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陕南地区森林变迁与经济活动的历史关系

2017-04-05卜一凡

陕西林业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手工业陕南植被

卜一凡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西安 710061)

清朝陕南地区森林变迁与经济活动的历史关系

卜一凡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西安 710061)

陕南地区是陕西省乃至全国森林植被覆盖良好的典型地区,历史上森林保存完整,然而清朝之后当地的森林植被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整个森林覆盖程度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自清朝开始陕南地区由于外省移民的大量涌入,当地的农业、手工业逐渐有所发展,经济活动愈加活跃起来。本文通过对清朝时期陕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变化进行分析,观察其对当地森林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以求发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出其中的历史规律,为保护其森林生态环境提供思路。

陕南;经济活动;关系;森林变迁;清朝

陕南地区习惯指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地,北与关中地区相邻,南与四川、湖北接壤。陕南地区基本位于我国的秦岭山脉和巴山山地之上,整个境内山地起伏,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山地之间,嘉陵江自北向南流过境内,丹江、洛水也分别横贯山岭之间。如此山水相隔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盆地,如汉中盆地、西乡盆地、商洛盆地以及安康盆地。陕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加之气候温暖、水热均衡,其自然环境非常有利于森林植被的茂密生长。

历史时期陕南地区的生产活动基本以农业为主,其他经济活动受地理限制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清代初期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陕南地区经济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纷纷涌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活动也由此开始发展起来。而从乾隆年间开始当地的森林变迁也开始出现阶段性的变化,经济活动和森林植被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然而,森林植被的变化是否受到了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如果是,那么经济活动又是如何造成森林植被的变化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总结分析其中的历史规律性。

1 陕南地区的森林变迁

清朝是陕南地区森林植被覆盖范围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清初之前这里多是深山老林,森林保存完整,据《秦疆治略》载此地“向来皆是老林,树木杂丛,人迹罕到。”然而清朝之后当地的森林植被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整个森林覆盖程度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不断缩减[1]。尤其是在乾嘉时期和嘉道时期变化最为迅速,森林破坏范围广泛[2]。

大概从康熙时期开始当地政府鼓励居民开山垦荒,涌入很多移民,他们大肆砍伐树木,毁坏耗损林木资源现象极为严重。据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记载,“山中开垦之法,大树巅缚长缳下缒巨石就根斧锯并施。树既放倒,木干听其霉坏,砍旁干作薪,叶枝晒干后,纵火焚之成灰。间有就树干中挖一大孔,置火其中,树油内注,火然不息。久之,烟出树顶而大树成炭矣”。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迩年楚、蜀、陇、豫无籍穷黎,扶老携幼前来开垦者甚众”[3]。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流入,曾经森林茂密的陕南山地已“为川楚棚民开垦,路虽崎岖,而林木已稀”[4]。为了正常的生产生活,这里的居民开始了掠夺式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如此不顾后果的生产生活方式毁害了当地的植被,并且危及范围在不断扩大。可见陕南地区的森林破坏范围极为广泛。道光以后随着陕南地区农民起义的发生,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不再有大量的移民流入,这里人口数量开始减少[5],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也随之缓解。到了清末光绪时期,陕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工厂,比如木厂、厢厂、纸厂、铁厂和木炭厂等,这些工厂的设立加快了各府县山地之中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陕南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愈来愈小[6]。很多府县设立有纸厂,使用就近地区的林木资源作为纸用。据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记载,炭厂是“有树木之处皆有之”,铁厂则“分红山黑山,黑山为炭窑,须就老林砍伐装窑,烧成煽铁炭,……铁厂恒开老林之旁,如老林渐次开空。”。正是这些工厂的设立加快了各府县山地之中林木资源的减少,陕南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愈来愈小。

2 陕南地区的经济活动

清朝时期陕南地区经济活动主要有农业和手工业两大类。然而进行一定的经济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往往来自于自然资源,因此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可以窥见某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当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时候,自然资源使用较多;反之,经济活动有所停滞或者衰落时,自然资源使用较少。

清代陕南的农业生产主要分为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种植,粮食生产主要包括水稻、小麦、大麦和玉米、马铃薯等的种植,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一般包括茶、烟草、棉花和蚕丝等。根据这些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各府县的交纳田赋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特定区域内的农业发展情况。清朝时期,陕南地区有很多盆地都比较适宜粮食生产,其中大多盛产水稻和各种麦子、大豆,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据《陕西通志》中关于各府县所交纳的田赋可知,清朝时期洋县、城固县、南郑县、商州和洛南县纳粮较多,说明这些州县的粮食产量相对较多,农业发达程度也较高。

陕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是当地的主要农业活动。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是陕南地区的重要农业活动之一,清朝乾隆以后汉中茶叶相较之前有所发展,其中以紫阳、安康产茶最多。清中期汉中地区还大量种植烟草。除了这些,嘉庆时期开始在秦岭、大巴山区进行人工栽培药材。因此,清朝时期陕南地区的农业生产较为普遍,生产方式也极具多样化。

