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祭
2017-04-06莫景春
莫景春
蛙祭
莫景春
三月,美丽南方,蛙声阵阵,如潮水般涌动,在稻花飘香的日子里,蛙声飘荡在桂西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散发着旺盛浓郁的生命气息。
一
蛙,在南方八桂壮人的眼里,就是雨神。
蛙神是一个传说,跳跃在壮人浓稠而奔涌的血液里,诠释着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包括每一片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在壮人的眼里,蛙比一切事物都要神圣,都要伟大。青蛙青翠欲滴,被人高高抬起,那是一种崇拜,是一种征服,尤其是被接进一个五彩的花轿,那是多么荣耀的事情:众人前呼后拥,摇旗呐喊,喊出震天撼地的力量,山野里回荡着高亢的声音,穿越冷冷的山岚,让草木颤抖。
花轿里坐的是一只沉睡的青蛙,即使是春雷已经把春天唤醒,但没有完全消退的寒气,依然使青蛙昏昏欲睡。蛙儿沉浸在冬天的故事里,完全忽视外面的锣鼓喧天,人们是如何载歌载舞。也许在青蛙的梦里,只有那绿油油的稻田,还有水波粼粼的水田。
这是桂西北的蚂拐节(蚂拐,壮话青蛙之意),热烈而隆重。附近村屯的人都涌来了,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围着小花轿唱唱跳跳,手牵着手,那么热烈奔放,又那么神秘莫测,他们在与天地、与蛙神进行心灵的交流。
这样隆重的节日,就定在国人最重视的新春期间,亲朋好友都回来了,人们暂停了亲朋欢聚的活动,却围着一只冬眠未醒的青蛙,尽情歌舞。祭祀从正月初一延续到月底,人们不断诵念经词,祭祀蛙神,一系列的活动绵延二十多天,二十多项祭祀内容丰富而多彩,青蛙被这里的人们捧到神仙的地位。
大年初一,成年人,特别是年轻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找到一只可爱的青蛙。桂西北的大山,寒冬时节,天寒地冻,万物销声匿迹,要找到一只躲在土层里或深洞里的青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可是,村里的人谁都不会因此而退缩;相反,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人手拿小铁锹,身背一只背篓,便兴冲冲地往田野里赶去了,翻翻那沉重冷硬的石头,挖挖那深幽的土洞,摸到的只是冷冰冰的石头。手翻得通红,腰弯得酸痛,望着身后被翻得狼藉的土地,人们不禁感慨万分,这青蛙就是神,躲得如此隐蔽。
突然,有人兴奋地大叫一声“找到啦”,顿时,整个山野都欢乐起来,人们纷纷聚拢过来。最先找到青蛙的人小心翼翼地将“蛙神”装进袋子,像是捧着价值连城的珍宝。大伙热情地拥抱着他,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很多人虔诚地双膝跪地,面对蜷缩着的青蛙,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前后左右端详着它,像是向一块沉睡千年的宝物祈祷着,期盼着今年的福气运气都会降临到他头上。找到青蛙的人,就会成为蛙神的女婿,成为今年蚂拐节的首领,主持今年隆重的祭祀仪式。
被捧在手里的青蛙,用一个小木棺装好后,被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恭恭敬敬地放进了装饰得十分精美的小花楼里。四个从村里选出的精壮男子,抬着装有小花楼的花轿,走村串寨,给每家每户送福气、送吉祥。人们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跟随着花轿,个个喜气洋洋,吹着笛子,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村民们则守在家里耐心等待,准备好一串串烟花爆竹,还有封包和祭品,等待蛙神到来,祈盼蛙神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即使深夜来临,这样热烈的气氛仍然延续着。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到停放小花楼的凉亭,燃起熊熊的篝火。年长的师公有板有眼地诵读经书,歌颂青蛙之功德。师公一念一摇头,很是入神。四周静寂,只有篝火噼噼啪啪地燃烧。大家都在侧耳倾听那似懂非懂的经文,屏气凝神,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冒犯了蛙神。师公们的诵经刚刚结束,男男女女便扯开嗓子,对起山歌来。歌里没有情意绵绵的曲调,歌里只有关于自然、关于生活的思考。
有蛙必有水,有水必有蛙。水是静的,不动声色的;蛙是动的,活泼灵动的。遇到欢乐的水,它就会欢唱不停,蛙就是水的主人。在遥远的蛮荒年代,人们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无能为力。水更是决定命运的重要之物:洪水滔滔,淹没农田,淹没村庄,淹没房屋,人们四处逃散躲藏,甚至有不少生命淹没在这滚滚的洪流中;洪水过后,疫病袭来,顿时哀鸿遍野,横尸遍地。同时,水又能使先人们生活滋润,使子民们生生不息。哪年雨水懒惰,田地便会干涸,无法种植,人们则因此饥寒交迫。如果风调雨顺,八桂大地就到处是水波潋滟,水草丰茂,稻花飘香。
