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3年石油危机的幕后推手

2017-04-05威廉恩道尔

石油知识 2017年2期
关键词:基辛格石油

■ 威廉·恩道尔

石油史页

1973年石油危机的幕后推手

■ 威廉·恩道尔

德国地缘政治学者威廉·恩道尔所著《石油战争》一书,以详实的史料剖析了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石油武器塑造其全球霸权的秘密,被专业人士誉为一部揭示诸多重要历史真相的力作。

1973年底,一场因中东战争而起的石油危机在几个月内席卷了大半个地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次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是英美石油巨头和金融投机者在政府支持下精心策动的结果。至于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进一步控制世界能源流通,并借机牟取因石油溢价而产生的巨额利润。

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理查德·尼克松任职第一年(1969)的岁末,美国经济再度出现衰退迹象。为扭转低迷的经济形势,华盛顿不得不大幅降低利率。结果,为寻求更高的短期收益,投资者纷纷把资金转往欧洲和其他地方,总额达到了200亿美元。到1971年5月,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月度贸易逆差,并触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美元的恐慌性抛售,局势到了濒临绝望的程度。

当年8月15日,尼克松采纳了智囊团的建议,这个智囊团包括总统首席预算顾问乔治·舒尔茨,和当时的财政部政策小组成员杰克·贝内特,后者后来担任埃克森石油公司的董事。于是,一件影响波及全世界的大事便发生在那个平静而充满阳光的夏日里——美国正式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此举等于单方面撕毁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协定,意味着国外的美元持有者从此再也不能用美元去兑换美国的黄金储备。

其实按照某些观点,美国本来可以把美元币值确定在一个更加现实的水平上。比如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前经济顾问雅克·鲁伊夫就曾提出,美元应该定位于70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而不是美国政府坚持而又没有守住的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价位上。这样不仅可以使不稳定的美元恢复平衡,而且不会使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严重混乱。但是,这种理论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华尔街大亨们的逻辑是:哪怕牺牲经济发展或国家繁荣,他们在金融领域的权力也绝对不容他人染指。

尼克松战略的真正制定者来自极具人脉的伦敦金融财团。在对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制的拆解当中,西格蒙德·沃尔伯格、埃蒙·德·罗斯柴尔德、乔斯林·汉布罗等人抓住了这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拉斯韦加斯式”投机狂欢。1973年2月12日,美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宣布将美元贬值10%,美元兑换联邦储备黄金的比价变为42∶1,并且一直维持到了今天。

秘密会议讨论控制世界石油

隐藏在尼克松政府货币战略背后的构想,直到两年多以后才浮出水面。今天看来,英美金融集团不再把美元作为货币本位,目的只是为了争取宝贵的时间,而另外一批内部人士则在加紧准备更大胆的新货币构架。

1973年5月,84位世界顶尖的金融和政界人士悄悄聚集到了瑞典银行业名门瓦伦堡家族的海岛度假胜地索尔茨约巴登。在由“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组织的这次密会上,美国代表沃尔特·利维生动地描绘了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收益即将出现4倍增长的“愿景”——显然,这群人的会晤不是为了阻止可能产生的能源价格波动,而是为了操纵即将产生的石油美元洪流。

不妨让我们仔细看看参加这次会议的达官贵人们的名单:里奇菲尔德石油公司的罗伯特·安德森,BP公司董事长格林希尔勋爵,欧洲债券创始人、瓦伦堡集团的埃里克·洛尔,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的乔治·波尔,还有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大卫·洛克菲勒,即将成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意大利人吉安尼·阿涅利和德国人奥托·沃尔夫阿梅罗根等。据说,基辛格本人也是“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常客。

自从1945年以来,由于美国的石油公司主导了能源市场,美元作为石油标价的标准货币已成为国际惯例。因此,世界油价的突然上涨,意味着购买这些石油的美元需求量同样会急剧上升。显而易见的是,聚集在索尔茨约巴登的巨头们希望发起一次对世界工业的重击,使权力的天平重新偏向英美金融利益集团一边。为了这次行动,他们决定使用最具威力的武器——对世界石油流通的控制,希望借助全球性的石油禁运来大幅度拉高能源价格。

这是一个以伦敦和纽约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有史以来,从没有哪群人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如此强大……

