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龙泉镇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7-04-06

城乡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龙泉镇集镇建设

■ 本刊记者 王 雷

湖北龙泉镇的特色发展之路

■ 本刊记者 王 雷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湖北省有5个小镇入列,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成为宜昌市惟一一个上榜的“中国特色小镇”。本刊记者在参加第三届新型城镇化暨中小城市发展大会期间采访了龙泉镇副镇长王庄。王庄向记者介绍了龙泉镇近年来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龙泉镇地处宜昌市城区东北部,距宜昌东站14.5公里,镇域面积257平方公里,辖20个村(社区),142个网格,常住人口7.2万,城镇面积5.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8%。因“稻花香”系列白酒和“晓曦红”宜昌蜜桔而享负盛名。王庄介绍说,龙泉镇先后被确定为中国特色小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省“四化同步”试点示范镇。先后荣获中国白酒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第六届城市管理建设“楚天杯”、全省乡镇(街道)党委“十面红旗”、全省第二届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等荣誉称号。

产城共融,全民参与

王庄告诉记者,近年来,龙泉镇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建设、龙泉镇的自身特点,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美化环境打造宜居小镇、完善设施提升服务效率、激励机制激发全民活力,走特色发展之路。

特色发展之一:产业支撑

坚持以服务核心产业发展支撑镇域经济骨架,全力服务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

因势利导,做强产业支撑。牢固树立主导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理念,全力支持稻花香集团立足白酒主业、盘活存量,以“四新”战略为抓手、调整白酒产品结构,不断提升白酒主业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2015年,稻花香集团实现产值432亿元,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357位,稻花香品牌价值达到431.2亿元。在稻花香集团的辐射带动下,我镇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做优食品饮料产业、做专包装制品产业、做精文化旅游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产业。全镇已发展柑桔10万亩,花卉苗木2.5万亩,中药材5000亩,休闲采摘1500亩,基本形成柑桔为主导,花卉苗木、中药材、休闲采摘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随着珠宝花海、蓝美农旅基地、千米跑马道、万米自行车道等项目相继启动,百里荒景区、龙泉铺古镇正式启动运营,全镇农家乐突破50家,游客接待量突破30万人次。

顺势而为,推进产城共进。立足产业发展需要,投资600万元,聘请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中南建筑建设院等一流设计单位编制完成全域系列规划,包括镇域规划、镇区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美丽乡村、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等专项规划,投资3000万元的龙泉镇规划展览馆已基本建成。同时,严格落实规划管控,实行联审联批制度。目前,全镇已形成稻花香食品饮料工业园、钟家畈创业园、宜昌市小微企业创业园三大园区,园区共入驻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上市企业1家。昌耀新材城市综合管廊项目、路泰新材料等优质项目落户钟家畈创业园。宜昌小微企业创业园目前已有4家企业建成投产,开工建设14家企业。三大园区的拓展让集镇建成区面积达到了5.8平方公里,近2万人到集镇生活,1.2万人在15分钟就业圈实现就业,集镇商品房开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彰显。

乘势而上,实现产城共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服务产业发展,完善配套规划体系;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完善市政服务功能。按照主干道路黑化、建设城市综合管廊电讯缆线入地、建设四务通平台信息功能全覆盖、配套设施全升级的标准,统筹推进集镇环境综合改造和提档升级项目,相继完成了临河景观路、葛武路生态停车场、白鹤嘴公园等项目建设。稻花香集团垫资2亿元用于民生改善工程,建设自来水厂及管网延伸项目,新建宾馆、礼堂、游泳馆、健身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既发展了自身产业,又完善了集镇功能。大型超市3家、建成商业网点3000余个。集镇进驻金融服务机构6家、存、贷款额分别突破20亿元和11亿元。

特色发展之二:生态宜居

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清水绿山、靓城洁村”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城镇社区建设,着力营造生态宜居美丽环境。

