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子接力 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2017-04-06黄贝君

新体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日本队中国队实力

黄贝君

中国田径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除竞走外,大多数项目都是昙花一现。一个项目在明星级运动员退役以后,接下来的情况便是长时间的沉寂与落寞。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中国男子4×100米接力的小伙子们屡创佳绩,数次刷新亚洲纪录,突破连连。

以接力促单项

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接力项目一直被日本队所压制,难以冲出亚洲。但是,总有翻身的那一天。2014年仁川亚运会,当时中国队最大的对手便是日本队。陈时伟、谢震业、苏炳添和张培萌不辱使命,以37秒99破亚洲纪录的成绩夺冠。这是在亚洲赛场上一次久违的胜利,可谓意义非凡。2015年,田径世锦赛来到北京“鸟巢”,中国队借主场之利,紧随牙买加队和美国队之后第三个冲过终点线。由于美国队被判犯规,中国队历史性地获得了一枚银牌。至此,中国接力走向了巅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获得第四名,虽然与奖牌失之交臂,但37秒90的成绩绝对具有说服力。

连续三次大赛,中国接力队稳扎稳打,进步之神速自是令人刮目相看。如此成绩的取得源于他们对接力的全情投入,更得益于中国田协先前提出“以接力促单项”的策略。之所以选择这一策略,与当时的自身情况密切相关。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短跑的实力与世界级水准搭不上边,在个人项目中很难获得更多的高水平比赛机会。另一方面,从接力上寻求突破是一个可行的契机。4×100米接力是一个“高风险”的项目,比赛充满偶然性,实力强大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胜出。

典型的例子发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当时,美国队派出由肖恩·克劳福德、贾斯汀·加特林、科比·米勒和莫里斯·格林组成的梦幻阵容。克劳福德是新科200米冠军,加特林是新科百米飞人,格林则是前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即使4棒之中最弱的科比·米勒,百米最好成绩也达到9秒98。如此看来,美国队只要发挥出八九成的功力,就可以将金牌收入囊中。然而,战局瞬息万变,美国人拼尽全力,还是以0.01秒的劣势败给了实力并不突出的英国队。

日本与中国的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技术特点等方面较为相似,具有较高的可比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本队面对诸多强大对手,出人意料地摘得铜牌。后来,由于博尔特的队友内斯塔·卡特被查出服用禁药,牙买加队的金牌被国际奥委会收回,日本队的铜牌遂递升为银牌。单纯以绝对实力论,日本队还远远不具备夺牌的实力,但他们确实达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可见,绝对实力并不是接力获胜的充分条件,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同样至关重要。

日本队的历史性突破给予中国队很大的启发。既然个人项目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发展,不如先从接力入手,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再步步为营,以接力促单项。本质上看,即所谓的扬长避短。

实际上,“以接力促单项”的想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所提及。只是在当时“奖牌至上”思想的影响下,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队甚至没有一支常设的男子4×100米接力队伍,大赛之前多是临时组队。转折发生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当时最大的夺标热门日本队在预赛中出现了罕见的犯规,中国队侥幸地获得了冠军。这一胜利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后接力队才有了相对稳定的常设队伍,并得到了更多的资源支持。

2012年,袁国强正式出任接力队主教练,这个安排可谓至关必要。以往接力队组队参赛,选出5名队员,就有5名主管教练,很难统一思想、统筹安排,因此效果甚不理想。所有队员由一名主教练统一管理,不仅教练员的意图可以得到彻底执行,队员之间也更容易形成默契。

请进来 走出去

然而,真正让“以接力促单项”策略落地,是中国田协制定的“请进来,走出去”计划。要么请外教来中国执教,要么组团赴国外集训,简言之,就是多向高手学习,打破原有的思维局限,开阔视野。今年冬训,中国接力队的训练基地依旧选在了著名的IMG学院,地点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布拉登顿市。话说回来,如今国内的训练设施、后勤保障不见得比国外落后,为啥一定要去美国?实际上,赴美集训的主要意义并不在此。

众所周知,每年国际田联的一系列重要赛事大多安排在欧美举行。在美国集训的好处之一就是便于参加这些赛事,与高手多过招。早在中国老百姓喜迎新春佳节之际,欧美,众多高水平的室内赛事2月份就已经开始。经过三四个月的打磨后,到五六月份室外赛事开战的时候,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已调整到十有八九。相比之下,国内的冬训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运动员到了来年五六月份才刚开始出来热身,状态来得太晚,训练中遇到的问题来不及修正。這样,就会经常出现“窝里横”的现象,在家练得很好,出去比赛就掉链子,时间长了,容易打击运动员的自信心。

