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修远,校服研发在路上
2017-04-06桩子
桩子
有网友说,“看了民国时期的校服,我已经无法直视我的过去了。”也有网友说,“我那个本应美好的学生时代,被‘面口袋毁得满目疮痍,此情不愿追忆。”还有网友说,“校服的美何止在过去?对比看看日韩、欧美的学生校服,再看看我自己的,死的心都有了。”……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林徽因告诉你,100年前的中国校服有多美”的文章走红网络。文章仿佛一台时光机,追溯民国时期到上世纪90年代,对这一横跨近百年历史时期的学生校服进行了对比。其中,最为惹眼的莫过于“才女”林徽因在1916年12岁时穿着培华女中校服的一张老照片,不少网友被当时清新质朴、淡雅大方、极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校服所倾倒。
时移事易,民国时期的校服再美,也早已不适合当今的生活;国外的校服再好、再时尚,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学生校服无论是款式,还是质量安全方面,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诟病之后,近年来已经逐渐得到重视,相关部门不仅接连出台了中小学校服的国家标准及相关管理意见,不同等级的“校服研发中心”也相继成立。但是,校服研发不能一蹴而就,路漫漫修远,校服研发需上下求索,左右取经,多面兼顾。
衣以载道 中国校服的前世今生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可见,无服饰之美,无礼仪之重,我们的民族恐怕难以称之为“华夏民族”。中国自古注重服饰的礼仪,有“衣以载道”的文化。“衣”出自《傅玄·衣铭》,“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载道”出自“文以载道”,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这里的“载”为装载,引申为阐明;这里的“道”为道理,泛指思想。校服作为一种标识性的校园服饰,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而且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水平,从整体上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服饰文化水准。所以,衣以载道,校服之事不可小觑。
时光斑斑驳驳,岁月影影绰绰。可以说校服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也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授学,就要求过弟子要着青衣戴青帽;魏晋时期受玄学及道禅思想影响,学生衣着宽松、衣领敞开,袒胸赤膊;隋唐时期沿用魏晋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宋元明时代及清朝早期,理学盛行,服饰风格逐渐转为平和清淡,明朝出现了进士服和儒士服。
其实,严格意义上学生校服的历史应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学堂。当时学校开始给学生统一发放衣服、帽子、靴子,服装样式逐渐从传统服饰转变为西式制服。辛亥革命让人们着装,特别是学生校服有了质的飞跃,本次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解救出来,但是却打破了数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封建旧时代的穿衣制约,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这一时期的女生校服堪称校服中西合璧的经典款式。1929—1930年,中华民国公布《制服条约》,对男女礼服、制服的制作规格做出严格规定,从而让学生校服更趋统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复古之风盛行,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中式旗袍成了校园新宠;20世纪50年代没有特定的校服,人们的审美口味趋于中庸,当时入队的学生通常穿白衬衣、蓝裤子、蓝裙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旧军装,政治运动让学生校服淡出人们的视线;20世纪80年代,海魂衫风靡,校服设计上增添了“军事元素”,白衬衫、天蓝色裤子和背带裙这种模仿海军军装的校服盛行一时;改革开放以后,被吐槽为“面口袋”的运动校服一统天下。1993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服(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城市范围内所有中小学生统一穿着学生服装,从此,大部分学校采用宽大的运动服作为校服。这个时期的校服,以涤纶和腈纶为主要面料,超大的剪裁,款式单一,色彩单调,结构松垮,缺乏美感和装饰性,让正值豆蔻年华的80后蜷缩在“面口袋”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因此遭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多方人士诸多的质疑和吐槽。
进入21世纪,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不论学校还是家长都开始注重校服的审美文化,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国际校服的经典款式与管理方式的审美缺失。校服在设计上逐渐吸收了西方服装元素,制服式西装、套裙,英伦风格的短袖衬衣、西裤短裤、格子裙等在各大中小学校崭露头角,深受學生和家长的喜爱。不仅在校服款式上有了改进,校服面料也由以前的涤纶、腈纶为主,逐渐向棉、化纤、亚麻等方面转变,校服的安全标准和质量等级也更趋严格。
国外校服“衣魅力”与安全质量保障
2014年3月,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访问中国,顺便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内参观的新闻照一经公布便引发了网友对该校校服的热议,其热度远超过新闻本身,大家纷纷吐槽,这套蓝白相间的校服丑到无法直视。201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式教育的纪录片。它让5名中国教师在英国一所普通中学展开中式教学,教学期间师生之间产生的摩擦引发了人们对中英教育差异化的思考,同时也出现了关于“校服审美问题”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和英国校服相比,中国校服款式单一,宽松无美感,进而反映出中国教育现状中美学教育的缺失,是“审美的粗鄙化”;对照英国学校,他们普遍重视校服的审美功能,学生校服剪裁合体,外套、衬衣、V领套衫,整齐划一中不失时尚、活泼,被赞誉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极具魅力的英伦范儿”。两次大的事件引发人们对外国校服的关注,其实无论是外观美感,还是服装的品质,以及安全保障等,国外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在西方,校服最早起源于英国,大约在亨利八世(1509—1547)时期出现校服的萌芽。而最早具有真正意义的校服出现在中世纪欧洲,由英国教会创办的学校,后来校服在教会性质学校和贵族学校较为常见。当时已经具有制服、礼服、运动服、学位服等分类。英式校服款式经典、庄重严谨、简洁大方,平时上学期间,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着正统西式校服,男生为正统西装、正规皮鞋、需要佩戴领带;女生也是统一西式正统服装、正规女士皮鞋、必须佩戴领花。这款经典的校服款式,以及严谨细致的服饰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学生的气质和审美。
