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信息组合角度探寻争议性事件的报道技巧

2017-04-06游宇霞卢紫瑶

科技传播 2017年2期

游宇霞+卢紫瑶

摘 要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新闻信息愈加快速地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做好争议性事件的报道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争议性事件的报道不仅是考察媒体公信力的最佳场域,也是媒体展现报道差异化的重要策略。针对2016年炒得火热的“韩春雨事件”,笔者选择科学网和《成都商报》这两家定位不同的媒体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其报道的分析,尝试找出媒介属性不同的媒体在争议性事件上进行信息组合报道的技巧。

关键词 信息组合;争议性事件;韩春雨;科学网;《成都商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9-0005-03

1 在“韩春雨事件”的报道中较典型的两家媒体

2016年“韩春雨事件”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对其是否存在学术造假的行为,大众的评价也分为了明显的两个派别。新闻中的争议性多元观点是否能降低乃至消除选择性接触?媒体在报道争议事件的新闻时,哪些手法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这些都是当前新闻舆论领域中亟待解答的实际问题。[ 1 ]本文拟以科学网和《成都商报》在“韩春雨事件”中的报道为样本,探析媒体利用信息组合对争议性事件进行报道的技巧。

科学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主要为网民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信息服务以及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成都商报》是1994年成都商报社创立的报刊,主要由要闻、财经、市民、文体和特刊五大板块组成。之所以选择这两家媒体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是考虑到了科学网的专业性及权威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成都商报》是唯一一家对韩春雨进行了几次独家访谈的地方媒体,相比起其他的媒体更具有真实性,可以更好地反映事实原貌。

2 对韩春雨事件报道的回顾

韩春雨及其团队2016年5月在全球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 DNA。论文一发表便引起全球生物学界的巨大关注。但随后不时传出各种消息,有的说重复不了该实验,有的说能重复但效率低。面对造假质疑,尽管韩春雨多次表示自己并未造假,也在2016年10月31日独家回应《成都商报》称“近期有重要进展公布”。但一直到11月21日,仍未拿出实际证据。笔者选取了科学网从5月10日至11月7日的32篇稿件以及《成都商报》从5月23日至10月31日的刊登的7篇稿件来作为分析的样本。选取文章列表如表1、表2:

3 同一事件,不同报道技巧

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新闻是相关事实信息的组合。所谓信息组合,是指从多种多样的信息中选择有效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优化组合,以求发挥最大的信息效用。[2]在当今的媒介发展背景下,组合报道已经成为纸媒树立品牌、同电子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笔者主要从数量、质量、体裁、版面等几方面来分析科学网和《成都商报》的信息组合技巧。

从数量上来看,科学网的稿件组合上要比《成都商报》做得好。具体说来,科学网从2016年5月10日至2016年11月7日,共刊登37篇报道和3期网友精选评论。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还策划了两个有关韩春雨的专题,一个是新闻专题,集中报道了5月份韩春雨的研究成果;一个是博文专题,专题里链接的科学网博文多达100余篇。但《成都商报》的报道从2016年5月23日至 2016年10月31日,仅有7篇稿件。所以笔者认为,科学网利用37篇稿件、3期网友评论及两个专题进行了信息组合,达到了为报道增值的目的。

从质量上而言,科学网的报道基本都是从各大媒体转载过来的,鲜有原创稿件。科学网在10月20日刊载了名为《从韩春雨说起:科学的“有罪推定”》的原创稿件,是一篇长达2 000字的新闻评论。这篇来自于科学网的博客文章,可代表科学网对“韩春雨事件”的态度,也显示出科学网在这一事件引发的舆论热潮中表达了自己观点,进行了舆论引导。

《成都商报》的三篇原创稿件中,有一篇独家稿件,这对一个普通地方媒体而言实属不易。《成都商报》在9月6日第9版国内·国际版刊登了名为《 “三无”科学家“诺奖级”成果被质疑 韩春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独家专访回应<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 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独家稿件。但总体来说,稿件结构安排比较混乱,且没有借助独家专访的优势挖掘到更深层次的内容,也未表达出对于这一争议事件的态度。

新闻发现有首度开发和再度开发两层含义。[2]笔者认为,这就是对新闻信息的一种组合的方式。因此,权威的媒体在选择转载稿件的同时,也应配发一些发出自己声音的稿件;拿到独家采访机会的媒体,则应该从事件的表面挖掘事件的实质,报道深度不同的稿件的组合也可以使信息增值。

从标题上来说,新闻标题是读者的第一着眼点。在争议性事件的报道中,事实是第一位的,争议性是由事实引发的。[ 3 ]因此,在标题的制作上,要体现事实与争议性之间的主次关系。

