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美岱召太后庙壁画研究★
2017-04-06莫日根杜粉霞
莫日根 杜粉霞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内蒙古美岱召太后庙壁画研究★
莫日根 杜粉霞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美岱召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太后庙壁画属于其中一部分,虽不算上乘之作,但其内容、构图反映了蒙古人享殿建筑的功能需求,绘画风格上呈现出中原民间画法特点,对研究北元时期土默特地区宗教绘画艺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美岱召,太后庙,壁画
美岱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东部的大青山下,其最初身份系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勒坦汗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所建的部落王城——大板升城,后城中建寺,成为城寺合一、政教一体的明代中期蒙古土默特部的统治中心。明隆庆五年(1571年)蒙明签署“隆庆和议”后,土默特部政治中心东迁至呼和浩特(明廷赐名归化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阿勒坦汗孙媳五兰妣吉将大板升城改建成寺,并迎请西藏麦达里呼图克图来此坐床,掌管蒙古草原教务,明政府赐名“灵觉寺”,自此这座外有城墙环绕,内有寺庙建筑的“城寺”变为了纯粹意义上的寺庙,蒙古人则称该庙为麦达里庙,美岱召为其音译。入清后,受清政府扶植藏传佛教政策恩惠,寺庙得以改建、扩建,被重新赐名“寿灵寺”。
美岱召为全国独有的城寺合一建筑群,现保存明代建筑7座,城内面积近4万m2。更为重要的是美岱召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宗教、纪实壁画1500余平方米,被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先生誉为“壁画博物馆”。这些壁画主要分布于正殿、琉璃殿、太后庙、八角庙几座殿堂中,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对研究明清时期土默特地区的藏传佛教发展及地区民俗有着重要价值。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岱召历史上由于功能属性的变化,其内部建筑历史上多有变化,加之多处原有建筑已毁,现除正殿、琉璃殿能形成较短促的中轴线布局外,轴线东、西两侧的建筑分布较为零散,呈现出无规律特征。
太后庙虽称之为“庙”,实则为“殿”,位于美岱召正殿的东北,为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坐北朝南。坐落于南北长20.43 m,东西宽18.3 m的长方形台基上。台基高0.65 m,南侧和西侧设有石条踏步。建筑南北长9.85 m,东西宽9.5 m,面阔、进深俱三间,平面近呈方形。外墙四面设有柱廊,南向设一双扇实木门,整个建筑无窗。
太后庙功能为一座蒙古人的享堂建筑,从其重檐歇山的屋顶可以看出此建筑地位较高。殿内顶部为平棋天花,每单元内绘八瓣无量寿佛纹样,中央主尊及周边八瓣莲花内皆为双手禅定持宝瓶的无量寿佛,绘制细致精美。梁上绘旋子彩画,从方心头的宝剑头状、花瓣状旋眼等特征,可判断为明代旋子彩画。四壁满绘壁画,保存较为完好。殿内中心原有一座3 m高的覆钵式檀香木塔,以供人绕塔祭拜。1966年“文革”中被毁。在塔下发现地宫,内藏有人骨灰一包,木梳3把,三角形镀银铜药盒一个,钻石耳坠2副,念珠6挂。现殿内置后人重建覆钵式木塔一座,为参观之便,塔位后移,贴近北墙,并在东、西两壁前设置展柜,陈列部分文物。
对于这座享殿的主人身份,一说为三娘子,一说为五兰妣吉,但多数学者更倾向于三娘子。三娘子为阿勒坦汗的第三位哈屯,蒙明议和后,她主管土默特和明朝的互市。由于三娘子为蒙明关系的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万历十五年(1587年),明朝封其为“忠顺夫人”。三娘子在明朝的汉籍史料中,多有记载。史载三娘子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6月26日因病去世于美岱召,享年63岁,其后辈在正殿东侧建堂祭祀,以彰其功,据此分析,太后庙为三娘子享殿,情理之中,应属可信。
壁画的内容与其功能属性通常紧密相联。太后庙壁画所绘主尊人物不多,并未出现中原汉地寺观壁画中人物排列如“千官列雁行”式构图或密密层层地嵌入式构图,其构图简单疏朗,依据壁面的大小、人物的多少,有序分布在几段水平装饰层内。
东壁壁画长5.28 m,高4.35 m,面积22.97 m2。西壁壁画长5.36 m,高4.37 m,面积23.42 m2。东、西壁壁画在构图上呈对称排列,每铺壁画在构图上水平分为五层。壁画中人物自下而上,依次为八大菩萨(每壁四尊)一层、十八罗汉(每壁九尊)一层,三十五佛(东壁十七尊,西壁十八尊)一层、藏传佛教各派高僧大德人物、佛、菩萨二层(东壁每层十九尊,共三十八尊;西壁每层十六尊,共三十二尊)。
北壁壁画长5.33 m,高4.37 m,面积23.29 m2。在构图上水平基本分为三层。壁画中人物自下而上,依次为三世佛,中间为现世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燃灯佛,右为未来弥勒佛,每佛两侧各有一捧钵弟子胁侍。这一层人物尺度巨大,居于壁面中心位置。最上层绘一排各派高僧大德人物,共十三尊。在三佛背光之间从左至右分别绘有莲花生大师、四臂观音、文殊菩萨、金刚手护法,也可视作中间一层,这一层人物的出现,表明了其带有的密宗属性。