这场石油危机是被蓄意制造的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入侵以色列,点燃了“赎罪日战争”的烽火。与一般大众的印象相反,这场战争并非阿拉伯国家一时误算的结果。相反,围绕它的开打,华盛顿和伦敦秘密策划了一系列事件,并动用了由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建立的强大秘密外交渠道:通过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基辛格有效地控制住了以色列的政策反应;同时,他还开辟了与埃及和叙利亚的沟通渠道——做法十分简单,就是在关键问题上向对方误传消息;确保战争和接下来的石油禁运按计划展开。

据信,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包括截获的阿拉伯官员之间关于确认已经开始战争集结的通信,都被外号“情报沙皇”的基辛格压了下来。那场战争及其后果,乃至基辛格后来的“穿梭外交”,实际上都是根据索尔茨约巴登会议纲领安排的。结果,阿拉伯产油国成了千夫所指的替罪羊,而应该负责的英美利益集团却藏身幕后平安无事。

接下去的事情就是尽人皆知的了。1973年10月16日,欧佩克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决定将油价从每桶3.01美元提高到5.11美元,涨幅高达令人惊愕的70%(到第二年中,这个数字一度达到接近12美元)。次日,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在历数“美国在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种种罪状”后,正式宣布停止向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鹿特丹一直是欧洲主要的石油输入港口。至此,震惊世界的史上第一次“石油危机”全面爆发。

然而,与表面上剑拔弩张十分不协调的是,当时的美国财政部这时却和沙特阿拉伯货币局达成了一项秘密协定。其条款规定,沙特阿拉伯的大部分石油税收收益将用于弥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年轻的华尔街银行家、专门经营债券的负责人大卫·马尔福德也被悄悄派往中东,担任沙特货币局的首席“投资顾问”。他的惟一任务是指导沙特把石油美元投资到“正确的地方”——那自然都是些伦敦和纽约的大银行。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次人为设计的中东冲突中,英国仿佛极有远见地明确表示中立,也因此避免了受到阿拉伯石油禁运的影响。有心的人们还注意到,欧佩克油价上涨四倍的一个间接后果,是导致众多英美石油公司冒险投资的北海油田开始产生巨额利润——当然,这一切可能仅仅是巧合。

能源巨头大发“国难财”

石油危机所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只能用“灾难”二字来形容。到1973年10月,美国国内的原油库存已经处于令人担心的低水平线上,阿拉伯的原油禁运引发了公众购买汽油的恐慌,各界纷纷呼吁实行配给制度,汽车排长队加油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现象。在金融界的压力下,各州政府被迫大幅削减了公路、桥梁、医院和学校的投资以用来偿还银行债务,这使得数以万计的工人下岗,美国最繁华的城市群也开始变得支离破碎起来。

在欧洲大陆,石油危机的冲击同样带来了自30年代“大萧条”后最可怕的景象。尽管德国政府制定了周末禁止开车上路的紧急规定,但随着该国进口石油花费增至骇人听闻的170亿马克,仍有估计将近50万人因此失业。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了令人恐惧的8%,运输业和农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钢铁、造船和化工等关键性工业部门也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对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来说,能源价格一夜之间上涨4倍的影响显得更为严重——它们大多数没有多少国内石油资源,不仅支付不起飞涨的能源价格,从石油中提炼化工原料和肥料就更不用说了。以印度的情况为例,1974年,该国外汇储备为6.29亿美元,但要支付的石油进口账单几乎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达到12.41亿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74年,发展中国家承受了总额为35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比前一年增加了整整4倍,与油价的涨幅恰好相当。

最滑稽的是,就在基辛格等人精心谋划的石油危机给世界工业增长造成毁灭性打击时,它却给少数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首当其冲的就是绰号“七巨头”的英美跨国石油公司同盟。到1974年,埃克森公司已超过通用汽车而成为全美营业收入最多的企业,而它的姐妹公司——美孚、德士古、雪佛龙之流的情况也差不多。

至于欧佩克美元的大量收入,即所谓的“再循环石油美元”,则绝大部分被存入了伦敦和纽约的各大银行,后者不光处理货币业务, 同时也参与国际石油交易。就这样,大通曼哈顿、花旗、汉华实业、巴克莱、劳埃德、米德兰这些金融界怪兽,无一例外地在这场经济风暴中赚了个盆丰钵满。

猜你喜欢

基辛格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石油石化展会
石油石化展会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奇妙的石油
基辛格的道歉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基辛格向金一南道歉
基辛格方程的研究与发展
基辛格的“政治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