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桑树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17-04-05张海霞
张海霞
(江苏省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农社局,江苏 海安 226600)
海安县桑树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张海霞
(江苏省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农社局,江苏 海安 226600)
本文介绍了海安县桑树病虫害发生特点、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了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海安县全年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防治时间和用药总体思路,为桑树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海安县 桑树病虫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近年来,由于自然气候异常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户持续提高农药使用浓度等原因,导致海安县桑园病虫的种类不断增多,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病虫集中暴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大量用药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重。随着国家对高残留农药逐步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桑保用药的选择愈加困难。因此桑园病虫防治必须在摸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主要通过生物、物理防治将各类病虫发生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减少农药的使用。
1 桑病虫发生主要原因
1.1 气候变化异常
近几年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气候异常,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且春夏季雨水较多。由于越冬气温较高,害虫越冬死亡率下降,越冬存活基数高。桑树生长季节遭遇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的气候,桑螟、桑疫病等病虫害常常暴发、流行。
1.2 关门虫防治难到位
10月上旬是桑尺蠖、桑毛虫、野蚕、桑螟和部分艾尺蠖幼虫相对集中的时期,此时使用菊酯类高效、长效农药治虫,能有效控制来年病虫基数,是全年防治桑园病虫的关键措施之一。实际上中晚秋蚕结束后,多数农户思想上松懈,很少用药防治关门虫,越冬虫口密度高,待春季气温回升后,由于害虫出蛰活动时间开差较大,单一的春季白条治虫很难兼顾防治对象,影响防治效果。
1.3 害虫抗药性增强
因农户持续提高农药使用浓度,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治虫成本,污染农业环境。
1.4 防治体系不够规范
从防治体系看,千家万户养蚕,桑园治虫的喷药时间、方法、技术、药剂品种及浓度等有开差,加之有些害虫繁殖快,有些害虫世代重叠,害虫危害部位也不相同,不同时间喷药防治的桑园就形成害虫过渡的最佳场所。因此,目前一家一户的治虫体系是造成防治失时、失效,致使害虫暴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1.5 桑品种对某些病虫害的抗性弱
桑疫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和桑品种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海安县大量推广的育71-1品种桑,对细菌病的抗性差,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极易暴发、流行。
2 海安县主要桑树害虫
常发性害虫主要有:桑螟、尺蠖类、桑象虫、毛虫类以及桑蓟马、红蜘蛛等,偶发性害虫主要有:桑瘿蚊、斜纹夜蛾、灯蛾、刺蛾、大灰象、蜗牛等。
2.1 桑害虫发生特点
2.1.1 鳞翅目害虫综合虫口密度居高不下。近年来,海安县桑园内仍然以鳞翅目害虫发生量最大、危害最重,特别是在夏秋季,由于多种原因常常造成各种鳞翅目害虫交叉发生、世代重叠、发生期拉长,高峰期亩桑综合虫口达2000头以上。
2.1.2 暴发性害虫周期性发生。桑螟一般2~3年暴发一次,尺蠖类、毛虫类、斜纹夜蛾等常常在发大水的年份暴发成灾,桑蓟马、红蜘蛛等一般在干旱年份危害猖獗。
2.1.3 杂食性害虫逐步迁入桑园。艾尺蠖、斜纹夜蛾、刺蛾等杂食性害虫由于气候和食物缺少等因素影响逐步迁入桑园,尤其是艾尺蠖、斜纹夜蛾具有很强的杂食性、迁移性和抗药性,成为海安县近年桑园的重要食叶害虫,其危害猖獗,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2.2 桑螟
2.2.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5代,孵化力强,繁殖量大,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杂草或随桑叶带进蚕室越冬。夏季低温多湿,则秋期发生多。秋季多雾则有利于桑螟的发生,多雾潮湿天气卵孵化率可达100%。砂质壤土及靠近海边的桑园容易发生。靠近农家房前屋后的桑园受害重。
