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专业艺考指南
2017-04-06梦珂
梦珂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受到教育部的重视。近年来,艺术类专业不断完善,美术高考压力增大,而书法专业前景光明。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选择通过书法学习进入理想大学成为了学子们另一种不错的选择。
目前,我国的书法专业已经形成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并不断趋于成熟,一批招收书法专业的名牌大学更是引人注目,高校书法专业正以蓬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2014年开始,书法专业考试由以前的书法、篆刻、古汉语、国画基础四门减少为三门,去掉了国画基础的考查。
书法主要考楷书、篆书、行书。对于楷书来说,最好是欧阳询、褚遂良一路的,比如《九成宫醴泉铭》《雁塔圣教序》《倪宽赞》等碑帖。篆书一般以清篆为主,如邓石如、吴让之的艺术风格作为基础性要求,对于秦篆如李斯的《峄山刻石》也会有所考查,可根据考生个人情况选择;行书以“二王”风格为重,基本上是《兰亭序》《圣教序》二帖,考生只要掌握好这两个帖子,一般就不会有问题。所以,考生要具有一定的对临或背临能力。
篆刻大体上是对白文印和朱文印的考查,白文印一般是考汉满白文,朱文一般是圆朱文或者如西泠八家的风格。对于汉满白文来说,要注意它们雄浑古朴雕刻艺术风格的塑造,朱文印的线条则要注意它的节奏感和丰富性,切勿单薄和浮华。在有限的时间内,篆刻的镌刻最好深入。
古汉语着重复习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古文部分,一些院校会出一段文言文,要求考生加标点并翻译,考查考生的古文功底。
考场技巧
书法考试用纸通常是半生半熟的宣纸,常用尺寸是四尺竖对开,文字内容一般是二三十字的唐诗宋词。书法主要考查用笔和结构,用笔要求笔划厚重凝练,中锋行笔,还要注意书写的节奏,尽量避免书写习气;结构方面,结构匀称、章法工整、整体感强是基本要求。
篆刻考试的石材统一发,刻刀印泥等工具则需要考生自备。篆刻考试时往往时间比较紧张,应注意调节。考试一般以创作为主,需要掌握印文上石的技术。
还有一点要提醒考生,要注意自身全面素质与修养的提高,在考试过程中,有时不仅仅是操作,即使在书法和篆刻的考试中,往往会额外有一道题以附加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书法篆刻常识的掌握以及对书法理论的初步认识,因为学校要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会刻字的人,更是一位艺术家。
艺考优势
文化课成绩要求低,平时在班级中等成绩的学生都有机会。
专业相对好考。开设书法专业的学校一般在专业考试中采用“三步走”:
先考临摹,就是临摹一幅古代佳作,不超过四十个字;
再考创作,学校规定内容,让考生用自己喜欢的书体进行创作,但不能脱离临摹的法帖;
有些院校会加试一些书法史论,但全是记忆性的知识。
招生院校和人数在增加。目前,国家教育部在控制音、体、美专业的招生人数,而书法专业不但不控制,还大力扩招,随后的几年,还将有部分院校开始招收书法本科生、专科生。
考生人数少,竞争不激烈。
专业方向更趋合理化。比如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的书法创作方向、人民大学的书画方向、浙江大学的书法文化方向、暨南大学的书画鉴定方向、西安交通大学的艺术设计书法方向、山东工艺美院的装饰艺术书法方向、太原师范学院的师范类书法方向等等,都有鲜明的就业指向性。
社会急需大量书法人才。随着书法在义务教育阶段成为必修课、在大专院校成为专业课,书法专业老师极为紧缺,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报社、杂志社也都需要书法专业人才。
书法术语概览
法书 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的诗句。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金石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镌刻品。
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状,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烏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碣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宣和书谱·正书一》记载道:“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法帖 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及其拓本。
南帖 碑帖术语。清代阮元分书法为南北两派,以南朝碑碣绝少,而多为启牍之帖。
书丹 碑刻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隶释》:“《石经》,蔡邕书丹,使工镌刻。”南宋姜夔《续书谱》:“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力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后泛称书墓志铭为“书丹”。
洗碑 碑刻术语。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谓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画精神难免大逊,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即是洗碑。
甲骨文 亦称契文、卜 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贞卜文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名。文字象形简古,劲健挺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翰墨 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文章、书法和中国画。
篆盖 碑刻术语。唐代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
碑阴 碑刻术语。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门生、故吏或出资建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故名。
剥蚀 指古代碑刻年久因风化石有剥落。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芒。”
钩填 又称“双钩廓填”,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于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故称。南宋姜夔有云:“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
六分半书 清代郑板桥法书的别称。郑板桥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郑板桥戏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
运笔 指字的点画书写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