在壮族先民心里,青蛙就是神,在涝天,它张开大嘴,吸干汹涌的洪流。在旱天,涓涓而流的溪水干了,滚滚而流的河水干了,人们纷纷干渴而死。一听到呱呱的青蛙叫声,人们就喜出望外,因为青蛙一叫,天可能就会降下大雨,滋润万物。因此,虽然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但在偏远的南方,青蛙才是最实际的图腾。
二
几只青蛙跳到了石崖上,嵌进了坚硬的石头,成了一堵赭红色的记忆,成了艺术的祭品,供后人瞻仰,那就是花山壁画。
仰望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壁画,今人惊叹南方的先人富有如此巨大的艺术创造力。仅是如此高耸的崖壁就让人生畏:如何攀爬上去?如何画上如此栩栩如生的图画?而且,这些壁画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刷,依然艳丽夺目。颜料的神奇固然让人不可思议,还有众多繁杂的人物形象更让人瞠目结舌:他们五彩纷呈、动作各异,演绎着南方千百年来的神奇故事,让人遐思。
这是一场纪念反抗侵略战斗的聚会,还是一场浩大的祭祀仪式?岁月的脚步匆匆,让我们无法寻觅到壁画最确切的始因。花山前的明江滔滔而流,像一条巨大的动脉,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使这片美丽的土地充满生机。这也是古代先民走出大山、领略外面风光的通道,是一条民族发展的脐带。河神的温顺,使先民感恩载德;河神暴怒,淹没农田,掀翻船只,先民们便恐慌不已。因此,祭祀河神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如此隆重而热烈的仪式,薄薄的画纸承受不了,淡淡的墨水描绘不了。那只有巍巍耸立的花山,只有它那平坦坚硬的石面,可以永久地铭记这些神圣的仪式。
壁画中,形象纷繁复杂:一轮大大的太阳,众多的马羊,双手竖起、不停舞蹈的人们。那举着双手踏歌而舞的人们,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蚂拐舞,那是祭祀蚂拐的节日中最重要的动作:表演安葬青蛙之时,活泼的少年身披绿色的布条,头戴绿色的青蛙形帽,双手并举双脚叉开,模仿着青蛙的扑腾跳跃,不停地跳着舞着,让人们仿佛看到了青蛙的灵魂。一群活泼的“青蛙”带来绿色的希望,点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那些富有深刻寓意的动作,不禁让人想到先人创作花山壁画时,把这令人激动的图腾虔诚地雕画进去,以表示永久的纪念,告慰后人勿忘青蛙之恩德。
蛙祭,让人们看到了艺术的美,最终演化为一幅幅魅力永恒的艺术品。这数千年的风风雨雨,竟然没能使它苍白褪色,那艳丽热烈的画面,一如先民们强大的信念。
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善于把各种各样的风物锤炼成永久艺术品,把南方的故事绵亘传承。
跟蛙神的传说一样,铜鼓也凝聚着八桂人民的聪明智慧。在南方的崇山峻岭之间,多少声音无法传达。铜鼓的出现,帮助人们传情达意。鼓声可以穿山越岭,赶走妖魔鬼怪。铜鼓是乡亲们的灵魂,也是民族的灵魂。铜鼓神圣不可侵犯,有着无可比拟的感召力。鼓声就是命令,鼓声传到哪里,人们的心就会跟到哪里。
物产丰富的南方,铜矿石遍地,挖掘出来便可以锤炼、锻造。这里的人们勤劳聪明,创造出独特的铸铜技术。这里的壮民崇拜太阳,崇拜云、雷、雨,崇拜青蛙,自己民族的图腾自然就成为铜鼓的艺术装饰。因此,铜鼓中心为太阳纹,通体大多为云雷纹,还有水波纹、连线纹、席纹等等。鼓面中间的太阳纹光芒四射,云雷纹变化多端,鼓上的立体青蛙跃跃欲试。
有那么一面铜鼓:形体硕大、庄重、朴实,鼓面直径达一百六十五厘米,重三百多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称为“铜鼓之王”。
面对着如此大型的青铜器,其工艺之精,令人仿佛看到千年之前的那轰轰烈烈的场景:炼渣,陶风管,炼铜的汉子裸着上身,圆腰粗臂。他们有力的双臂抡起大锤,狠狠敲碎那铜石,然后把铜石扔进烧得红通通的火炉里。火花四溅,照亮这些汉子古铜色的脸。然后,他们把滚烫的铜水浇进铜模坑,一群人在七手八脚地忙着。
一面面铜鼓造好了,雕刻着各种各样的雕饰:龙飞凤舞、抽象符号,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这些铜鼓将一一分配到各族群里,用于祭祀、战争等事关民族前途的大事。
“咚咚”“咚咚”,鼓声如雷,神圣地召唤着人们。盛大仪式在举行,祭祀天地,祭祀神仙先人。祭坛前香火袅袅,道师口中念念有词。鼓声数遍,祈求上天保佑,祈福这里风调雨顺,百姓安康乐业。
战场上,血流成河,厮杀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鼓声震天,鼓励着勇武的战士们冲锋陷阵,对那些入侵的强盗,坚决予以有力的打击。听听这铿锵的鼓声,就明白了铜鼓的意义。
铜鼓是乐器,是神器,是权力重器;铜鼓又是综合性的艺术品,集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于一身。铜鼓是民族艺术的“活化石”。
壁画,铜鼓,壮锦……这些无一不闪烁着南方风物的神奇事物,都有着青蛙的影子。青蛙,自然的象征,生生不息的标志,始终生存在南方八桂沃土上的信念,闪烁着美丽南方人民善良纯朴的理念:对自然的敬畏,对艺术的追求。
责任编辑: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