2.2.2 防治时间。重点于 6月下旬防治第2代, 8月中下旬防治第3代两个峰期,9月底防治第4代、第5代。
2.2.3 防治方法。一是诱杀,晚秋提前结束诱集越冬幼虫,翌春解束集中处理;或采用灯光诱杀成虫。二是捏杀幼虫,对有折叶或开天窗的叶片,直接捏死幼虫。三是填塞树缝裂隙,冬季用泥浆填塞树缝裂隙和蛀孔等,使越冬幼虫不能外出。四是清除蚕室内窗台、墙缝裂隙、天花板上等室内越冬幼虫。五是药剂防治,要掌握在幼虫2龄高峰期(即尚未卷叶前)用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8%残杀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
2.3 桑尺蠖
2.3.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代,6月中下旬、7月底、9月初和10月上中旬,世代重叠。春季出蛰早,早春食害桑芽,影响春季发芽,同时为害叶片,严重影响桑叶产量。 9月份第3代幼虫对桑叶产量为害最重。低龄幼虫日夜为害,3龄后夜间为害,白天在枝条中下部倚枝斜立。
2.3.2 防治时间。主要三个时期,6月中下旬防治1代,7月底至8月初防治2代和中秋蚕期结束后防治,最后是10月上中旬防治。
2.3.3 防治方法。一是束草诱杀,10月中下旬结束或在拳部堆放少量稻草,诱集幼虫进入越冬,次年早春集中处理。二是填塞树缝裂隙,冬季用泥浆填塞树缝裂隙,阻止越冬幼虫出蛰为害。三是人工捕捉,早春捕捉越冬幼虫;蚕期中虫口密度大时,集中劳力捕捉。四是药剂防治,10月上中旬,此时数量多,蚕期基本结束,用敌杀死、速灭杀丁等长效农药防治。
2.4 艾尺蠖
2.4.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代,危害主要在8-9月,10月上旬入土,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具有杂食性、迁移性、暴食性(3龄开始)和抗药性等特点。
2.4.2 防治时间。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下旬。药剂防治一定要在每代3龄之前。
2.5 桑毛虫
一年发生3代,第1代孵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第2代8月上旬,第3代在10月上中旬,以2~4龄幼虫在10月下旬吐丝结茧越冬。治好关门虫和第1代幼虫是防治关键。
2.6 桑象虫
初春成虫为害桑树冬芽及萌发后的嫩芽,降低发芽率。夏伐后为害剪口以下的定芽和新梢,严重时可将整株桑芽吃光。
2.7 桑白蚧
2.7.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若虫盛孵期分别为:第1代6月上中旬,第2代7月上中旬,第3代9月上旬。以受精雌成虫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产孵,5月上中旬孵化。
2.7.2 防治方法。介壳形成前用有机磷类农药防治,或先抹杀介壳虫成虫,再使用洗衣粉液喷涂(配制比例1kg洗衣粉加水5kg)。
2.8 桑蓟马
2.8.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最后1代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隙、杂草中越冬。越冬成虫于第二年春叶萌发时即开始活动,在叶背上为害。通常上代若虫在4~8片叶上吸汁,下代成虫又在新梢嫩叶产卵,随着新梢的持续向上生长,造成不断由下而上,分层受害的现象。
2.8.2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防治。
2.9 桑红蜘蛛
2.9.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0代左右,主要在夏秋季与桑蓟马共同危害桑树。干旱季桑红蜘蛛易暴发成灾,靠近路边、沟渠和杂草丛生的桑园虫口多,桑树受害较重。
2.9.2 防治方法。一是及时清除杂草,消灭虫源。二是药剂防治。桑红蜘蛛发生后,可用73%炔螨特乳油2500倍液防治。桑红蜘蛛多在叶背群集危害,喷药时喷头向上,压力要足,药量要大。
3 桑树病害
海安县桑树主要病害桑疫病、桑花叶型萎缩病、桑膏药病、桑拟干枯病和缺素症。
3.1 桑疫病
桑树细菌性疫病即桑疫病,有缩叶、黑枯两种病型,是我县桑树的主要病害。缩叶型发生在桑树的枝叶上。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常引起点发性圆形病斑,病斑中央裂开,呈穿孔状;病菌从叶柄的维管束侵入时,引起叶脉变褐,叶子向背面卷曲皱缩呈缩叶状,严重时病叶脱落。病菌侵染到新梢时往往产生黑色裂口病斑,并从新梢维管束向上蔓延,使新梢生长畸形,严重时顶芽枯萎。黑枯型也发生在桑树的枝叶上。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引起点发性近圆形病斑。从叶柄、叶脉的维管束侵入时,形成散发性多角形病斑。叶片感染后,病菌通过叶脉、叶柄侵染新梢的维管束部分,进而延及顶芽,生长点即枯死,全部梢叶变黑变朽,故俗称“烂头病”。
3.1.1 病症与发生规律。易感病桑品种为桐乡青、新一之濑、湖桑7号、育71-1,抗病桑品种为湖桑199、剑持、育151。高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阴雨天日照不足,桑叶含糖量低时,容易发病。台风、暴雨后,往往大批发生。靠近河湖边沿、风口路旁的桑园容易发病。偏施氮肥的桑园发病重。
3.1.2 防治方法。一是剪除病条,消灭病原。在发现有病的枝条,应从黑色点状病斑或线状病斑下10cm处剪除烧毁,病重者应齐拳剪伐,减少病原体。在生长季节发现病条、病叶带出桑园应及时烧毁。二是避免叶条产生伤口,桑园要加强治虫,夏秋采叶留柄,减少病菌侵入。三是选栽抗病品种,新拓桑园应选用育2号、农桑系列。四是严格实行检疫,严禁带病桑苗或穗相互调运。五是加强桑园管理。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桑园小气候;适当控制施氮肥,防治桑树徒长,增施有机肥,灰杂肥及磷钾肥等,以增强树体抗病力。六是药物防治,据试验发病初期剪除病枝叶,使用农用链霉素,每袋兑水12.5kg;或使用盐酸土霉素10%的可溶性粉剂,每袋50g兑水7.5kg。连续交替使用4~5次,每次相隔5~7d。
