接受心脏移植手术。这是医学史上第一例由人到人的心脏移植手术。
瓦希坎斯基是立陶宛人,1922年迁移到南非,是名运动员,但因为经常饮酒吸烟,患上糖尿病;而那不能治愈的心脏病,更使他3次心脏病发作,最后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以今天的手术标准,瓦希坎斯基并不符合心脏移植的要求,因为他病得太重了。1967年12月3日,25岁的白人女孩丹尼斯出了车祸,到医院后被宣布脑死亡,其心脏尚在跳动。女孩的父亲愿捐献出女儿的心脏。巴纳德手术小组成员在夜间接到电话后纷纷赶到医院,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手术过程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但最终巴纳德排除险情,完成了这第一次心脏移植手术。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这颗心脏能否重新跳动起来呢?当“丹尼斯的心脏”第一次开始在瓦希坎斯基的身体里跳动起来后,巴纳德命令停掉心肺机,可此时患者血压直线下降,心脏越跳越慢,不得已又重新启动心肺机,待心跳恢复正常血压平稳后,再次关掉心肺机,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好在第三次尝试停掉心肺机时,这颗心脏终于没有令大家失望。巴纳德完成了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经过一整夜奋战,手术在12月4日7点结束,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心脏移植的难点和关键并非手术技巧,而是术后处理。手术虽然结束了,但瓦希坎斯基心力衰竭的情况能否得到缓解,他能在术后存活多久,这些问题均未可知,毕竟排异反应像一柄高悬的利剑。新植入的心脏确实显示出了强大的作用,患者心力衰竭的情况明显得到好转,术后第6天患者开始有了欢笑。巴纳德当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情况继续好转,患者将在3周后出院回家。
术后第9天,瓦希坎斯基出现了胸痛,胸部X线片发现其肺部有阴影。在这个关键时刻,巴纳德犯了一个令他抱憾终生的错误,他认为这个阴影提示病人出现了排异反应。巴纳德给瓦希坎斯基服药,以加强其免疫力。可是,悲剧发生了:12月22日,那颗来自丹尼斯的心脏在瓦希坎斯基的胸膛内跳动了18天之后,终因缺氧而渐渐衰竭,最后停止了跳动。
第二天,巴纳德主持了尸体解剖,结果让他懊恼不已,死因是肺部感染,而不是排异反应。巴纳德的处置,事实上加重了感染,加速了病人的死亡,稍能令人慰藉的是那颗心脏并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这第一次由人到人的心脏移植手术实际上是成功了。
(摘自《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