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从大型装货容器到陆地艺术建筑集装箱当定了明日之星
2017-04-06邹孝听
记者 邹孝听
半个世纪从大型装货容器到陆地艺术建筑集装箱当定了明日之星
记者 邹孝听
提到集装箱,相信你的第一反应也会是堆积在港口的一个个大箱子,反正总会联想到运输。搜索百度百科,显示集装箱英文名为container(容器),是指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
不过今天的主角可不是那些硬邦邦的装货箱子,而是各色各样漂亮的集装箱建筑。但是没有前世,何谈今生?补足大脑内存,变形记即将开始。
19 世纪有了集装箱运输的鼻祖
1801年,英国人安德森最先提出了集装运输的设想。他提出用集装箱转运货物,可以从发货人的仓库装货运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更换交通工具的时候,不需要将货物从箱内取出而直接换装。当时只限于陆地间的运输。
1955年,美国人马克林提出陆路运输走向海陆联运。在1956年,他在“马科斯顿号”上设置了一个甲板平台,并装载58只35ft集装箱试航成功。
1966年美国海陆运输公司以全集装箱船开辟了纽约欧洲集装箱运输航线,开启了全球集装箱运输。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集装箱运输走向全球化,为了提高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集装箱走向了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规定的20ft,40ft,45ft为现在最常用的三种集装箱规格。
不只是平淡无奇的金属盒子
很多时候,在工厂、公路、港口和码头都能够看到数量众多的颜色各异的铝制或钢制的大箱子,里面装载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货物。你可能无法想象,正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金属盒子,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乃至全球化进程。
集装箱的出现催生出低廉的运费,同时又产生了一些不可思义的新协作关系。如果你在苏格兰抓到鱼,通过集装箱运到中国加工处理后,再把鱼运回来,其成本也低于在苏格兰本地加工处理。
此前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沿海到内陆的运输费用,是从中国到美国海运运费的三倍。中国南方从美国进口大豆,比从东北购买大豆还便宜,因为一吨大豆从美国到中国的运费,只有二十美元左右。
业内人士称,毫不夸张地说正是集装箱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中国的集装箱产销量己连续二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优秀性能的废弃品引起关注
如果没有闲置,集装箱的历史也许只能留在前世。
随着国际集装箱贸易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有大量的集装箱完成了10—15年的使用期限,各地码头储存了大量难以处理的旧集装箱。这时候,这种拥有优秀性能的废弃品开始对引起一些社会学家、艺术家、建筑师的关注,由此产生了最年轻的建筑分支集装箱建筑。
这些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采用ISO标准集装箱为主体,通过一定目的结构改造及装饰,单个或像乐高积木一样搭建组合成合种形态、各种用途的建筑。
最早西方第一个集装箱建筑意在证明一个独立的集装箱足够用来创造一个居住空间,在一个迷你的空间内实现多种功能。早期的发展主要在于单一集装箱的额外空间扩展,接下来的发展是将几个集装箱堆叠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建筑,同时创造更大的开放式室内空间。再后来通过集装箱与其它建筑材料的组合运用,例如木材,覆盖在集装箱外壳表面,使它能够更广泛地被公众接受,并吸引更广泛的客户群。
1990年,荷兰艺术家用集装箱架设了一座拱桥,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到了21世纪,集装箱建筑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实场景中。越南的集装箱青年旅舍、台北五脏俱全的货柜屋、深圳都市里的集装箱健身房、上海曼居998集装箱创意园……用集装箱创造的建筑空间,正在成为一种创新型社会的创意、环保、节能建筑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