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祥: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诗人
2017-04-06吴婧茸
记者 吴婧茸
丁国祥: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诗人
记者 吴婧茸
诗人,是有情怀的人。凡是思想驰骋,无拘无束,能及时触景生情,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光着脚丫感受春的气息,不理会异样的眼光;在北方秋天的田地里,趴在黄土上倾听大地的脉搏,不会有任何的顾虑;一个小小的满足,便能开怀大笑;一个浅浅的哀伤,便会落寞忧愁的人,均可称为“诗人”。
诗意,是生命的本能
在丁国祥看来,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诗人,诗意是我们生命的本能。如果那位常驻于我们心头的“诗人”能经常溜出来,我们的言行和内心里的美妙便会增多,暴戾就会减少。
丁国祥认为,诗能帮助我们发现、欣赏并且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中国的古诗词流传千年,虽然现在它离实际的生活渐渐远了,但其中对于山川、自然、人心的歌颂却仍旧更紧密地连接每一个生命,净化灵魂,回归内心,让美好得以绵长的延续。”
很多人以为诗是高高在上的,其实不然。在丁国祥看来,能让人心里怦然一动,或是一闪而过的思维灵动,便是最原初最本质的诗意,这和学问资历都无关。
“哪怕是乡村妇女也一样可以有诗意,她们用自己的劳动果实做出一桌香喷喷的饭菜,若此时她们感受到劳作和食物的美好,而小吟两句,我想这就是诗。这些妇女不一定识字,更不一定会押韵修辞这些套路,但只要跟着心走,发现美就够了,诗意不是写出来的,是存于我们自身的。”
诗是关于人心的,它有着最自然的存在,所有沉重都应该是人内心的重量,而非外在的附加。想起曾经听过一个朋友说,在月影下和自己的女儿一起走路,可女儿走着走着便停下了,拒绝再走,因为她发现她每走一步都是踩着自己的影子,她担心自己的影子会疼,所以不愿再走。成年人恐怕都难有这样的“幼稚天真”,我们只顾大步流星地奔忙,赶路很重要很急迫,而恰恰这些时候,诗意便从我们身边溜过得太多。“所以,孩子们其实都是诗人。因为他们有着与生俱来、出其不意、未被格式化的闪烁灵动。”丁国祥说。
“诗意,就是一个人观察到了别人观察不到的;诗意,就是人心或自然中的美好;诗意,就是心里暖了一下,亮了一下……什么都可以带有诗意,只要你心中诗,穿一双拖鞋站在这儿是诗意,我穿着白衬衫坐在那儿也是诗意。”
一样烟波,有吟人景便多
如今社会运作节奏越发加快,越来越多的事被物质化、规律化、物理化、科学化,但生活的绚烂多彩,不能在时代的眼里消失殆尽,生活的解读不该如此。“
“当今的社会,更需要古人的才情。”丁国祥说,“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都是诗人的生命心魂。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所有的浪漫都在诗里。诗能给人安慰,能让人在平凡的日常中,发现美丽的惊喜。一样烟波,有吟人景便多。”
在诗人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灵动鲜活,清明透彻,优美可爱。奔腾不息的大河,烟波浩渺的大海,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山泉小溪,无不变幻多姿,生气腾腾,魅力四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水”清新秀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的“水”绚丽如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的“水”绮丽可爱。
丁国祥告诉记者,在一次偶然中,他翻阅了台湾学生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材,发现其中85%教授的都是中国的古文诗词,而同样的大陆教材古文诗词仅占了45%。“在教育环境不那么安全、各种信息观点肆虐的当下,比起鸡汤文,学生更需要从中国的古诗词中汲取正能量,善于发现和享受身边的美好,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当情感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热爱生活的情愫、审美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提高。”
诗性的人生,阳光洒满肩头
丁国祥认为,每个人从出生起心中就埋下了阳光的种子,而人性中的诗性便是养料,让心中的阳光茁壮成长,心窗大开照射生命。“有诗性的人生,阳光便会洒满肩头。”
汉字是有质感的,诗词是有温度的。那些散发情感的文字不期而遇,这种纯粹、天真的方式值得人们坚守。在这个奔忙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诗词来摒弃麻木、虚荣、物质,回归到内心的本真、柔软和纯粹。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对于这个操劳的世界上,诗是拯救人心的良方。
读诗学诗写诗,在丁国祥看来,不但能够丰富词汇,拓展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提高谈吐水平。“孔子在教育自己孩子孔鲤时曾说过‘不学诗,何以言’,可见在圣人的眼中,诗词对于人品格和素养的构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诗还能够吸纳和消化人的负面情绪,对培养健康的人格、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如文天祥在威逼利诱面前不改本色,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宁死不屈,爱国精神传承千古。刘禹锡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依然胸襟豁达,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人们希望就在前头。龚自珍辞官归家却依然坚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情操。
人物简介
丁国祥,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明清诗文研究,讲授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唐宋词史”、“宋词鉴赏”、“大学语文”、“传播学”、“古代汉语”等课程。参加了《中华古词观止》、《宋诗话全编》、《元诗话全编》、《大学语文》等书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