凡训练都是一种负反馈过程,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加以修正,如此反复,直至最优化。发现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参加比赛,在比赛中检验训练的成果,因为一切训练最终还是为了比赛。另一方面,由于比赛环境的特殊性,训练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只有在比赛中才可能被发现。这就是常说的“以赛带练”,“带动”不是“代替”。通过比赛,与高手频频过招,久而久之,也能克服怵对手的心理,提高发挥的稳定性。据报道,备战北京世锦赛时,接力队在一年内参加的国内外接力比赛达13场之多,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实际上,“以赛带练”早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只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是所有运动员都能有这样的好机会。接力队能够频繁出国训练、比赛,跟中国田协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这是体制带来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走出去”的另一层涵义在于相互交流,突破瓶颈。难道在国内就没有相互交流么?有,但太少。在国内,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是非常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意义不言而喻。长期以来,地方体育主管部门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利益竞争关系,教练员们在平时好不容易摸索出一套“独门秘笈”,很难轻易拿出来与其他人分享。长此以往,圈内形成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学术界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想法,而训练界则希望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平心而论,这是造成中国田径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田径毕竟是对个人经验要求比较高的项目,教练员一旦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呆久了,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运动员一旦进入“高原期”,寻求突破便是难上加难。中国田径队与IMG学院的合作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接力队在此集训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很多训练的细节都是在中美两方教练不断碰撞中制定的。美国短跑有其独到的地方,在体能训练、技术改进等方面,确实能给中方提供许多有益建议。短跑是非常精细化的项目,一个微小细节改变,带来的效果可能就是突破性的。

说到底,“走出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体现在训练上,这涉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专项化。实际上,专项化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学术概念。举例示之,短跑项目需要进行力量训练,而力量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肌纤维的粗细。如何将一根直径1毫米的肌纤维变成2毫米,并在专项中起到最大作用?如果肌纤维的增粗仅是提高了绝对力量,而速度、技术等其它方面没有得到同等效果的改进,那么这种变化就不是专项所需的。但如果这1毫米的肌纤维增粗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那么这种变化就是专项所需的。也就是说,训练的安排要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不能盲目,训练得多不代表效果一定好。力量训练如此,其他训练亦是如此。“三从一大”等以往的训练指导思想中不科学的成分应当坚决摒弃,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因时制宜,避免走太多弯路。这就是所谓的专项化。

专项化是这些年来中国田径在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认识,赴美集训也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美国短跑世界领先,确实有许多值得中方学习的地方。无论是接力还是单项,都要从本质上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这才是“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补齐短板 挑战不息

任何竞技项目都存在此消彼长的过程。当前,中国接力队自身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阵容还不够稳定。近几年,后三棒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谢震业的专项为200米,速度耐力为最强,跑距离最长的第二棒。弯道技术出色的苏炳添跑最为重要的第三棒,尽量保持优势或不致落后过多,如果前三棒落后过多,最后一棒即使再强,也没有任何意义。最后一棒由张培萌镇守。这样的排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安排,可以使运动员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尽可能体现出来。第一棒的距离相对较短,通常会选择一名绝对实力相对较弱但起动加速和交接棒技术较为出色的运动员。近三次大赛,先后由陈时伟、莫有雪和汤星强来跑第一棒,没有固定人选。这也是中国队最为薄弱的一棒。

由于运动员的个人能力、技术的熟练程度及比赛时的临场状态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接棒的瞬间,前方队员何时起动、何处起动、如何加速,会因人而异,这就要求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中不断磨合。阵容不稳定,就会存在一些隐形的风险,增加失误的概率。接力是个失误率较高的项目,即使千锤百炼也无法防其万一。

接力作为团队项目,体现的是队伍的整体实力。中国接力队此前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的突破,流畅的技术自不必说,更为重要的是多名队员的单项实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三人的百米单项成绩都达到10秒10左右。步入新年,张培萌已经30岁,年龄偏大,自己也曾多次表示已到职业生涯的末期。从里约奥运会的比赛中,可以明显看出张培萌的状态已不如当年。2015年是苏炳添的巅峰期,百米两次跑进10秒大关,并首次闯入世锦赛百米决赛。如何保持竞技状态,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苏炳添今年已28岁,这个年龄当属巅峰时期,但对中国运动员来说,已经是“大龄青年”,打破规律毕竟难度巨大。

4棒之中,目前只有谢震业的上升势头明显,60米成绩在去年也达到了6秒53,而200米又是他的主项,耐力和速度兼有,潜力很大。接力毕竟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训练学中的“木桶理论”很适用于这个项目,4棒之中不能有明显的短板。在技术衔接上,中国接力队的发挥已经比较理想,提升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这就急需两至三位新人迅速顶替上来,达到10秒10左右的单项实力。近些年,中国接力队得到田协的大力支持,人才培养受到足够重视,梯队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如此说来,中国短跑确实不缺乏人才。但对中国运动员来说,10秒10确实是道不好逾越的坎,短时间内不太容易实现。

纵观这些年,接力项目的整体实力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2004年雅典奥运会,当时英国队的夺冠成绩为38秒07,这个成绩放在里约奥运会上只能勉强排在第六位,而且是在美国队犯规被取消成绩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中国队对自身的实力还应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里约奥运会之后,接力的竞争必定会更加激烈。俗话说,不进则退。如果中国接力队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入世界大赛的决赛都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竞技比赛瞬息万变,中国接力队所能掌控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日本队中国队实力
中国队开门红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一场比赛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
群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