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鲟科鱼类繁殖群体现状调查

2017-04-06韩骥王云山李文龙胡光源李育

河北渔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鱼类黑龙江个体

韩骥++王云山++李文龙++胡光源+李育东

鲟科(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比较古老的鱼类,世界现存的鲟科鱼类有28种,并有许多亚种和杂交种。鲟科鱼类是淡水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鱼类之一。黑龙江的鲟科鱼类有两种,分别为鲟属的施氏鲟和鳇属的达氏鳇。我国鲟科鱼类主要是长江水系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新疆区域内的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黑龙江水域内的施氏鲟和达氏鳇[1]。世界上鳇属鱼类只有两种,一种是栖息于欧洲的欧洲鳇(最大个体6 m长,3 200 kg重),另一种是我国黑龙江的达氏鳇(最大个体820 kg重)[2]。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江河阻隔,人为过渡捕捞,水污染等因素导致鲟科鱼类资源迅速下降。鲟科鱼类性成熟比较晚一般需要8年以上,如果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3]。在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内可捕捞的鲟科鱼类的年产量最高可達452 t,年均产量为346 t;到了90年代, 黑龙江内可捕捞的鲟科鱼类的年产量最高可达243 t,年均产量为181 t。目前鲟科鱼类年产量控制在46 t以内。为了保护和增殖黑龙江鲟科鱼类,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增殖保护站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黑龙江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及鲟科鱼类人工繁育及其增殖放流工作。本文根据2010年对黑龙江鲟科捕捞群体调查情况进行报道。

1调查方法

2010年5月10日至10月20日在黑龙江抚远江段至萝北江段设置5个监测站点,对黑龙江干流的湾汊、浅滩处,进行监测,对渔船渔获物进行统计,对其中的施氏鲟、达氏鳇及杂交种现场进行可量可数性状的测量,如体长、体重等,取胸鳍条用来鉴定年龄,并记录采样鱼类的顺序号、采集地点及日期。另外走访当地渔民进行施氏鲟、达氏鳇渔业资源调研,向渔民了解鲟鳇鱼产卵及幼鱼分布情况,针对渔民反映的情况进行调研。

2资源现状

黑龙江全长2 284 km,干流长度为1 850 km。明水期水温平均16.18 ℃,每年冰封期为6个月。在黑龙江上广泛分布着鲟科鱼类。在黑龙江上我国水域已经开辟的滩地有60余处。黑龙江的商业捕捞开始于1958年,当时的捕捞生产力水平很低,年产量只有41 t,但当时的鲟科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只是当时使用的网具和船只比较落后。目前鲟科鱼类有产量的滩地只有在萝北至抚远江段如萝北的兴东、名山、肇兴、大江通,绥滨县的荣边、中兴,同江市的哈鱼通、额图、勤得利、旮旯子滩、下八岔,抚远县的九龙滩、上滩、大夹信子、门前、小河子等网滩一年四季均可捕到鲟科鱼类,但主要产量还是在抚远县境内,由于鲟科鱼类的生殖洄游特性,下游江段捕捞量大的情况下,上游很难有产量。黑龙江省每年的鲟科鱼类产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资源量的变化也有着很大的改变。从黑龙江水产局得到的数据来看,从1969年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鲟科鱼类资源丰富的开始,而后每年产量增长直到1987年达到了历史最大产量的452 t,而后产量开始下降,鲟科鱼类资源量也开始下降,直到2010年的44.6 t,详细产量变化如图1所示。

近些年鲟科鱼类产量主要集中在抚远、同江、绥滨三地,而抚远占黑龙江总产量的1/2左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抚远捕鱼船只较多,捕捞强度增大所造成的。近几年来黑龙江干流鲟科鱼类年产量及捕鱼船数见表1。

3鲟科鱼类繁殖群体情况

2010年共调查到鲟科鱼类110尾,其中施氏鲟90尾,最大个体为44 kg,最小个体为3 kg;达氏鳇22尾,最大个体为400 kg,最小个体为22 kg。从调查结果初步分析,2010年鲟科鱼类产量未有大的变化,但达氏鳇个体数量减少(调查取样数量减少)。

施氏鲟平均体重为18.46 kg平均体长155 cm,年龄组11~20龄居多占61.54%;5龄的占1.28%;21~35龄占29.49%。达氏鳇平均体重144 kg平均体长246 cm,年龄组16~25龄居多占52.64%;10~15龄未采到样本。

4黑龙江鲟科鱼类增殖放流情况

1989至2010年间在黑龙江增殖放流的施氏鲟和达氏鳇幼鱼数量表见表2。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黑龙江鲟科鱼类的资源保护和恢复工作,每年投入资源开展增殖放流活动。2010年在黑龙江沿岸有6处向黑龙江增殖放流了黑龙江鲟科鱼类幼鱼40万尾。这6处是漠河、黑河、逊克、萝北、同江、抚远。对保护黑龙江鲟鳇鱼资源有积极作用。

在44.6 t左右。但是从渔获物的组成上看明显个体越来越小,在上世纪90年以前雌性鲟鱼各种年龄组成均有分布,而以后,特别是今年大部分集中在11~25龄阶段。从我们调查看,对于小个体的施氏鲟0~1龄的数量比较丰富,而11~25龄比较集中,可以看出后备的幼鱼相对充足,成鱼群体的5~10龄却在减少,这也说明施氏鲟在黑龙江性成熟前大多数下溯到下游进行育肥,而在中上游定居的群体数量已很少。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的群体中,幼鱼的数量还是很大的,这与每年大量的放流有关,但是,到成鱼阶段,鲟科鱼类整体数量却在急剧下降。鲟科鱼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黑龙江水域中的鲟科鱼类,从幼鱼长到成鱼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一般需要6~8年的生长年限。在黑龙江水域中,只有当幼鱼鱼体体长超过20 cm时,才能躲避一些敌害,减少危险的发生。通过我们调查和走访发现,目前幼鱼数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有些渔民不遵守捕捞法规,其使用的捕捞网具不符合规格,导致大量鲟科鱼类在幼鱼期,或者是在成鱼前期就被打捞上来,这样就使得自然资源的鲟科鱼类群体的补充率下降,也使得群体的自然资源一直很难恢复。众所周知,鱼类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水产资源,但是这种资源极易受到水域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过度捕捞和水域污染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对于平衡的自然种群,一般来说,对这些物种的社会补充和自然生长应该与自然死亡相抵消。黑龙江在对渔业开发后,由于过量捕捞,致使群体密度较为稀疏, 但是黑龙江提高了补充率和生长率,自然死亡率下降,因此又建立了新的平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渔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鲟科鱼类的整体产量,并能够促进鱼类资源的更新,对维持渔业资源平衡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可是,如果水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捕捞强度超过了鱼类种群的自身调节能力和社会补充强度,鱼类资源的自然平衡就会失调,严重的话会导致鱼类资源衰竭,一些稀有鱼类甚至会面临灭绝的危险。所以,应该对鱼类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严格规定捕捞时限和捕捞工具规格。同时,宣传渔业资源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渔业资源的态度,让人们从思想上重视维护鱼类资源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韩骥.黑龙江施氏鲟繁殖群体结构现状调查[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01):144-148

[2] 韩骥.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资源调查[J].河北渔业.2015(06):23-26

[3] 王云山.黑龙江鲟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J].淡水渔业.1998.28(06):26-28

(收稿日期:2016-09-13修回日期:2016-10-08)

猜你喜欢

鱼类黑龙江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鱼类运动会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羡慕等
引发海啸(上)
铅笔长高了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