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课程实际案例教学法改革与实践

2017-04-06蔡河山黎晓霞徐颂李静波马进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教学方法改革

蔡河山+黎晓霞+徐颂+李静波+马进

摘 要:《环境监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提出了在《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以桐林美苑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为实际案例,对其竣工验收环境监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从事环境监测实际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际案例;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37-02

Abstrac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a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urriculum. I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practical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was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The Tonglin Meiyuan construction project completion and accep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was taken as a practical case. Its completion and accep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was analyzed in detail. It also could provide practical help for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to better engage in the work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Practical case;Teaching method;Reformation

《環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课程,是环境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1-2]。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规项目的监测技术,学会设计污染监测方案,并对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学生能了解监测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为今后从事环保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涵盖了所有的环境介质(如: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物理性污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自动监测及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等内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重点和难点较多(如:应急监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噪声监测等),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和提高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监测过程碰到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教学问题[3-6]。鉴于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并确实有效地掌握环境监测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本文提出了在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改革和实践。

1 实际案例——桐林美苑建设项目

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桐林美苑建设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作为环境监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实际教学案例。该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为10 348m2,建筑面积为

39 938.12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34 780.1m2,地下建筑面积为5 158.02m2),容积率为3.9,建筑密度为35%,绿地率为10%。已建成5栋18层的高层住宅楼,住宅套数为332套,配套停车位255个,其中住宅地面停车位25个,住宅地下停车位230个项目配套备用发电机房1个,位于3栋住宅楼地下室;设配电房1个,位于4栋住宅楼地下室;设水泵房1个,位于5栋住宅楼东侧地下室;设垃圾收集站1个,位于1栋首层。工程于2014年4月28日开始施工,2016年4月28日竣工,为完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需进行相关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声环境监测为主)。

2 实际案例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2.1 监测时间与监测频率 监测时间拟定为2016年4月14—15日(或由实际监测单位根据监测进度安排适时调整),分昼间和夜间分别监测。监测频率需按照《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现状监测频率为2d,昼夜间各监测一次,监测时段为昼间(6:00—22:00)和夜间(22:00至次日6:00)。

2.2 监测方法和仪器 监测方法按照《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监测仪器由监测单位按规范确定(如:AWA5680声级计)。

2.3 监测项目和布点 监测项目为等效连续A声级(Leq),于建设项目验收范围边界共设置5个监测点(见表1),具体监测点位如图1所示。

4 结语

将实际案例贯穿融入环境监测的教学课堂体系中,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钩的弊端,另一方面也让教材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会过于抽象枯燥,使教学知识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对环境监测课堂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更快更好地从事环境监测实际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仪,罗绪强,杨鸿雁,等.关于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4,41(21):246-247.

[2]仝双梅 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2):153-155.

[3]刘辉,劳旺梅,马其坤,等.项目化教学在《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11(1):43-44.

[4]肖俊霞,吴贤格.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0,38(7):270- 272.

[5]陈春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在环境监测课教学中的应用——以“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课程为例[J].广东化工,2013,40(16):234-235.

[6] 徐玉宏.项目竣工验收中环境敏感点噪声监测问题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1):58-60.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教学方法改革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改革之路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瞧,那些改革推手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