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2017-04-06蔡新元
蔡新元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竹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蔡新元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我国竹文化历史悠久,竹子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广泛。文章通过对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析,总结了竹性直刚毅、谦和虚心、高洁脱俗、凌云壮志四点精神象征,阐述了竹文化的丰富意蕴和内涵,并为当代园林设计中的竹类植物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分别结合实例分析了竹子在苏州古典园林运用的手法。
竹文化;苏州古典园林;园林运用
0 引言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素来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园林的三大要素包括了建筑、山石以及植物[1]。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运用颇为丰富,其中,竹以其特有的观赏特性的文化意蕴,成为苏州古典园林中颇具特色、不可或缺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
1 竹的文化内涵
1.1 竹的物质文化
竹子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自有文字记载的二千多年华夏历史文化中,竹子对中国人生活的作用非常广泛,具有浓厚的生活乡息[2],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生活工具等方面都有所运用。
1.1.1 竹与衣食住行
传统服饰方面,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以竹为原料制成的布、衣物、配饰、头饰,以及防雨的竹鞋、竹斗笠等等,有些仍沿用至今[3];饮食方面,竹笋是人们熟悉的中国传统食品,《诗经》有诗句曰“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竹笋在西周时期已成为美味佳肴,在中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我国古代餐具也多以竹制,除了竹筷之外,还包括其他存放食物的竹制器皿。建筑方面来看,竹生长迅速,易于取材,且笔直坚韧,耐用性强,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4]。交通方面,由于竹易于取材和加工,早在先秦时期,竹已被大量运用于交通工具的制作中。桥、车、轿、舟、筏、竿等均由竹制作而成。
1.1.2 竹与工艺
竹制工艺的内涵丰富,小有装饰器皿,工艺摆件,大至农业、手工业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产业,都有竹制工艺的身影,竹制工艺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竹制工艺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竹编”及“竹雕”工艺上,兼具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其既是物质生产技能的集中体现,又显现出文化性格与审美追求。竹制工艺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情趣。
1.2 竹的精神文化
在中国有悠久的托物言志的传统,运用植物的“精神文化”营造诗情画意园林景观,例如白居易和刘岩夫等都曾将竹赋予贤人品德。通过竹的生物特性与竹的内在精神气质的比较,大致可将竹文化内涵总结为:刚挺——“性直刚毅”、空心——“谦和虚心”、破土常绿——“高洁脱俗”、挺直高耸——“凌云壮志”四点。
1.2.1 性直刚毅
竹生来挺直,竹竿坚韧而不易摧折,身处逆境却仍能顽强不屈,斗霜傲雪,与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之一。郑板桥在《题竹石画》中,将竹赋予不畏千磨万励的精神品德,就是借竹随遇而安、在逆境中坚强生长的坚毅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人格理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一句“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能毁其节”也由竹坚韧不摧的特点凸显自己竹刚毅不屈的品性。
1.2.2 谦和虚心
竹外坚而中空,古时文人借竹空心之形态,取“虚心”之意,喻君子谦虚、坦荡的胸怀,表达自己对谦和虚心的美好品德的追求和歌颂。宋代诗人徐庭筠在咏竹中赞颂了竹的劲节、虚心。白居易在他的七律《池上竹下作》中写道“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也借竹虚心的特征,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谦和内敛的心境。扬州“个园”是以竹作主题的园林,主人黄至筠性爱竹,“个”字就是“竹”字之半,表达了园主虚心求道的谦和之德。
1.2.3 高洁脱俗
竹笋破土于泥泞,然而与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竹虽无牡丹之华贵、无桃李之娇艳、无松柏之伟岸,然其四季常绿,苍翠可人,素雅自得,世人常把它喻作君子贤人,有高风亮节,清新脱俗之寓意。清代郑板桥,曾出任各地县令官职,后告别官场以卖画为生,他画竹别具一格,在《题画诗》中,以清瘦竹来标明自己典雅、高洁孤傲的品格,即便两袖萧寒,也愿退隐而画。
1.2.4 壮志凌云
初生竹笋,生机勃勃破土而出,有凌云之志,世人常以此比喻人年少而志向崇高,有一片进取之心。而成竹挺直高耸,节节向上,直入云霄而被作为壮志凌云的代表,激发人们昂扬奋发的情感。南朝刘孝先在《咏竹》中借兀自生长在野外的竹,虽生于荒郊野外,竹梢却耸立至云端,仍能够怀着凌云壮志。表达出诗人对自己虽才华无处施展、无人欣赏他的高尚节操,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远大志向和进取之心。南朝张正见在其《赋得阶前嫩竹》一诗中描绘了竹笋尖芽开放如花,凌空云端而生长,幼嫩的竹笋破壳而生;虽然身处“山路葛陂中”,仍欲“抱节成龙”,一展宏图。
2 竹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2.1 竹为主景
2.1.1 竹林
竹林可做近景,或侧身竹林,或夹于竹径之内,皆深幽绝尘,神清气爽;竹径是在园路一侧或两侧种竹,形成宁静清幽的景观,是苏州古典园林竹造景手法中典型的一种。计成在《园冶》中多次提及竹林景观,其竹坞寻幽的意境令人向往,唐代诗人常建的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也表现了在此竹林掩映中的幽寂环境。
