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力措施谱写荣县蚕业新篇章
2017-04-05童永红
童永红
(荣县农牧业局,四川 荣县 643100)
采取有力措施谱写荣县蚕业新篇章
童永红
(荣县农牧业局,四川 荣县 643100)
荣县蚕业历史悠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荣县一直都是四川省的产茧大县,现在也是全省的重点蚕桑基地县之一。最近十年,荣县蚕农每年的茧款收入都超过了4000万元,蚕桑已成为荣县农村产业发展的骨干项目,发展蚕桑是广大蚕农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目前,荣县的养蚕量、产茧量和蚕农茧款收入,均占自贡市的70%,在全省综合排名由十多年前的30位上升为第7位。荣县蚕桑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在也面临较大的困难,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荣县蚕桑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地得到发展,我县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并在生产实践中予以应用,取得了较好成效。
1 荣县蚕业的优势
1.1 蚕桑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
现在,荣县桑园面积已达4万亩,良桑化程度较高,大蚕用桑品种主要是湘7920、红油桑、农桑14,大小蚕兼用桑品种主要是小冠桑、新一之濑、实钴11-6,全县有小蚕共育室120个,标准化蚕房8000间,推广纸板方格蔟80万片。2016年全县养蚕4.2万张,产茧1400吨,蚕农茧款收入4200万元,全县养蚕量、产茧量和蚕农茧款收入,均占自贡市的70%,在全省名列前茅。
1.2 蚕茧质量、单产和效益好
蚕桑技术推广工作做得较好,全县已累计培训出养蚕能手1万名,良桑嫁接能手也超过了3000名。县蚕桑站不断地引进新的良桑品种和家蚕品种,在经过品种比较试验后,在全县逐步推广,蚕桑品种更新速度也比较快。荣县广大蚕农也愿意接受新品种和新技术,并自觉采用先进实用的蚕桑生产技术,这样就使荣县蚕茧质量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荣县蚕茧声誉好,一直不愁销路。
1.3 技术推广体系较完善
县蚕桑站技术力量强,是全县蚕桑技术推广的核心力量,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做好培训,指导与服务工作。全县蚕桑主产镇乡的农业服务中心,都配备有专职蚕桑技术干部,蚕桑专业村社也配备了蚕桑技术员,加上120个小蚕共育室,已形成功能齐全、全覆盖、高效率的技术服务网络,使蚕桑技术推广工作更及时、更有效、更便捷。
1.4 荣县蚕业产业链较完整
荣县蚕业产业链较为完整:桑、蚕、种、茧、丝和丝绵都有。县内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荣成公司和一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荣州丝厂来拉动蚕桑生产的发展。荣成公司有16个蚕茧站,1个丝绵厂,1个蚕种场,具有年收烘鲜茧2000t的能力,年生产一代杂交蚕种能力8万张,可年产丝绵50t,被服2万床,公司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荣州丝厂缫丝能力1200绪,生丝质量均在4A级以上,年收烘鲜茧能力800t,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
2 面临的问题
2.1 市场尚待规范
在我县行政区域范围内,只有县农业局蚕桑站具备蚕种经营条件,并依照法律法规成为唯一组织供应蚕种的合法单位,但每年都有非正规渠道蚕种流入我县,对蚕农安全生产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目前,我县鲜茧收购主要有荣成公司和荣州丝厂两家龙头企业,但是,我县存在大量鲜茧收购个体,不投入生产,不坚持按质计价,挠乱蚕茧收购经营秩序,挫伤了龙头企业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使“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得不到落实。
2.2 农村养蚕劳动力老龄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产业,以求获得较高收入,养蚕人员普遍年龄老化,目前以50~65岁的人员为养蚕主力军,农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趋势还在持续。照此下去,荣县蚕桑生产这个传统优势产业将会不断萎缩。
2.3 农户养蚕规模小,蚕桑生产投入少
目前我县农户养蚕规模普遍较小,季养蚕量超过2张的农户占养蚕农户的比例不到一半,季养蚕量半张至2张的农户,仍占较高的比重,这部分蚕农由于养蚕量小,收益不高,因此不愿意在蚕桑生产上面投入,龙头企业想扶持这部分人发展壮大,难度也较大。
3 采取的措施