日本在明治时代引入校服,鉴于当时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难,学校为了避免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服装问题而产生自卑感,于是规定学生上学时必须统一着装。如今日本的学生校服早已不再是避羞遮体减少学生自卑感的服饰,它是日本社会时尚潮流的先锋之地。日本中学每10年更新一次校服款式,有的学校委托最高档的百货公司的设计师来设计款式,经过学生试穿,最终根据学生的投票来设计方案。有的学校让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充当模特,并邀请影视明星充当评委。韩国最早出现校服的学校是梨花学堂,1904年梨花学堂选择的校服是俄罗斯产的木棉布做的大红色裙子和上衣,里面包含了衬裤、裤子以及布袜。1990年,韩国校服设计上开始注重时尚元素,“显腿长的学生服”品牌问世,引领校服市场。进入2000年,韩国校服中女生的裙子有逐渐变短时尚的趋势,利用A字裙和短上衣强调出女性之美,在设计和色彩上也更加华丽。
总体而言,上述几个国家的校服以得体、时尚、活泼的风格特点深受国内学生、家长的好评。它们不仅注重校服外观的美感,同时也注重校服质量的安全品质。比如,日本小学生校服的外衣、胸口口袋、衣领边缘、后背都会使用反光材料;前胸部分加入强度较高的防护材料增强安全系数;很多校服的袖子、裤子可以变长;材料注重轻量、耐脏和速干等特性;澳大利亚学校提供的校服价格较贵,但是卫生状况和质量都经过严格审查,符合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技术法规要求。学校购买的校服通常都是纯棉质地,对制衣工厂要求较为严格,甲醛等物质极少被使用;英国校服一直是品牌化发展,校服款式紧贴时尚潮流,安全性高,深受家长们喜爱,因此英国校服知名品牌较多,并且保有良好的销量。值得注意的是,英国一些拥有较为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服饰都是由校服起步的;韩国校服同样以时尚的款式和过硬的品质,已经作为成衣的品类在市场上参与商业竞争。校服制造商在校服销售过程中不惜重金聘请当红青春偶像做形象代言,进而增大销量和品牌竞争力。在商业化竞争的背景下,韩国校服利用市场强大的调节作用和淘汰机制,让校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使整个校服服装产业进入质优物美的良性循环等等,这些国外先进的经验都是值得我国校服监管部门和企业积极学习的。
中国校服研发路上的“困”与“惑”
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是笔直的,学生校服研发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这对我国的运动服装,尤其是以运动装为主的学生校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学生校服一改上世纪90年代“面口袋”的宽大形象,开始向款式时尚化、面料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校服研发也拉开序幕,步入正途。比如,早在2010年,北京服装学院就已成立校服设计研发中心,并于2011年10月举行研发成果展示和发布;2012年,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安全研究检测中心成立,具备承担国家强制性安全技术规范的检测能力;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研发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充分展现北京地域特点的校服款式,展现北京中小学生的精神风貌,2015年12月24日,北京市中小学生校服研发中心成立;2016年11月25日,依托于山东威达学生装博物馆和青岛威达学生装生产基地,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装备研究院学生服饰研发中心在青岛即墨市成立……毋庸置疑,这些校服研发机构的成立,对整个学生校服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校服研发并非一路坦途,正在遭遇着诸多困惑。
“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学生服是从分散走向统一和集中,青岛地区服装企业也按照这个路线来设计和生产校服。但是,现在各个学校,包括学生家长对校服的个性化、定制化提出了要求,与之前的统一性和区域性要求相比,企业在校服款式研发方面压力增大,一校一服的个性化要求,不仅在服装研发款式方面提出了更为多样化、更为精细的要求,服装企业在校服款式研发、生产、面料检测等方面都要加大投资,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青岛威达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葛均荣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校服研发在款式设计上与学校、家长要求,以及企业生产实际存在矛盾冲突。一校一服的个性化设计,势必会迫使企业由之前的批量化生产向定制化生产的方向转变,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也增加了企业库存压力。
“之前,《机织学生服》和《梭织学生服》是国家对学生服装考核的标准,我们青岛地区一直是按照高于这个标准来执行的,对学生服的监管全部按照一等品的规格来执行。2015年,针对中小学校服的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出台,该标准较之以前的两个标准都相对严格。就校服研发的现状而言,目前新技术工艺的引进与新标准的要求有冲突。比如,目前青岛企业引进一款数码印刷技术应用于学生服,但是该技术只能印刷在纯聚酯纤维的面料上,而新標准对学生校服的含棉量有要求,这就使得这款非常先进的工艺难以实施。”谈及校服研发的困境,青岛市纤维纺织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官江明科长指出,针对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在校服研发的过程中对新技术工艺所需要的面料做出调整。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这些年一直看到网络上一些对校服的诟病,我也慢慢开始关注学生服装的设计和研发,也会和烟台当地的校服企业联系沟通探讨校服问题。