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振兴蚕桑丝绸产业
2017-04-05崇西灵
崇西灵
(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 阆中 637400)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振兴蚕桑丝绸产业
崇西灵
(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 阆中 637400)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应对当今世界政治纷争日益加剧、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及世界格局多边化发展趋势等严峻国际形势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借用古代 “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建设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发展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历史符号和战略载体,丝绸是古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贸易品之一,丝绸产业的振兴,能够形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品牌效应,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以点带面,衔接带动沿线区域产业发展,对于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尽快落地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广意义。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逐步推进,将给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于蚕桑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布局,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形成品牌效应。
丝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古老丝绸之路最有典型象征意义的产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作用。受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蚕桑丝绸产业规模不断萎缩,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仍保留着栽桑养蚕传统,但受限于经营结构、品种及生产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在国民经济结构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小。我国作为传统的蚕桑大国,有责任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重新振兴蚕桑丝绸产业。通过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充分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巨大的蚕桑丝绸产业市场,挖掘蚕桑丝绸产业在推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潜力,提供品种、人才、技术等全方位的支持,资源共享,开拓市场。尝试将中国发展蚕桑丝绸的成功模式,因地制宜地与沿线国家发展蚕桑丝绸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即能将我国蚕桑丝绸产业链中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向沿线国家部分转移,又能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蚕桑丝绸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有序实施。
1 共享资源,协同研发蚕桑新品种
优良的蚕桑品种是蚕业生产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实现蚕桑丝绸产业提档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蚕桑生产水平不尽相同,至今,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等国家还有饲养土种的习惯。可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对沿线国家的蚕桑品种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充分发挥各国丰富独特的蚕桑品种资源优势,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利用我国成熟、先进的蚕桑育种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进行多元化蚕桑新品种选育,满足沿线国家的蚕桑发展需求。一方面,能够提高沿线国家的育种水平,选育推广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蚕桑新品种,提高生产效率,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可借机吸收引进沿线国家的蚕桑品种遗传资源,推动国内新品种的选育进程。
2 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沿线国家蚕桑丝绸产业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仍沿袭传统的蚕桑产业模式,成本高,生产技术落后,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下,随着日本已退出蚕丝生产,中国逐渐承担起蚕桑产业创新性研究的历史任务,伴随家蚕基因组、桑树基因组等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我国蚕桑科研工作逐步进入完全崭新、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可以结合沿线国家蚕桑丝绸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从人才培养、品种推广、桑树栽培、饲育技术、病虫害防治、蚕茧后加工等多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技术培训,深入合作交流,服务沿线国家蚕桑丝绸产业的发展。
3 整合沿线国家蚕桑综合资源,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蚕桑生产的主产品是蚕茧和生丝,但除此之外尚有大量的资源有待开发应用。近年来,为了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国内以蚕桑资源为基础开发的蚕丝被、桑叶粉、桑叶茶、桑椹酒、桑果汁等新产品层出不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可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时机,整合沿线国家的蚕桑资源,加快产业链、科技链、信息链的沟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加快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另外,以沿线各国的市场需求为平台,加快产品的营销宣传,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品牌效应,抢占新兴市场,增加出口创汇。
4 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分工协作
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的蚕桑丝绸产业交流合作,搞好分工协作,国内发挥技术优势,负责蚕桑资源收集整理,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对外输出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优质产品和先进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沿线国家发挥劳动力及基地规模优势,负责品种推广,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实现促农增收,企业增效,助推当地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通过交流合作,能够发挥各自优势,一方面国内可以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把低附加值产品转移到沿线国家生产,能够消化国内蚕桑丝绸产业低端产品的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茧丝品质,促进丝绸行业提档升级,树立品牌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另一方面能够加快沿线国家蚕桑丝绸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合作共赢。
5 找准市场定位,加快资本投资运作,合作双赢
丝绸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受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市场影响,存在着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造成行业恶性竞争,研发投入少,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停滞不前,严重制约丝绸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具有丝绸纺织产品的消费传统,潜在消费市场巨大,国内丝绸纺织企业可借机融入当地文化生活传统,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大研发投入,以市场需求为契机,着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加快宣传推广,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增加国内蚕业丝绸纺织机械及相关产品的出口创汇。另外,以蚕桑丝绸产业为抓手,增加沿线国家的劳动力就业,带动沿线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沿线国家资源及劳动力等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建厂,合作双赢。
6 加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为了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蚕桑国际合作交流的有序推进,必须建立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遵循“互利互惠、合理分享”的国际惯例,建立健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推广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销售渠道拓展,合作机制完善等相关政策,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社团、学会等机构的职能,做好国际合作交流的规划设计,各方面要深入引导,找准方向,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搭建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人才、技术、市场供求等相关信息,形成政府引导、民间参与、机构互动、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架构,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蚕桑丝绸产业国际合作交流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蚕桑产业为依托和纽带,深入合作,发挥我国蚕桑传统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联系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使蚕桑丝绸成为“一带一路”名副其实的品牌。
崇西灵(1975-),女,大专,助理农艺师,从事蚕种生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