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时代的战略洞见能力研究

2017-04-06文/岳

中国科技财富 2017年3期
关键词:洞见战略经济

文/岳 渤

新经济时代的战略洞见能力研究

文/岳 渤

洞见作为一种直觉领悟力,贯穿和渗透于人类精神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始终,既是一种哲学现象,同时也是也是一种实践方式。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到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再到现代商业技术发展运用,洞见始终是其中的核心概念。洞见作为创新的源泉,在新经济时代的作用日益凸显,以深刻的洞见来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以准确的战略判断找准事物的发展方向成为新经济时代战略能力的新要求

洞见观的起源:从现象学到商业洞见

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洞见观

胡塞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学派创始人,“洞见”是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将洞见视为是一种“本质的直观”,是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抽象与理解,透过现象直观本质;一种“确真的明见”,即它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具备真理性或者说具有绝对的有效性,而不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一种“直觉的穿透”,它不是数学公式,逻辑分析所推理出来的产物而是一种直觉,它更类似于灵感,常常以一种非逻辑分析、突发式跳跃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洞见还是一种独特的创意,这种独特性使战略家能够以一种非同寻常的视角去审视问题。

“洞见”的中国理解

中国宋代文学家秦观在所著的《兵法》一文中认为,“心不摇于死生之变,气不夺于宠辱利害之交,则四者之胜败自然洞见。”秦观这里所讲的是产生“洞见”所需要的一种基本心理状态。通俗来讲,“洞见”就是中国人所讲的“悟”,这种悟性思维“既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没有严格的受控实验”,是通过身心体察、心领神会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认知与理解。悟性思维具有超越性,能够悟“近”知“远”,悟“微”知“著”;同时它也具有概括性,能够悟“一”知“万”,悟“形”知“道”;这种思维方式不同于形象思维,具有有极强的通透力,能够通透表象直达本质;但也不同于纯粹的理性思维,它缺乏严谨却具有灵性。

大前研一的“洞见”

大前研一认为,“新经济”已对全球竞争规则进行了重塑,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用全新的视角来观察迅速变迁的世界。大前研一被誉为“策略先生”,他对战略有着自己的理解,认为“制定战略的成功关键因素是直觉或洞察力,而不是理性分析”,这种见解带有浓厚的东方艺术色彩,与西方所强调的科学性大相径庭。大前研一将新经济比作“一块看不见的大陆”,大陆涵盖了四大空间:“实体经济”空间、“无国界经济”空间、“数字经济”空间以及“倍数经济”空间,在这块无形大陆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就是上诉四种空间交织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新经济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热钱流溢”,要想在这个新大陆上良好生存,则必须果断抛弃原有的经济原则,用新的思维重新审视一切。

新经济时代“洞见”的四大作用

新经济时代,信息大爆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在巨量信息噪音和干扰中,如何准确快速甄别机遇与威胁、穿透信息海洋高效决策、识别个性与独特竞争力、探索新规则并抢占新制高点成为战略能力新要求。洞见的作用就是以跳跃式思维质变,直接发现和找出隐藏在巨量信息中的机遇和威胁,提高决策效率;以前瞻性和预测性思考及时识别独特个性,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快速甄别机遇与威胁

新经济时代的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它的发展常常显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特征,当前的趋势未必能够延伸至未来,未来充满了极强的不确定性;同时,新经济时代的环境震荡惊人,一切都来不及慢慢思考,机遇转瞬即逝,威胁突如其来,能否把握最佳的战略机遇期以及避开致命的威胁都需要高超的洞见力。新经济背景下,一切行动都仿佛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这也使得任何现象都变得如此扑朔迷离,这种不确定性只能依靠超强的洞见能力去甄别,在某种意义上讲,胜负不决于战场而决于战前的洞见,因此洞见能力的强弱是正检验战略家伟大与否的试金石。正如小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雷军所说“创业考验创业者把握1%机会的能力”。事实上,小米科技公司的爆发式成长就根源于雷军对机会的洞见能力,没有对机遇的深刻洞见,就没有小米公司如此快速的发展。

