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家蚕僵病的发生原因和综合防治
2017-04-05施勇
施 勇
(大竹县蚕桑技术推广站,四川 大竹 635100)
大竹县家蚕僵病的发生原因和综合防治
施 勇
(大竹县蚕桑技术推广站,四川 大竹 635100)
大竹县栽桑养蚕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距今已逾百年。百年发展历程,蚕桑产业已成为大竹传统特色产业。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春有倒春寒、夏季高温多湿、秋有阴雨绵绵,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极易发生各种蚕病。随着栽桑养蚕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养蚕区域集中及蚕期的多次反复,病原的不断积累,在夏蚕和秋蚕饲养中时常发生各种蚕病,特别是僵病。对此在大竹县现代蚕业发展过程中,加强以僵病为重点的蚕病防治,是提升大竹蚕茧单产和质量,提高蚕农养蚕收益的重要手段。
1 僵病病蚕症状
发病初期体色稍暗,反应迟钝,行动呆滞。发病后期,在蚕体上出现分散的淡褐色油渍状针尖大小病斑,有时在气门出现1~2个圆形大病斑,频死时排软粪、吐少量胃液。死后头胸向前伸出,肌肉松弛、身体柔软、略带弹性;死后不久,从尾部开始呈现桃红色,死后1~2d,从硬化尸体的气门、口器及节间膜等处先长出白色气生菌丝,逐渐增多,布满全身,后在菌丝上生出无数分生孢子。在眠期染病,多呈半蜕皮或不蜕皮蚕,有时由于出血,尸体潮湿,呈污褐色,容易腐烂。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的时间一般是:1~2龄2~3d,3龄3~4d,4龄4~5d,5龄5~6d。
2 僵病发生的原因
僵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僵病病原的存在,并通过传染途径感染;二是气象环境,有适宜僵病病原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
2.1 传染源
僵病病原属于真菌类,真菌不仅能寄生在家蚕及其他昆虫,而且还能在有机残体上营腐生生活。真菌孢子多在寄生尸体或有机残体外部形成,数量多,质量轻,易在孢子梗上脱落,随风散落,污染蚕室、蚕具及蚕房周围环境。
家蚕僵病的主要病原体,一是病蚕尸体及发生僵病蚕的蚕沙,二是家蚕僵病的病原侵染桑园及其他作物野外昆虫,昆虫污染桑叶,通过污染桑叶带入蚕室,三是生物药物防治农林业害虫使用的白僵菌等。如2007年早秋,姚市乡建福村水稻大面积使用真菌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稻瘟病,从而导致该村120张蚕儿在4龄暴发僵病,当季该村蚕茧单产仅8.6kg,同时,血茧特多,蚕茧质量低下。
2.2 传染途径
僵病病原传染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真菌病是通过空气将分生孢子传播,附着于蚕体上的分生孢子,遇到适宜的温湿度就发芽侵入,分生孢子的芽管从蚕体壁或伤口侵入后,即使外界环境再干燥,菌丝都能在蚕体内大量生长,导致蚕儿发病,直至死亡。
2.3 传染条件
一是适宜的温湿度。僵病分生孢子最适温度24~28℃,在10℃开始发芽,10~28℃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芽、生长越快, 33℃以上不发芽。最适相对湿度75%~100%,相对湿度70%以下不发芽。
二是易感期。小蚕、各龄起蚕和老熟蚕易感染僵病,从感染到发病时间较短。如姚市乡河堰村8组蚕农艾香贵,蚕房比较潮湿,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 2016年春季养蚕3张,4龄蚕发生白僵病,单产只有9.8左右,蚕茧质量差,损失较大。
3 僵病的防治
3.1 控制病源,最大限度减少病原
3.1.1 彻底消毒。养蚕前用有效氯含量1%的漂白粉澄清液对蚕室、蚕具及进行彻底消毒,蚕室消毒后打开门窗换气排湿,蚕具在日光下充分暴晒。
3.1.2 合理处理病蚕。不乱扔淘汰的病弱小蚕,投入消毒缸。发生僵病的蚕沙不能直接施入桑园,应沤制堆肥,使其充分腐熟发酵。发生僵病的蔟具应烧毁或消毒后才能使用。
3.1.3 桑园害虫防治。加强桑园害虫防治工作,防止桑园害虫感染真菌病而污染桑叶导致蚕儿感染发病。
3.1.4 防止真菌农药污染。蚕桑区域禁止使用真菌类农药,特别是林业部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时,要严格注意喷药区域和喷药时间。
3.2 杀灭病原
3.2.1 使用防僵药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每天早上第一次给桑前,先使用漂白粉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5~10min后给桑。小蚕用含有效氯2%的漂白粉防僵粉,大蚕用含有效氯3%的漂白粉防僵粉。
3.2.2 熏烟防僵。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熏烟消毒,具体做法是在蚕室中央堆放新鲜柏树丫,在其上放硫磺(13~15g/m3)进行不完全燃烧,并关闭门窗,密闭12h。蚕期发生僵病时,连续3d,每天晚上熏烟1次,蚕室内熏烟按5g/m3硫磺用量,进行不完全燃烧,及时关闭门窗,尽量使烟雾在10min散发出来充满蚕室,保持30min,后将烟排出室外。
3.3 调节蚕室、蚕座湿度
根据真菌分生孢子发芽、发育条件,结合饲育实际情况,注意调节蚕室、蚕座湿度,加强蚕座的卫生工作,特别是大蚕期要做好通风排湿工作,多撒干燥材料、勤除蚕沙等。
施勇(1967-),男,大专,农艺师,从事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