南壁壁画5 m2。大门两侧分别绘有四大天王像,东侧上绘多闻天王,下绘增长天王。西侧上绘持国天王,下绘广目天王。门楣上方绘五尊供养天女像,作单腿舞立,自左至右依据其特征分别定义为圆鼓天女、琵琶天女、歌唱天女、鲜花天女、国色天女。
在《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一书中对太后庙壁画评价为“绘画水平一般,风格较粗犷,设色淡雅,以墨线勾勒,罗汉画像左右的山崖、树木,线条排列浓密。而南壁的四大天王画得却颇为生动,比例准确,人物威武有力,色彩和线条很放松、随意,有的甚至用枯笔横扫。”这是目前见到的对太后庙壁画的唯一评价。
壁画在“文革“中下半部分被凿刻毁坏,人物面部损坏严重。20世纪80年代维修时做了补绘,但画功低劣,丧失了原有神态。上半部分由于居于高位,受损较小,保持了壁画原有的绘制风貌,使后人可以看到壁画原有的艺术特征。
太后庙壁画整体色调较为素淡,在色彩使用上以红、橙两色为主,多用于僧衣表现,二色在画面中占有大面积比例。画面中的蓝色、绿色使用较少,纯度不高,只作为点缀色使用,尤其蓝色表现的非常浅淡,只是在壁面上轻罩一层。壁画中多采用平涂勾线,线条使用上有兰叶描特征,表现近处山石皆采用密集线条勾勒,但未出现笔墨皴染效果。山林的描绘颇有些青绿山水味道,但只是用绿、蓝二色简单晕染,呈现出有笔无墨的特征。在人物周围描绘了大量卷云,起分隔人物、填充背景之用,但多勾线随意,覆色浅淡,以致后期壁画斑驳,粗看不为人识。壁画中突出强调了须弥山概念特征,在罗汉、天王身下皆有倒立的须弥山形,这在他处很少见到。太后庙壁画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壁画中的三世佛、八大菩萨、十八罗汉、天女等诸多形象与大召正殿经堂、美岱召琉璃殿二层明代壁画人物表现上存在相似性,只是绘制上远不及二者精美,更多反映出民间画匠的仿效之能,这一现象或许可以反映出明晚期蒙古地区寺庙壁画绘制的一些特点。
对于寺庙壁画,无论是中原寺观的水陆壁画,还是藏地寺庙的佛教壁画,明晚期都已发展到较高的绘制水平,但在蒙古地区,由于自身政权更替的混乱以及与外界文化交流长时间的中断,使得地区绘画艺术发展缓慢,人才缺乏,更别说形成派支。自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始,借与明廷修好之机,多次向明廷乞请工匠、颜料、佛经、佛像,又通过藏传佛教的引入建立了与西藏地区政教高层的联系,依靠两地的支持,使土默特地区的经济、文化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但自身在建筑、绘画艺术方面的落后仍与两地差之千里。关于寺庙壁画,西藏方面虽也可能派有艺僧协助,但数量一定不多,更多依靠当地民间汉人画匠完成,而进入蒙地的汉人画匠在当时的政治局面下也多非技艺精湛者,太后庙壁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土默特地区的发展状况。美岱召太后庙壁画由于下部后人补绘严重粗糙,使得原有壁画神韵尽失,但通过保存较好的十八罗汉及天王形象,仍可发现可圈点之处,壁画虽未属上乘之作,但在今天作为召庙壁画遗存较少的内蒙古地区,美岱召太后庙壁画对于研究内蒙古地区宗教绘画艺术同样显得异常珍贵,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1] 张海斌.美岱召壁画与彩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 王磊义,姚桂轩,郭建中.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MuralstudyonQueenMotherTempleinMeidaimonastery,InnerMongolia★
MoRigenDuFenxia
(SchoolofArchitecture,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Technology,Huhhot010051,China)
Meidai monastery has a large number of mura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a variety of themes and rich contents. The mural of the Queen Mother Temple belongs to one part, although not the best works, but its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reflect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Mongolian people’s building, painting style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plains folk painting, and the study of the Northern Yuan period of the religious painting art has a certain value.
Meidai monastery, Queen Mother Temple, mural
1009-6825(2017)28-0011-02
2017-07-21★: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5YJC760074)的阶段性成果;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草原丝路书画艺术专项(项目号:16Z20)的阶段性成果;内蒙古工业大学一般科研项目(项目号:sk201405)的阶段性成果
莫日根(1975- ),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杜粉霞(1979- ),女,讲师
TU-8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