穿透信息海洋高效决策

网络为人类获取、传递、储存、开发、应用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度膨胀的信息噪音,人们面对超负荷的信息量反而变得无法适从,因为真正具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的信息噪音所覆盖,从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信息匮乏——相对信息匮乏。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能够迅速判断信息的真伪与价值,不仅需要依靠技术手段进行量化研究,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洞见来评定。战略上的高效决策往往依靠的是精要信息而非全面信息,大而全的信息能够提高决策者的信心但并不见得就能够提高决策的准确性,绝大部分信息对高效决策几乎毫无价值。因此,需要转变决策者的传统思维,由“越多越好”向“更少更好”的信息精要主义转换,这种精要主义思维其实正是洞见的重要体现。

识别个性与独特竞争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的成功主要根源于其独特的竞争资源,然而这种竞争资源并非挥之即来而是需要超前的识别与培养,但究竟何种因素才能成为关键性的竞争变量则需要依靠洞见去判断。全球化时代,大规模的模仿抄袭极易于引发无特色、无差异、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因此如何通过洞见去挖掘个性、塑造个性,并以“与众不同”的战略维持这种“个性”将成为战略主体致胜未来的关键所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在内的个性识别将成为时代新要求。

探索新规则并抢占新制高点

战略是为了明天而设计,十年前的政策即已决定了当前竞争的胜负,因此,探索新规则并抢占新制高点是赢得未来的关键性环节。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想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或破坏者,因为新规则能够给创造它的企业带来足够丰厚的回报。这方面,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与沿海相比,不管是在人才、产业、资金,还是在区位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贵州省通过抢抓机遇,利用贵州当地生态环境好、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凉爽、水电丰富等优势条件,后发先行,抢得先机,成为大数据发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截止2016年底,贵州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达到540亿元,约占贵阳市信息产业总产值的30%,大数据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长城所的战略洞见

作为国内新经济领域著名智库,长城所长期专注于中国新经济发展,坚持以新经济战略研究为基础,以新经济咨询业务为支撑,在“创新驱动三方法”论、“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结合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三方法”战略洞见。

全球化时代的新经济机会论

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机会正在成为一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这就需要把握住从“SWOT”到“OSTW”的特征,把抓机会作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与长板理论不同,长板是基于自身的,机会则是外部的,如果外部的机会落地了,自身的长板就更长。发现机会和挖掘长板是并行的,在长板的意义下,机会将会更有价值。新经济时代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靠研究得出来,而是通过战略判断得出来的,根源于战略上的洞见。机会的识别概率取决于知识、经验和见识,知识、经验和见识分别从属于不同的结构和层次。知识取决于信息接收的强弱,是智慧的基础;经验多寡取决于对事物的熟悉程度,又称之为“默会知识”;见识建筑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但是与知识着重数量,经验着重强度不同,见识着重广度和灵活性。洞见作为一种概率事件,本质上是对知识、经验和见识的指数分布。

企业非线性成长理论

新经济时代,信息加速膨胀,变化速度呈现指数增长,这势必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粒子”——企业出现爆发式增长。基于大量的企业咨询案例研究和理论探索,长城所认为新经济时代企业成长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具有“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龙企业”四种爆发式阶跃成长阶段和发展特征,跳跃式发展是新经济时代成长路径主旋律,要高度重视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甚至能够引领产业研究与战略决策。新经济时代,独角兽具有四大特征,第一是平台,第二是能够自成长,第三是跨界发展,第四是创新生态圈。小米科技、大疆无人机、京东金融、滴滴打车、乐视等公司,都是非线性成长企业的典型代表,他们短时间内从创业企业迅速发展成为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将来甚至会成长为龙企业。2016年,长城所发布“2015年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榜单”,榜单涵盖了包括电商、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内的40家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硅谷。