突出生态宜居,加强环境治理。重点围绕集镇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经营秩序开展综合整治。镇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按照“市场运作、考核兑现”的要求,强化卫生保洁,定时定点清运垃圾,建立健全了集镇环境卫生常态化的保洁机制。集镇铺设污水管网10.07公里,完成集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全收集,3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近万吨。在没有铺设管网的相对集中居民点建设分散式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按照生态宜居的标准,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内容,加大行政综合执法力度,着力治理乱停乱放、乱摆摊点、乱丢垃圾以及出店经营等现象;强化控违拆违,拆除乱搭乱建,使街道整洁规范,广告标牌整齐划一;实施集镇夜景亮化工程,实现白天美晚上亮,方便居民,提升形象。通过精细化管理,宜居、宜业、宜商的集镇品位得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实现质的飞跃。

突出城乡统筹,建设美丽乡村。按照“城乡安全供水一体、城乡供电一体、城乡光纤一体、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城乡公共服务一体”“五位一体”要求,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工程。按照一村一品的建设思路,新建、改造了跑马岗小区、香烟寺居民点等3个新型城市社区、5个农村新型社区。全镇建成集中供水工程8处,饮水安全率达到100%。全面实施“绿满夷陵”专项行动,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5%,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成76个电力台区农网改造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100兆光纤“村村通”,宽带入户率达到70%;投入5000万元,启动实施了龙泉初中改造、龙镇小学校、钟家畈小学风雨操场等教育发展项目,区直机关幼儿园龙泉分园办到了集镇和农村社区;建立了26个村级电子商务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投资700万元实施卫生院改造、福利院综合楼、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突出创新驱动,完善体制机制。主动承接76项行政审批权,组建镇行政服务中心,重构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坚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13个部门入驻服务窗口,集中开展行政审批业务,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突出社会管理创新,构建“村(社区)干部+网格中心户+农村能人”的社会管理网格化服务体系;整合镇综合执法部门和职能,建立镇综合执法信息指挥中心和处突大队,强化联合执法、联合办公,主动承接16项行政执法权,严格规范动山、动路、动土、动林、动水管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特色发展之三:传统文化

坚持将挖掘和传承民间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让优秀民间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坚持全民参与文化传承,实现文化品牌引领发展。积极发掘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成功创建“湖北省舞龙舞狮之乡”“湖北高跷艺术之乡”。青龙村被命名为国家高跷艺术培训基地,龙泉镇被确定为中国高跷舞龙训练基地;龙泉镇高跷艺术队、舞龙舞狮队参加湖北省龙狮大赛荣获优秀舞龙舞狮编排奖;参加广东潮州全国舞龙展演,成功入围山花奖评选。深入发掘酒文化、柑桔文化魅力,放大文化品牌影响效应。

坚持选优配强文化队伍,实现文化设施便捷惠民。在全区率先为各村(社区)选配宣传文化员,建立宣传文化员队伍、民间艺术团、体育健身队三级辐射带动的文化队伍,按照全市一流、全区领先的标准建设了集公共文化服务、龙泉图书馆于一体的龙泉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全镇20个村(社区)均配备农家书屋,15个村(社区)建有2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文体活动中心,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村史馆建设,为全民文化事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文化传播,实现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从历史渊源、继承发扬、创新发展等多方面,广泛深入宣传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在镇网站、官方微信、镇广播站和农村网格“四务通”平台开辟文化宣传专栏,坚持抓好学校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育两大重要工作,面向中小学生、村(居)民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培训。

镇区南部俯瞰

突破瓶颈,创新体制机制

王庄说:“龙泉镇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继续探索,突破发展瓶颈。”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实践的浩大工程,必须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实际,加大政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破解城市发展瓶颈,才能激发小城镇建设活力。

二是壮大特色产业。小城镇建设关键需要人口聚集,唯有产业的发展壮大才能聚集人气,吸引人才,创造消费需求,拓展城市骨架。

三是建优生态环境。小城镇建设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配套,唯有建立健全持续增长的环境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硬件、软件和生态环境,才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不竭动力。

四是激活社会资本。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市政功能配套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必须搭建良好的筹资融资平台,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才能让小城镇建设取得更好成效。

猜你喜欢

龙泉镇集镇建设
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打开群众增收致富幸福门
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德州市雷集镇为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第一次做饭
一只狼的雄心在龙泉镇歌唱着
龙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