科学网喜欢使用“来源+内容”的表达形式,如《韩春雨: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由于大多是转载的稿件,所以科学网并未对标题做太多斟酌与修改。《成都商报》的标题喜欢使用引语,如《“十年无论文”副教授拿出“诺奖级”成果追踪》,且大多使用双行标题。总体而言,两家媒体的标题都注重体现消息来源,较为客观,但过于平淡,缺乏新意和吸引力。

从体裁上来看,科学网的37篇报道中有3期网友精选评论、2条消息、4篇人物专访、6篇时评、2个专题、17篇追踪韩春雨事件进程的通讯和3篇科学專家撰文,形式多样,且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而《成都商报》的报道体裁则相对较单一,仅有3篇消息和4篇通讯。可见,《成都商报》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笔者认为,媒体应选择多样化的体裁来进行信息组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新闻事实。同时,还要注意各种体裁间的比例分配,做到层次多样、重点突出。

从版面来看,在美观度上《成都商报》要高于科学网,在密集度上科学网则做得更好。具体而言,《成都商报》的稿件刊登在第9版版头,占版面的二分之一,有新闻配图,版面内容划分为3个板块:事件回顾,专访回应,记者检索。《成都商报》使用加粗的黑体来突出标题的主题,起到一定吸睛作用。而科学网的原创稿件刊登在网站首页的“新闻”一栏的分栏“每日资讯”中,采用单行绿色标题,没有配图,相对比较单调,不引人注目。

从版面密集度来看,科学网除了在新闻栏下刊登零散稿件外,还专门开设了博文专题。相比之下,《成都商报》仅在固定版面刊登了单篇报道,没有形成版面集聚和版面强势。

版面是报道的“隐性语言”,编辑们通过对版面的编排设计,来间接传递判断和态度等信息。[4]通过版面空间、编排手段和版面的布局结构这3种基本语言形式的交叉配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信息组合。

4 结论

客观与公正历来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对争议性事件的报道中,除了要真实地呈现事实,还应该注重用科学的信息组合方式来整合信息,从而理性地引導公众认知新闻事件。

科学网作为一家官方的权威媒体,在稿件的数量方面处理得较好,但是,在独创性、自主性上做得不够,鲜有自己的声音。科学网应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尽可能地向权威专家和机构寻求最有价值的信息。笔者认为,新闻媒体所承担的信息告知、舆论引导责任,从第一层次来讲是告知受众社会各界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从第二层次来讲是要告知受众社会主流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事件争议,进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除此之外,媒体也应对转载的报道进行雕琢和加工,不应全盘吸收,否则,就丢失了媒介产品竞争最重要的条件——差异性。

而《成都商报》作为唯一一家得到数次独家专访机会的市级媒体,在信息的挖掘上还做得不够。它应利用好接近韩春雨的机会,让新闻主体发声,并使用更成熟的语言和更合理的版面,最大程度地还原新闻事实。

总之,媒体要想利用信息组合的方式做好争议性事件的舆论引导,应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性,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采访其他媒体难以接触的专家,来进行信息采集和呈现,这属于对信息的再度开发。将首度开发与再度开发得到的信息相组合,笔者认为这是对新闻信息的一种组合方式。

2)持久性,对一个争议性较大的事件要持续关注,单篇随机报道与有组织、有策划的系列报道或专题报道相结合,也是信息组合的一种有效形式。

3)全面性,要注意展示各方观点,不能进行有意识的选择性转载。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不同媒体之间可尝试资源共享。相互的脑力震荡一方面可以避免先入为主和片面报道,一方面还可以产生新思维,找到新角度。[ 5 ]

4)易读性,笔者认为,在对争议性事件进行报道时,可同时借助多种媒介形式。网络是多媒体融合的最好平台,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flash的组合使用不仅可增强可读性,还可以使整体功能之和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达到信息增值的目的。

5)感染性,字体、字号、色彩、所占版面的大小是构成版面语言的几个要素,对这几个要素进行组合也可增强感染力。如:适当的版面前置加上适当的版面集聚,并配以一定的色彩,可以形成版面强势。

参考文献

[1]杨洸,郭中实.新闻内容、理解与记忆:解读争议性事件报道的心智模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11).

[2]李岚.信息组合与新闻发现的关系[J].青年记者,2008(35):15.

[3]宋素红.争议性新闻事实报道[J].新闻与写作,2004(2):21-22.

[4]缪克构.报纸版面语言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4).

[5]徐燕.网络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增值途径研究——以千龙新闻网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