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詹都今何在(之一)

2017-04-06洪铁城

城乡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宗谱金华民宿

■ 洪铁城

詹都今何在(之一)

■ 洪铁城

大大小小钢铁爬虫的嗷叫声终于停歇。我斜靠床头未曾合眼,此刻墙上时钟的指针,已过凌晨三点。在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书后空白页上,我写下此文题目,自己惊心动魄地吓了一大跳。坦白地说,作为一个建筑师,去钻历史特别是远古史的洞窟,实在有些不自量力,甚至还有不务正业之嫌。但是,这个选题像个妖女揪住我不放,死死的,揪得我好多个晚上失眠了。其实仅仅两个字:詹都!应作家李英之邀,去他老家—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管辖的白溪村。日子选在元月27日;阴天,冷,下午四点多钟;同行者还有我的老朋友、诗人徐进科。村中一条主路水泥铺面,干干净净,从北而南生长,两旁全是上世纪中后期建的两层普通民居,夹杂一些三层民居,鳞次栉比,不失乡村的质朴与平实。据说原有几座古厅堂,但有的倒坍,有的烧毁,早已消声匿迹,只存下村中间一座歇山顶的古戏台,孤芳自赏地诉说着百来年的趣闻轶事。村之东、西两侧,是近十来年建的三层四层住宅,一座座都很精神,有的贴了彩色面砖、花岗岩,有的刷了白色涂料,还有安罗马柱和不锈钢防盗窗的,颇有些城市居住小区的模样。之后驱车到一条山沟沟,不高不低两山相拥,俗名天青坑,白溪水库上游。可惜天色已晚,下着毛毛雨,走得不远就回村了。

仅此而已?我独自一人暗地里犯起纳闷,几个疑团油然而升。这样一个不古不新、不中不西的白溪村,凭什么能够把“民宿”办得名声大噪?据说游客多数来自上海,大家都知道上海人很挑剔,白溪凭什么把他们给吸引过来了?据说还是旅行社下订单,而且旺季里不早三五天是拿不到床位的,白溪凭什么把“民宿”办进长三角旅游大链条中去呢?

就因为“詹都”两个字?

晚上,在白溪一家“民宿”吃饭,土酒、土菜,绝对的顶呱呱。席间几位村人争先恐后地给我介绍:一、他们村早年叫“詹都府”,后来是“白溪县”县治所在地。以前村民挖土方,曾经挖到过方型地砖。现在还保存着一座碗店桥。一句“先有詹都府,后有白溪县”的民谚,世世代代传诵。二、他们村有35个姓氏聚居,不包括嫁进来的女人。三、他们村不造祠堂,因为姓氏太多了。四、他们村有个回龙庵,是村民共同祭祀的场所,邻近村庄包括义乌人也来烧香,有求必应。此外还有很多民间故事,我听得晕头转向。

接近尾声,我说我讲几句?村主任李余广连说几个好。我说我喜欢讲实话,可能说出来会得罪人。主任说就希望听到您的实话,可以从中找找差距,有利于今后发展。于是我说,本人走过国内外几百个村庄,因为见得多所以有了一些比较。现在全国各地搞古村落旅游,有的成功是因为青山绿水,有的成功是因为古厅堂、古民居特别多,有的成功是因为夏天可以避暑,有的成功是因为山珍野味好吃,有的成功是因为村里出了大名人,等等。总之都因为各有强项、特色,所以成功了。坦白地说,白溪的山水比较一般,村里古建筑不多,也没有高山台地的气候优势,所以我要说,在这样的自然、人文资源条件之下能把民宿做得声名远扬,是一大奇迹。我佩服!但是白溪的民宿,散客每人收费80元,团队每人70元,充其量是农家乐水准。因为“民宿”是指“经营者利用乡村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及乡村资源加以设计改造,倡导低碳环保、地产地销、绿色消费、乡土特色,并以旅游经营的方式,提供乡村住宿、餐饮及乡村体验的场所”。这是去年6月起正式实施的国内第一部县级“民宿”地方标准—《德清县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下的定义。所以,我认为城市宾馆、酒店式的席梦思、转盘圆桌之类设施以及啤酒、瓶装酒、玻璃杯等等,都不是“当地人文”的东西。而且,民宿要求除了地方特色之外,还要加进体验文化以及人情化服务。诸如包括业主亲自掌厨、亲自提供服务、晚上带客人去抓螃蟹、捉萤火虫等。人家的民宿,因此收费是每人每天数百元上千元,高的甚至两三千元。我建议你们白溪村,要对现状民宿进行升级,提档。想不到一个个全点头,比大地方人宽宏。