我个人觉得,目前校服研发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棘手的问题是服装设计人才的匮乏。虽然大多数学生装生产、加工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设计师和设计团队,这些设计师或许具备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大多缺乏人文修养和人文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化和一些地域特色文化知之甚少,这就导致了我国校服研发设计出来的服装缺乏文化内涵和民族气质。”谈及校服研发面临的困境,烟台市知名服装设计师张丽静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指出,校服研发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校服研发过程中的设计理念面临突破性障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校服的设计应该融入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服装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内涵。西方发达国家在校服的设计上普遍注重本国优秀文化的融入,甚至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比如,越南学生装规定采用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服装奥黛作为校服;不丹规定全民上学上班都必须穿传统服装“帼”和“旗拉”等。相对而言,当前我国学生校服没能反映出我们泱泱大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学生校服普遍采用款式宽大的运动装,近年来由于英伦、日韩校服潮流的入侵,我国校服在款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基本上都是对西式校服的拿来和模仿,校服款式美观了,但是还是未能充分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所以,校服研发应该在设计理念上融入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突破当前没有特色,善于模仿的设计理念,加大校服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我们服装设计师也应该加强学习,在注重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
研发路漫漫 校服设计要多面兼顾
校服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和服饰文化水准,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文化内涵价值的外显。所以说,校服研发是件严肃而神圣的工作,它需要特定的、专业的校服设计原理做支撑,还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有其规范、严格的制作研发流程,校服设计也要面面兼顾。
“我们企业目前更侧重于服装的私人定制,学生校服也有涉及,并且也有学校来找我们做学生校服的私人定制。但是,由于学生群体年龄跨度大,身形因处于生长发育期变化大、变化快,用3D模型还原人体量体裁衣做出来的服装虽然美观、合体,但是学生穿着时间短,性价比相对较低。所以,校服研发中我建议在版型设计上要有包容性,要兼顾成长期和人体工学,研究尺寸比例关系,进而设计出既美观得体,又符合学生身体特点的舒适校服。”谈及学生校服的研发,金领集团某部门经理崔道安就校服设计的版型问题提出建议。
“在校服研发过程中,我们更注重校服面料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目前,我们企业校服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款式的设计是很早以前就开始涉及,现在的重点是在服装面料上。结合当前校服市场的实际和学生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在服装面料的研发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在学生服装面料耐磨性的基础上增加‘防水、防油、防污性能;考虑到学生上下学安全出行,增加学生服装高端反光材料的运用和设计;高年级学生要用手机,他们的服装要加强面料防辐射性的研发和应用,以及结合当前的大气环境,加紧学生服装防雾霾面料的研发等等。”青岛威达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葛主任强调,学生服装的研发一定要将服装面料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要面面俱到。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个人认为,基于马斯洛心理学理论,学生校服的设计大体应该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一个是基本层面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是对服装防护、保护功能的需求,比如衣服的长短、薄厚等不同的设计样式,进而达到蔽体、防暑、御寒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主要是校服的防輻射、反光材料的运用等。二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比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就要求校服的设计要合体、美观、大方,还要兼具个性特色和特殊功能。”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文化传播学院心理教育学博士杨海燕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在学生校服研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过去在校服设计上忽略服装审美功能上的不足,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在校服研发中注重校服的审美教育功能,在满足学生对服装的基本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审美教育的作用。
总之,目前我国校服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条路漫长而崎岖,需要国家标准制定部门、监管部门、服装院校、校服企业,以及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协作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学生校服研发取得良好成效,进而促进整个校服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