3.1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县上建立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县级各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奖罚措施,实行目标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形成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干,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有奖,未完成任务则受罚的氛围,除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外,县财政也要在农发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来扶持,发展蚕桑生产。禁止非法蚕种流入我县范围,消除蚕桑生产发展隐患。严厉打击茧贩子的非法活动,搞好相邻地区协调工作,维护合法收购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其扶持蚕桑生产发展的积极性,使其愿意拿出一部分利润来扶持蚕桑生产的发展,确保蚕桑生产的投入不减少,确保我县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3.2 科技兴蚕,提高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蚕桑生产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只有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蚕桑生产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蚕茧质量和单产,从而提高效益。在桑树育苗及栽植方面,主要推广桑树肥团育苗,一步成园技术,不仅节约了桑种,还缩短了投产时间。在桑树肥培管理方面,主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既提高了肥效,又降低了成本。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桑树病虫害统一防治,提高了防治效果,有效减少了农药中毒现象,避免产生农药污染。良桑嫁接,选用经过品种比较试验确认的好品种。在养蚕方面,不断引进新的家蚕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步伐。大力推广小蚕共育,现在,全县小蚕共育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小蚕共育质量也比较好。大力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技术,降低劳动强度,让蚕农能够多养蚕、养好蚕。在上蔟方面,大力推广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利于蔟中通风排湿,提高蚕茧质量,从而增加蚕农收入。
3.3 区域发展,建设基地
从荣县的气候和土壤情况来看,全县都可以发展蚕桑生产。但过去“普遍号召、全面发展”的老路,实践证明是走不通的。现在我们发展蚕桑生产,必须走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发展潜力大、蚕桑生产有优势且又相对连片集中的旭阳镇、过水镇、望佳镇、双石镇、乐德镇、河口镇、古文镇及复兴乡、观山镇、正紫镇等10个乡镇,把这10个乡镇建设成为荣县蚕桑基地乡镇,其中要把过水镇、河口镇建设成为万担茧乡镇。在蚕桑基地乡镇中,也不是全镇都普遍发展,而是要建设一批蚕桑重点村和蚕桑专业社,扶持并培育一大批蚕桑专业大户和蚕业农场。由这些蚕桑重点村、蚕桑专业社,蚕桑大户和蚕业农场,带动更多的农户,走栽桑养蚕致富之路。
3.4 实施项目,筑牢基础
争取项目资金来发展荣县蚕桑生产是一条现实的增加投入的道路,荣县曾获得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并多次获得荣县“科技兴农”项目。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荣县蚕桑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大力改善,同时也扶持了一批蚕桑专业大户和蚕业家庭农场。如2013-2014年实施的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作业道6588.7m,新建和改造桑园176.5km2,新建蓄水池5口共600m3,新修排水沟263.2m,新建小蚕共育室6个共300m2,改造23户小蚕共育室共1700m2。新建室外大蚕彩钢棚131个共11200m2。新建省力化大蚕蚕台1420台,面积20306m2。该项目除省财政补贴500万元外,还引导业主和蚕农投入1179.34万元。2014-2016年,在荣县过水镇实施的蚕桑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也在栽植桑园,良桑嫁接,建设小蚕共育室,新建省力化大蚕蚕台,购买纸板方格蔟等方面予以补贴,引导蚕农按标准化开展蚕桑生产,对过水镇蚕桑生产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5 扶持、培育专业大户
针对荣县农村出现的养蚕人员年龄老化、养蚕规模小、蚕桑生产投入少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培育一大批养蚕大户和蚕业家庭农场,使其从事蚕桑生产获得的收入,高于其外出打工、经商或从事其他产业获得的收入,是破解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有效办法。荣县现已涌现出了一批一家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甚至超过20万元的养蚕大户和蚕业家庭农场主,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之中。今后重点是培育有文化、有市场观念、懂技术、愿意回乡发展蚕桑生产的农村青壮年,扶持培育其成为年养蚕30~50张,年收入5~8万元的养蚕大户;年养蚕50~100张,年收入8~15万元的养蚕专业户,有条件的地方,要扶持、培养一些年收入20万元甚至30万元的蚕业家庭农场。并由这些养蚕大户和蚕业家庭农场,带动更多的人从事蚕桑生产,形成新的蚕桑生产格局。
童永红(1965-),女,大学,农业经济师,从事蚕业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