产业创新生态理论

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后,一旦越过发展的“奇点”,产业就会呈现爆发式增长。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无人技术产业、生命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等都是这类爆发式成长产业的典型代表。长城所基于对硅谷的深入研究,从创新生态的角度剖析了硅谷的成功奥秘,认为创新生态圈主要表现为四个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创新主体;种群——不断演进的创新集群;群落——思想引领的区域创新生态;运行——自组织与爆发式增长。开放包容的多样文化塑造了显得创新主体,包括大学老师、大学生、工程师、公司雇员、职业创业者、经理人、风险投资人等;“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包容多样、宽容失败、开放流动”的创新精神为创新创业提供栖息地。在中关村,同样也能看到这种创新精神,它也被认为是中关村成功的关键要素。伴随着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创新要素开始流动循环,创新种群和群落开始出现,创新生态逐步开始得到构建,稳定的政策、资金、知识、技术、高校、政府、科研机构、人力资源、宜居环境等创新要素开始充分涌动,在循环往复中形成了持久的创新动力。生态系统形成后会在某个阶段出现非线性爆发式增长,会出现大量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目前,在中关村、深圳等地出现了大量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不少地区也都在基大力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如何培养战略洞见力

“洞见”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偶然,卓越的洞见者常常拥有渊博的知识,他们不仅擅长从书籍中汲取智慧,还善于精读“无字天书”——从自然、社会、国家、个人种种现象中提炼积累智慧,这些智慧储备使他们能够更加透彻、全面、迅速、准确的看待问题。

独立怀疑的精神

独立与怀疑精神是产生洞见的重要品质。不屈从权威,不盲从主流,独立思考,疑而后信是产生独特洞见的重要保障,无论是企业家、思想家还是教育家都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正如长城所王德碌所长说的那样,“只要是成功的企业家,就一定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只要是成功的高新区,就充满了独立思考的氛围。”事实上,很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发明出能够改变人类进程的工具,靠的就是独立精神。洞见的产生还需要怀疑的精神,怀疑绝不是肤浅的唱反调,它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怀疑与问题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独立与怀疑的精神之所以成为洞见产生的基础,就在于它永远在寻找问题,寻找问号,是任何研究是源泉所在,也就是“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无进”。

多维跨界的视角

洞见产生需要从立体多维的视角对事物做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与评价。跨界思维本身就创新性思维,它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拆分,发掘契合点,然后把契合作为纽带对事物进行融合,给原来的东西增加来新的功能和属性。跨界融合作为新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也是实现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模糊或者打破原有行业、产业固有的界限,实现资源与优势的深度整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各种供求信息得到空前的释放,跨界融合已成为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想实现跨界融合首先就必须具备跨界的视角,要有丰富的联想能力,能够在两个看似不怎么相关的事物中找到联系。

丰富深刻的见识

见识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能否产生“洞见”的关键要素。长城所王德碌所长将智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书本的知识,第二种是实践知识,第三种是见识。见识超越了普通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为那些融入了人生观的阅历。见识对一个人才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见识的人能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未来的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帮助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能够增强自身处变不惊的气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见识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具有个性的见识只有在长期的磨练中才能形成。增长见识的过程其实也是培育战略修为的过程,只有与世界进行广泛的接触才能真正掌握世界运转的规律,才能洞察当下所发生的端倪,进而培养对战略机遇期的敏锐性。

自我颠覆的勇气

自我颠覆的核心是要摆脱原有的思维束缚,以辩证否定的批判来实现思想重构。洞见需要以颠覆传统的勇气重新审视一切。硅谷作为全球最顶尖的创新尖峰,他的成功不仅是因为硅谷聚集了全球一流的科技人才,拥有将近全美国三分之一风险投资额以及庞大的创新性专利与国际合作专利,更重要的是易于产生洞见的硅谷的人文精神和信仰,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敢于颠覆一切的理念。在硅谷的创业者、革新家诸如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者”,他们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大胆的突破与尝试,试图通过对现实的疏离来增加自己的想象力。

外链内修的践行

“外链”就是要以一种开放的心灵与外界保持顽强的链接,其目的在于通过邂逅新事物,产生新火花,进而为洞见的产生培育优质土壤。这种链接既要广泛更要高端,广泛链接能够增加与外界碰撞的几率,但高端链接更为重要,因为它所带来的是高质量的碰撞,更容易产生洞见。“内修”是指修炼卓越的逻辑凝练力与敏锐的眼力,如果说“外链”提供的是丰富的感性材料,那么“内修”就是实现由感性材料向洞见飞跃的重要一环。能否实现对外界纷繁信息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提炼构架出逻辑缜密、无法反驳的洞见是“内修”的关键所在。

系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猜你喜欢

洞见战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