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诗人要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
2017-04-06
小海:诗人要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海的诗歌创作历程可以用“马拉松式”来形容,他一直是一位高产的诗人,从天才少年到知名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热情从未改变。从《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村庄与田园》到《大秦帝国》再到《影子之歌》,从刊物《他们》到为合唱交响乐《战争与和平》作诗,他在创作这条“长跑”路上,从不局限于某个诗歌流派或者固定文本。
三十年来,他的创作历程在诗坛有着标本意义,而他的诗歌似乎都是为心灵寻找安居之所的旅程,正如他自己所说,诗人必须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有“自己在自己家中”写诗的自在和气度。
拒绝“守成”式的创作
3月6日晚,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的舞台上,一场名为《战争与和平》的合唱交响乐上演,台上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成员们的激情演绎,台下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都连连称赞。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演出的成功要归功于国家交响乐团的专业、作曲家刘湲的用心,而小海为作品“订制”撰写的系列七首诗歌也是获得了大家的掌声。
“一个民族/迎着太阳走去/发出嘶哑的怒吼:绝不让战争恶魔/摆布我们的命运!太阳/投射黄金般的烈焰/预言:一个古老民族/必将浴火重生!/新生之歌/生命在复元。”优美而深刻的诗词在人声合唱与器乐的共同演绎下,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以致于作曲家刘湲每每提及,都十分激动,“战争与和平,这样重的一个话题,我想只有他可以来一起创作。他深思熟虑了两三个月,然后一挥而就。”
事实上,为合唱交响乐作诗,是小海写诗生涯中另一种尝试,而这种尝试在他三十余年的诗歌创作中从未间断过。小海说,“诗人应该有创造精神,要想着颠覆自己、寻求突破,而不是去复制一个成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海成名于村庄、田园题材,进入新世界,他则总是试着放弃原先的创作路径,探索另一种风格。“随着个人兴趣从文学艺术转向历史哲学,加上个人生活阅历的增加,生命体验的完善,就为创作实践带来了变化的可能性。”
从2003年他出版的首部诗集《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开始,到《村庄与田园》、《北凌河》,他的诗歌更多的是关于田园与乡村的记忆、经验和想象,质朴的语言,流畅的节奏,那些短诗更多的是讲述村庄田园或城市生活的断章;到了《大秦帝国》则不一样了,从短诗走向这种历史题材的庞大诗剧,对他来说是挑战也是突破;再谈《影子之歌》,则可以印证小海说的“诗人必须有野心”这句话——由诗歌、散文、警句、小说等文体综合起来的创新写法,通过诗人强大的想象力,赋予影子文化、生命、经济等等寓意,将具体的东西抽象化,从而上升到诗性的哲学,这无疑是一种创新。
当然,小海深知探索可能会失败,但他依然坚持改变。“《大秦帝国》的内容由历史构成,需要把实践跨度很大的历史浓缩到有限的诗句中,而《影子之歌》更多的是无限的想象与扩张,两者风格截然不同,但我乐于探索不同的形式与题材,而不是一味地去复制自己的成功。”
对自我有要求的诗人,向来追求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功,就如小海一样,不会重复自己的作品,不会主动讨好读者,也不会去讨好市场,“诗歌要呈现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诗人对自己要有一个精神的标高。”
“诗歌是精神性的创造活动”
当今社会,很少有人填写职业时,会写“诗人”,这并不奇怪,不同于小说家、编剧、画家、音乐家,写诗之人很少能靠诗本身来谋生,这一点,小海并不否定。“诗人本来就不是一种职业,这就导致了诗人必须有一个显性身份——工作身份来解决生计,而这决定了诗人分布在了各行各业,或许是银行职员、或许是文字工作者、亦或许是教师,这都不重要,诗歌更看中的是诗人的精神世界。”小海认为,诗歌应该是精神性的创造活动,与心灵有关,“所以每一位诗人都有一个隐形的精神空间,世界上优秀诗人的精神世界都是非常强大且富足的。”
“把自己安放在自己家中”是小海一贯的坚持,外在的事物属于外在,诗人应该更多的关注内心生活,当他们把工作忙完,沉浸在自己生活中,才能完成角色转换安心地去写作。“世界对诗人要求很高,他们既要有基本的生存能力,又要有强大的内心,有精神立足点,能够让他们站在世俗之上来俯视生活,有反思和把握生活的能力,还要保持内心精神的纯度,这样的能力是对诗人绝对的考验。”
无疑,诗人必须处理好诗与生活的关系,虽然诗人不能以此谋生,但反过来也说明了读诗、写诗是出于真正的爱好,因为人们几乎不可能从中谋取现实利益。对于诗人来说,创作与生活维持在平衡的状态肯定是最好不过的,复杂的权衡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现实、时代背景和内心世界的相互牵制,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未必是诗歌改变了生活,也可能是生活在生成诗歌。
时代变迁,诗歌总会回到原本的位置
诗歌地位的浮浮沉沉,总会让人产生疑问,它到底是小众,还是走向大众,是逐渐走向主流,还是依旧处于边缘化……“诗歌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从未改变过,变化的不过是时代。”
事实上,小海成名的年代诗歌是极受宠的,之后他又经历了诗人被妖魔化的日子,再之后,诗歌又回复到了正常状态,诗人在与社会不断磨合之后,也回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时代变迁、风云际会,诗歌的引领作用确实不如前,但只有沉浸下来,诗人才能静心写自己的东西。”
无论是兴盛还是衰弱,对于诗歌来说,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对于诗人来说,诗歌创作要真正地把心安放好,需要按意愿写作。诗歌是属于精神世界创作的范畴,小海认为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是关注精神世界的。“作为诗人,我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外界的风云变幻,不会影响我去关注自我生活、阅读心灵,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但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经过‘我’的思考才会形成诗歌,就如蜜蜂采尽百花酿成蜜,精神创作本就是这样的过程。”
“不管诗歌在社会学上产生怎么样的变化,对于我来说,我的创作不会随之更改,忠实的读者也一定会都在”,真正的诗歌,真正的诗意,是让自己的心灵拥有从世俗生活中起飞的能力,即使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诗人的精神世界也要有“脱俗”的境界,“就如我的诗意生活一直是自足的、圆满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今社会有多少人去追求物质欲望,也一定会有人去追寻心灵和精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