过了几天,二去白溪,在车上我跟李作家说:关于詹都府、白溪县,我暂时不敢说什么。但你们村有几十个姓氏聚居,这一点很重要,而且很有意义。此行目的,一是想找找村里到底还有什么古建筑。二是要采访几个老人,听听还有什么故事。三是看看詹都府旧址,碰碰运气看会不会有什么惊喜。四是翻遍你们家谱。他答应好的。

红日当空,暖洋洋的午后,请来了八十七岁的詹新寿。他打开话盒子说,他们家是爷爷决定从詹都搬到一溪之隔白溪村的。他还记得小时候的詹都有房子,只是比较矮小。但詹都府范围很大,包括相邻的好多村庄。民谚流传:“詹都府,白溪县,下马、邵宅站两边,中柔一把金刚轿,上、下傅皮倒酒来不及”,传的是其中白溪人当官多,人家村敬酒都来不及。詹都府原有一千五百多烟灶,十八口水井,他看到过五六口。据传其中一口底下会冒火,喝了井水头发会变红,力气会变大,一只手能托起几百斤重的磨盘石。我问现在还有水井吗?詹老伯答,还保留了一口,可惜前几年造房子给填掉了。他说詹都挖到地下1尺多深,是石子路、石板路。后来的朱会计补充,他十来岁时也见到过挖出来的方砖。

方砖,水井,石板路,碗店桥……好一个詹都府!

回到金华,我翻阅了从白溪借来的《金华詹都詹氏宗谱》《天青坑李氏宗谱》《金华玉溪叶氏宗谱》;回到东阳,我翻阅了《金华市志》《金华县志》《金华县地名志》《东阳市志》《义乌市志》和《中国通志》等等,奇而怪哉,居然连“詹都”两个字的影子,也抓不到。

然而这个“詹都”恐怕是无可否定的事实!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民间故事,怎么会有这么多曾经的实物,怎么会有至今尚存的碗店桥呢?更何况还有白纸黑字的《金华詹都詹氏宗谱》上写着,在“詹都旧址”建造房屋等,可以佐证。

看看白溪的詹姓来自何方。

民国戊午年(公元1918年)续修的《金华詹都詹氏宗谱》,卷一《詹氏重修宗谱序》载:“原受姓之初,系出姬姓,周宣王支封于詹,遂以为氏,河间郡也。相传万一公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东门外来浙之金华经商,詹、傅、李、白四友同往婺东十五都凤凰山脚詹都,观其山明水秀,土沃俗淳,遂筑室焉,是为詹都第一世之始祖也。”此序出之绣溪蒋廷佐之手,时间是道光丁酉年(1837)冬天。其中詹姓源流一说,与《百家姓探源》(黄节厚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出版)所书无误:“周宣王,封支庶子孙于詹,建立詹国(今地不详),为侯爵。其后人世袭为周朝大夫,以封国为詹姓。”另在网上查到詹姓起源有个说法更为详细: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生次子姬志宏(弘),字文录,封其于詹(今地不详,据说是于镐京西京筑城,赐土南至于京,北达于燕),建立詹国,为侯爵,谥号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其后以詹为姓,詹国文化昭彰史册;詹姓纪年元年至公元2010年,已有2837年之姓氏史。

为了避免文章过于冗长,詹都詹氏家族的谱系及搬迁史,我就不多介绍了。

现在的问题是万一公与朋友到白溪卜宅定居约780年之前,此地已经叫“詹都”了。因此,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万一公未到白溪之时,白溪已经与詹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要不,这里为什么叫“詹都”呢!

然而接下来又有问题出现了,这里为什么叫“詹都”?我自问自答:“詹”是姓,无须赘述。“都”者,《辞海》注:1.大城市。如:通都大邑。也指首都。2.古行政区划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这“四县为都”是周制。夏制是“十邑为都”。《广雅·释地》:“八家为邻,三邻为明,三明为里,三里为邑,十邑为都”。

如此看来,古时这个“詹都”的存在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大城市、大都市;一是首都,詹国的首都,国都。要不,怎么会叫“詹都”呢?!

那么我们不妨肯定,詹都绝对地与詹氏家族、甚至与詹国有关。要不,为什么不叫“李都”“赵都”“唐都”而叫“詹都”呢?虽然它已经毁于特大洪灾,据传或许是瘟疫。

因此,把詹都视为与詹国有关的大城市、大都市,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断言的。由于詹都比金华、义乌、东阳等要早1000多年,地方志上找不到影子,我觉得尚属正常。

猜你喜欢

宗谱金华民宿
张金华
孪生院子民宿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岁朝清供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你是民宿达人吗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