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2017-04-06王旖笛陈恩智张雪洁
王旖笛 陈恩智 张雪洁
摘要: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人口红利逐渐转变成制度红利。伴随与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了社会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介绍了现有的养老模式类型,通过调查分析了最适合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简要介绍了该种模式在天津市发展的“瓶颈”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空巢老人;老龄化;居家养老模式
一、研究背景
按照国际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也就是“老龄社会”。
通过以上图表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65岁及以上人数比重不断增长,更有相关资料预测2020年老年人口比重占17%,2025年老年人占19.3%,2050年占25%。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往往快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而且建立了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无论是医疗还是养老金的支付方面,对于老龄化承受能力比较强,也就是所谓的“先富未老”,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发展,处于一种各方条件极其不完善的状态,而且在这样的背景下还伴随着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又包括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解决空巢老^的养老服务需求问题迫在眉睫。
天津市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其在老龄化问题上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它有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高,高龄人口多,子女比较少的特点,另外一方面,它有着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特点。本次调查共设计了两种问卷,一种问卷针对18-60周岁青年以及中年人,另外一种问卷针对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共发放了300份。实际收回了286份。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天津市城市里的空巢老人,通过已回收的问卷,我们了解天津市城区空巢老人的现有生活状态:在生活费的来源渠道方面,93%都来自于养老金(养老金补贴)。在疾病类型方面,有39.2%患有高血压。在遇见烦心事倾诉对象方面,有40.5%是配偶。而且发现子女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国家举办的养老院“抢不上”,而在市场化中运作的又“不放心”。
二、天津市现有的养老模式类型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很能适应传统的封建社会,而它之所以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运行得很好,最根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在今天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家庭养老无法像以前一样使老年人“老有所养”。一方面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重利轻别离”的观念越来越浓郁,传统社会的儒家孝道文化越来越淡薄”,“父母在,不远游”“儿孙满堂”等赡养老人的道德标准也不再刻意地去强调。另一方面,我国前些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们国家4-2-1的家庭模式越来越多,一对夫妻既要赡养四位高龄老人又要抚养未成年的子女,导致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压力加大,更有甚者的是家庭成员关系日益疏离。所以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地被削弱。
(二)机构养老
而机构养老也同样面临着困境,一方面是老年人心里不适应,普遍抱有的想法是“有子女为什么要去养老院”,很多老年人认为进入养老院就等于被儿女遗弃,而也有很多子女担心被人指责不孝。而另外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养老机构自身,养老机构自身硬件设施不完善,软件设施也跟不进,更谈不上达到什么”标准化“了。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2013年7月26日黑龙江海伦敬老院火灾事故,导致11人死亡,年龄46-87岁不等;2015年7月4日,四川省仁寿县四公镇敬老院的48岁女精神病人人住不到16个月,怀孕27周。以上的种种无不反映了我们国家养老机构存在的困境,最突出的一点便是“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只有11.6张左右,也就是说最多只有1.16%的老人能够享受到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更不能得到实在的实惠,况且入住养老机构还要在经济方面上承担一定的压力。机构养老未来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快于发展,但并不一定能最好地满足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三)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新趋势,在所发放的针对老年人的问卷中,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51.8%居于第一位,选择传统家庭养老27.8%,而老年公寓达到了16.7%的比重,其次是雇家庭保姆3.7%。基于以上数据以及世界发展的大方向,笔者认为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可以利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来得以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之间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以社区为平台,涵盖生活多方面的资源,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模式,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2%的老年人生活在养老机构,98%的老年人生活在不同类型中的家庭,这里的家庭是指家庭所在的社区。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范围还是围绕着家庭,在我们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建立大批的社会福利机构安置老年人,完全的实现社会养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既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另其“足不出户”在自己原有的家庭就可以实现养老,又缓解了当前我们国家养老资源欠缺的现实状况。
三、天津市发展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单一化,安装设施不完善
当前发展的居家养老模式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与民政部门,他们也在号召基层要积极响应,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要投入资金,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我们前面所提的民政部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这就使得这一部分的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增大。资金量都不能保证就更不用提为了帮助老年人独立生活而安装相应设施。
(二)居家养老服务就医难,服务人员素质较低,人力资源不足
空巢老人对社区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要求突出,而目前我们国家并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提供保健医上门服务、家庭护士上门服务等项目,更不能提供双向转诊、全科医生、定期免费体检等服务,我们能否扩大要陪的配备范围,为老年人在社区治疗常见病、慢性病用药提供方便等,这些都是未知的。至于服务人员大多是外地打工的女性或者下岗失业的女性,她们仅限于提供最基本的打扫卫生、做家务活等,而对其他方面并非足够专业,比如护理的技能。而管理人员充满了干劲,但是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在中国的社会,骨子里就有着一种所谓的“奴性文化”认为护理这种工作就是低人一等,再加之薪酬并非很高,所以护理这支队伍人员的组成也并非十分稳定。
(三)“空巢”是形式,“空心”是根本
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难以保证,空巢老人常常有一种孤独感以及自卑感,他们找不到自身的价值以及尊严,一方面由于年龄大了退休,不用继续工作,所以闲暇时间更多,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儿女不能常回家看看,工作很忙,老人终日无所事事,紧锁房门,自我封闭,精神变得郁闷,情感变得抑郁。
四、构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一)鼓励社会市场力量的参与,扩大资金的来源,完善安装设施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我们要尊重市场力量,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才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导力量。为此,政府一定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包括出资购买服务、委托运营政府设施等。可以效仿瑞典的“福利包办养老家居”由各城市政府的社会福利局负责举办对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项目,服务部门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收费标准各地不一,提供福利服务并进行收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培养全科医生,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运用物联网为养老业服务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效仿日本的在宅服务,严格要求从事护理的人员要“持证上岗”,我们国家也要对此重视,把养老服务人员纳入相关的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职业教育。至于从事养老业的人员薪酬方面,可以引進社会力量为其提供较高的薪酬。天津市也于2016年初提到了“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利用物联网技术为空巢老人提供智能医药箱、远程看护系统、智能食品采购系统,目前天津市已经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和经验。比如,河西区前程里社区用一个平台管服务,空巢老人可以通过公共服务流程实现紧急呼救,第一时间联系到社工。物联网的技术应用不可小觑。
(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
新加坡“居家养老”就是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孝道”甚至是设定了相关的“奉养父母的法律”,我国政府可以从娃娃抓起,大力宣扬孔孟之道,我们既要宣传“常回家看看”“打一个电话”,又要注重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设置相关的精神项目的开发。政府还要努力改善生活坏境,发动资源予以支持等,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娱乐和社交的场所。
[责任编辑:金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