清代陕南的手工业则主要有造纸业、木材和木炭业等。陕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自大量流民开始涌入之后,各州县山区已经兴起了许多铁、木、纸和木耳手工厂。这些手工业作坊中既有家庭作坊,也有经常性的大型生产基地。木材和木炭厂得益于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陕南地区木材经营最早于乾隆初期。炭厂更是“有树木之处皆有”,足见本地区的手工业发展不错。总体看来,陕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主要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以后,之后发展则因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有或多或少的波动。

商业是一种以买卖的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清朝时期陕南的商业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也息息相关,农业和手工业创造的货物经过买卖就可以用作商品,通过交易这些商品就可以发展本区的商业。清初时期,陕南基本地区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手工业产品等,商业基本没有发展;乾隆前后,外省移民纷纷涌入,带来了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促进了本地的商品经济发展;道光之后,陕南的商业最为发达,汉中等大城市“商贾辐辏,百货云屯”[7],周边小城镇的集市贸易也比较旺盛;清末陕南各府县的商品经济受近现代的生产技术影响创立了很多的新式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保持不错。

综合看来,清朝时期的陕南地区基本以农业生产为主,其次以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辅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变化。

3 经济互动下的森林变迁

清朝时期是陕南地区森林植被覆盖范围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而且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采伐林木、毁林造田、宫室建筑、生活用炭、矿业开采、战争破坏以及气候变化。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以上这些原因中除了气候变化这一自然因素外,其他几乎都有人为的作用,并且大都是由于人类进行一定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等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因此,陕南地区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能够影响当地的森林植被覆盖范围[8]。

明末清初各地战争频发,受战乱和饥荒的影响,当时的陕南只有少量移民迁入,人口数量较少,能够进行的生产生活活动也不多,经济活动的发展大多没有活跃起来,陕南各州县的山地中大多保存有完整的深山老林,植被覆盖面积变化不大。清朝政府为了改变陕南的这种萧条现象,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恢复本地的社会经济,同时还颁布《垦荒令》、《垦荒劝惩则例》等。随着垦荒政策的施行,愈来愈多的移民开始进入陕南地区,乾隆时期移民浪潮达到高潮。据上文分析陕南的经济活动变化,也恰恰是乾隆开始各州县的经济活动不断活跃起来,并有所发展。同一时期,陕南地区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的植被面积开始迅速的缩减。这种现象基本持续到嘉庆道光时期,陕南地区流入的移民减少,整个区域内森林植被的变化速率降低。道光之后,陕南的经济活动发达起来,无论是大城镇还是小市镇都繁华发展起来。但是道光之后陕南山地森林植被面积却不断在缩减,甚至极大部分地区的山地之中深山老林都不再如清初当时的郁郁葱葱。为此,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有清一代的陕南地区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当地的森林植被覆盖在逐渐缩减,两者的关系呈相反的趋势在发展。

清代陕南地区的森林生态景观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而遭受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关系。首先,陕南森林资源丰富,能够为当地的农业、手工业等经济活动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这就促进了本区人口的流入,加快了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其次,大量的流民移居陕南,为陕南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这就扩大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规模。以木厂为例,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林木资源开发更加迅速,森林植被破坏加快;第三,经济活动的发展促进本区的社会发展,同时提高了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为当地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条件,利于大规模开发,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更加迅速,随之加快本区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清朝时期,随着陕南地区外来移民的流入,当地的森林植被经历了一个逐渐消退的变化,然而当地的农业、手工业等经济活动却与之保持着一个相反的波动,整体保持发展状态。足见森林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经济活动的进行又会影响一定的森林生态环境。陕南地区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活动与当地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发生着阶段性的改变,当地森林生态景观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波动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致谢:郭风平老师在论文选题及写作中给予了多方帮助,深表谢意。

[1] 周云庵.秦岭森林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J].古今农业,1993(1):29-36.

[2] 梁中效.历史时期秦巴山区自然环境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3):39-47.

[3] 清经世文编[M].

[4] 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积[M].

[5] 曹志红,王晓霞.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J].史林,2008(5):50-57,186 .

[6] 马强.历史时期蜀道地带森林的分布与变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2-46.

[7] 卢坤撰.秦疆治略[M].

[8] 李蔚.清乾嘉年间南巴老林地区的经济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57(1):109-154.

TheHistoricalRelationshipBetweenForestChangeandEconomicActivityoftheQingDynastyintheSouthernShaanxi

BO Yi -fan

(TheHighSchoolAffiliatedto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1)

South of Shaanxi is a typical area of high forest coverage. In history, forests have been well preserved. However, after the Qing Dynasty, the local forest vegetation was damaged, and the whole forest coverage level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many migrants from other provinces moved into the south of Shaanxi. The local agriculture, and handicraft industr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became more and more a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south of Shaanxi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studied its influence on the changes of the local for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South of Shaanxi; economic activity; interaction; forest change; Qing Dynasty

K207

A

1001-2117(2017)05-099-03

2017-06-11

卜一凡,男,甘肃静宁人。

猜你喜欢

手工业陕南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党建地图·陕南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