留园“亦不二”至“伫云庵”之间的竹径,采用单侧植竹的手法,从而营造笔直的竹径,达到空间延伸的效果及景色深邃的感觉。而两侧皆植竹则常形成曲径通幽的效果,达到空间丰富的效果及竹林幽深的感觉,如沧浪亭通向“翠玲珑”的道路旁,通过竹径的营造,带给观赏者竹林寻幽的美妙心理体验,如图1所示。
图1 沧浪亭竹径
竹林亦可远观,远望苍竹,满目鲜绿,如留园的远翠阁,竹子片植在山坡远望的景象,方干有诗云:“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园中意境恰合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故将此处称为远翠阁。
2.1.2 竹丛
竹散植或丛植,点缀园林景点,既能展现竹个体的形体美,又能将竹整体的意境展示出来,种植上要求有高低、远近、主次和疏密等变化。
由拙政园“梧竹幽居”向四面赏景,透过四面圆洞,景物皆有不同,其中北面是青翠丛生的慈孝竹,梧桐幽居在梧桐、翠竹的掩映下,梧、竹相互配植,烘托出清幽恬静、舒适安宁、清高脱俗的景观氛围,暗合园主孤高自怜之意。“倚玉轩”位于拙政园中部,园内曾有竹丛在此种植,而翠竹常被人们喻为碧玉,文徵明《拙政园图咏》中有“倚楹碧玉万竿长,更割昆山片玉苍”之句,倚玉轩由此得名,也是园主清逸脱俗,恬然自得心境的写照。
2.2 竹为配景
竹作配景,多丛植或片植,配与建筑或山石,如门窗外、墙面前,造园者充分利用其观赏价值和品性,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2.2.1 竹与建筑
自古人们就喜欢居于空间清幽的环境中,竹景常置于房前屋后,穿插于廊间、亭后,添补各处空白,竹的自然形态和质感可以软化建筑规则、呆板的线条,使之刚柔相济。竹的生长性与季相的变化,动态的景观美赋予了建筑生命感,同时能够模糊建筑的边界空间,使建筑掩映在竹林中若隐若现,依稀可见,竹林环室一直为文人雅士所爱。
狮子林“修竹阁”,如图2所示,飞跨池水之上,一旁栽植罗汉竹,掩映在竹林之中,北望可见曲折溪流,南望可见幽静小湖。“修竹阁”取自《洛阳珈蓝记》中“亭列修竹,檐柳高松之役”的含义,阁内楹联“闲看浮云所思不远,独倚修竹相期谁来”,无言倚竹,沉浸在幽静环境中,颇有几分悠闲自由之感。
图2 修竹阁
网师园“竹外一枝轩”,轩北为集虚斋庭院,庭院内种植了慈孝竹,透过花窗,苍翠的竹从,有花窗相映,西墙上开设空窗,窗外掩映垂丝海棠。轩名取自苏轼的“竹外一枝斜更好”,“一枝”指轩前邻水而栽的一株梅花,在竹子的衬托下也显得生机勃勃。
2.2.2 竹与门窗
《园冶》“园说篇”中有“移竹当窗,分梨为院”,将修竹植于窗前,梨树栽于庭院,造成含蓄、幽雅、清静的感觉。“门窗篇”中有“修篁弄影,疑来隔水笙簧”,形容透过漏窗看到竹丛摇曳,竹影潇潇,仿佛听到对岸传来的乐曲,窗景狭小却能透露无尽之意,蕴含丰富的美感。如此把门窗外空间的竹景引入门窗内部空间,使空间之间产生相互渗透的关系,减少了空间内原有的闭塞之感,有助于增加园林空间层次。
2.2.3 竹与粉墙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园墙多为白粉墙,竹子栽植于粉墙之前,注重高低、远近、主次、疏密的形态变化,与墙组合成景的造景手法,是传统的绘画艺术写意手法在竹子造景中的体现,运用广泛。园内墙边的一丛青竹,使空间充满生气,竹子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也益显青翠。以白壁粉墙为纸,刚劲挺直,潇洒多姿的婆娑竹影为绘,竹辅助墙体作为空间的边界。
2.2.4 竹与山石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的角落或天井处,因空间有限容易产生封闭压抑的游赏体验,将竹搭配石景小品布置在角落,不仅能够遮挡转角、尽头处的生硬线条,缓解了封闭之感,又独立成景,使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产生无限遐想,感受到自然山河的勃勃生机。如苏州海棠春坞庭园中,一丛翠竹,数块湖石,潇洒嶙峋,对比成趣[5],如图3所示。又如苏州怡园“小沧浪”,亭侧墙角前种植几丛翠竹,搭配石景,生动可爱,毫无临靠墙壁的闭塞压抑之感。
图3 海棠春坞
3 结语
博大精深的竹文化为竹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地运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竹苍翠可人,婆娑摇曳的生物特征也给人以特有的美感,而在历代诗词文学的运用再创造中,又使竹的自然美得以升华。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中对这些竹文化的运用,使园林因竹而富有诗情画意,文化内涵,也使观赏者在欣赏竹景观的同时得到情感抒发,达到人与自然的交流与融合。现代园林在植物景观营造是,应因地制宜,充分把握和运用竹文化,充分展现竹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优美形态,从而营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现代园林景观。
[1] 金学智.苏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爱民,李新国.上海古猗园竹造景与竹文化[J].竹子研究汇刊,2009(02):59-62.
[3] 关传友.中华竹文化概览[J].竹子研究汇刊,2001 (03):48-51.
[4] 徐忠灿.美不失雅土不落俗——浅谈园林中的竹子建筑[J].竹子研究汇刊,2001(02):59-61,66.
[5]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The Application of Bamboo Culture in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CAI Xinyuan
(Gold Mantis School of Architectur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bamboo culture,bamboo is widely used in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amboo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mboo’s four symbolic spirit of fortitude,modesty,faithful and aspiring,expounds the rich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of bamboo culture,and make analys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use of bamboo in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And 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Bamboo culture;Suzhou classical garden;Garden application
TU986.1
A
1004-6135(2017)02-0029-03
蔡新元(1993.2- )女。
E-mail:tsai0207@qq.com
马建武(1966-),女,教授。
E-mail:tsai0207@qq.com
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