3.2 桑花叶型萎缩病
3.2.1 病症与发生规律。叶片侧脉间出现淡绿色或黄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向上卷缩似船形,叶片皱缩粗糙;叶背主脉常有瘤状或棘状突起;发病严重时,腋芽早发,生有侧枝。
3.2.2 防治方法。一是加强苗木检疫,防止病苗、病穗扩散蔓延。二是选栽湖桑197号、睦州青、早青桑等抗病品种。三是低洼多湿桑园及时开沟排水。四是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桑树抗病力。五是用100ppm硫脲嘧啶喷洒病株,有明显的防病和增产作用。
3.3 桑拟干枯病、芽枯病
主要发生在桑树枝条和幼树枝上,两者常常并发。发病条件:一是桑品种的差异,不抗该病的有湖桑199、育2号、育71-1等。二是秋季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新栽桑易发。三是秋季采叶粗暴,造成伤口。防治方法有剪除病枝和重度春伐。
3.4 桑膏药病
桑膏药病的担孢子往往附着在桑白蚧虫体上传播,桑膏药病发生多的地方桑白蚧也多,一般发生在密闭、土壤潮湿、通风不良的老桑园。防治方法同桑白蚧防治方法,配套桑园沟系,改善通风条件。
3.5 缺素症
3.5.1 病症。近年来,海安县不少地区在桑树夏伐后常发生一些生理性病害,主要症状为:桑树黄化失绿、叶片边缘枯焦、有病斑出现以及叶片变小等。
3.5.2 防治方法。平衡施肥,全面补充各种元素,不同种类肥料交替使用,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肥与桑树专用复合肥结合使用。叶面施肥,视情况可喷施增丝灵或农宝等叶面肥或有针对性地喷施氮肥、锌肥、钾肥、铁肥等。其它措施如冬翻或夏翻,改良土壤结构;沟系畅通,减少养分流失;经常除草,减少杂草与桑树争夺养分等。
4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
4.1 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掌握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项有效的防治措施。
4.2 桑树病虫害的全年防治
4.2.1 春季治虫。重点防治桑象虫、桑尺蠖、桑毛虫等害虫,减少对春季发芽的影响,在4月中旬进行一次药剂防治,用8%残杀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
4.2.2 夏伐后治虫。重点防治桑象虫,桑树夏伐后3~7d内用40%敌畏·辛乳油1000倍液对所有桑园进行一次“白拳”治虫,减少对夏芽发条的影响。6-7月主要防治鳞翅目类害虫和微体害虫等,视病虫发生情况可防治2~3次(以病虫情报确定的时间为准)。6月底以防治桑螟、艾尺蠖等鳞翅目类害虫及桑蓟马、红蜘蛛,用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000倍混配防治。7月中下旬主要防治桑螟、尺蠖、毛虫类等害虫,用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8%残杀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000倍混配防治。
4.2.3 中秋普治叶部害虫。7-8月,重点防治桑螟、桑尺蠖等害虫。8月上旬,视桑尺蠖、艾尺蠖发生情况,如发生量较大则用敌畏·马乳油1000倍液进行一次防治。8月中旬至9月上旬,以防治第4代桑螟,第一次用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敌畏·马乳油10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000倍+40%乐果乳油1000倍混合液;第二次可选用8%残杀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敌畏·辛乳油10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000倍+40%乐果乳油1000倍等药剂防治。
4.2.4 晚秋巧治关门虫。秋蚕结束后,及时用用2.5%敌杀死或20%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防治一次长效农药,减少越冬害虫。
4.2.5 冬季重剪梢。减少越冬病虫,如桑疫病、芽枯病、拟干枯病、菱纹叶蝉卵等。
4.3 科学用药注意事项
4.3.1 按要求选用药剂,杜绝用药不规范现象。使用有效成份含量达标的农药,最好是桑园专用药剂。禁止使用菊酯类、有机氮类农药;禁止使用甲胺磷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4.3.2 按标准配制药液,配制时应先用少量水配成母液,再稀释到目的浓度。不要随意加大农药使用浓度,以防残毒期延长,养蚕时做好桑叶试喂工作,防止农药中毒。
4.3.3 喷药要全面。由于低龄幼虫多分布于桑叶背面,要做到枝条上下、桑叶正反两面全部喷湿喷透,并对桑园周边其它农作物、杂草等一并喷治。
4.3.4 喷药宜选择晴天傍晚进行,避免高温天气中午前后喷药。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喷药后遭受雨淋而影响治虫效果。如喷药后下雨应适时补治。喷药时要按逆风向倒行,做好安全防护,严防治虫人员中毒事故发生。
4.3.5 推广桑病虫统防统治。应用担架式喷雾机,与农业治虫机器分开,不混用。经试验,每台机器1天可防治面积30亩以上,防治效果与蚕农自己防治无明显差异。
张海霞(1976-),女,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