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措施

2017-04-05朱世锋山东省莒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765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7年8期
关键词:莒县猪只病原

朱世锋 (山东省莒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76500)

董庆江 (山东省莒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黄永明 (山东省莒县洛河畜牧兽医站)

浅谈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措施

朱世锋 (山东省莒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76500)

董庆江 (山东省莒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黄永明 (山东省莒县洛河畜牧兽医站)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是一种多因子性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疾病综合征。猪只密度、圈栏类型、粉尘、空气流通等尤为重要。密度增大呼吸系统疾病就会显著增加,污染的空气不但表明病原浓度的增大,而且它本身就不利于生长。断奶、转群、混群等应激因素促进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并增大防制难度。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具体表现在饲料报酬低、生长速度缓慢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差,并有较高的死亡率、增加治疗成本、使养猪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1 发病原因

1.1 病原因素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主要由二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常包括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支原体肺炎、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主要有猪链球菌属2型、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肺疫、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等,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猪肺炎支原体是本病的导火线,它的存在使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等病毒以及放线性杆菌等细菌的侵袭感染更加容易。病原菌通过呼吸道感染,在感染的初期,大量猪肺炎支原体存在于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黏膜上皮的表面,分泌的丝状蛋白具有强的黏附功能,引起纤毛上皮细胞发生病变或死亡,损害黏膜纤毛的屏障,造成上皮的纤毛大面积的脱落。病原菌进一步通过黏膜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支气管周围,引起支气管周围炎,进而扩展到血管周围。由于支原体的感染,改变了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出现免疫抑制,给其他病原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容易发生混合感染。

1.2 管理因素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混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等。猪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猪在一定的应激环境下至少(先后)感染两种以上病原从而在猪的呼吸系统表现出一系列的综合征群。主要表现:发烧,食欲下降,被毛粗乱,生长不良,咳嗽(干性或湿性),喘气,腹式呼吸,呼吸困难,有时有鼻、眼分泌物或结膜炎,不同环境或管理条件下表现不一致。

1.3 免疫与保健因素 猪群免疫和保健工作不够全面、后备猪免疫计划不合理,导致猪群群体免疫水平不稳定、营养和疫病等因素造成猪群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等,都可引起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爆发和流行。

2 临床症状

本病多爆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通常称为18周龄墙。发病率一般为25%~60%,发病猪死亡率为20%~9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呼吸困难,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急性发病的猪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生长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保育猪PRDC的表现,咳嗽,打喷嚏,被毛粗乱发白。精神差,不爱活动,扎堆,食欲下降,呼吸急迫,困难,发烧易反复,退烧效果差,消瘦、贫血、下痢、生长缓慢。生长育成猪表现为发热、随之出现咳嗽、采食量下降、呼吸负担加重或呼吸困难,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

3 病理变化

6~10周龄的保育猪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肺淋巴结的广泛肿大;肺出血、硬变和花斑样病变(斑驳状到褐色),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有些病猪有广泛性多发性浆膜炎(胸腔、腹腔很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除肺部出现病变外,小部分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部分猪出现末端紫色。1~3周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4 防控措施

该病病因复杂,病猪一般愈后不良,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尽量减少损失。(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确实需引进种猪时,应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3个月,并经检疫证明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尽量减少仔猪寄养,避免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2)从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将保育期分为保育前期舍(3周)和保育后期舍(2周),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缩小断奶日龄差异,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对控制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控制呼吸道病的措施之一。(3)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猪场管理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控制病源传播。消毒药选择广谱,要针对大多数呼吸道疾病原发性病原和继发性细菌感染,最好交叉使用消毒药,消毒药具有空气消毒效果或采用气雾消毒以弥补不足,消毒药能针对当前猪主要流行的疾病:PRRS、PCV2、CSF、PRV等。(4)提供猪群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经常检查或检测饲料质量,对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避免因小失大。(5)调整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猪呼吸道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可有效地控制猪呼吸道病,提高猪群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比只用药物预防更为有效。PRDC的非传染性病因:灰尘,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CO等,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密度,异物如吸入粉尘、液体等异物。(6)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越多,呼吸道病的发病率越高。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洁净的环境。(7)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做好小气候环境的控制。加强猪舍通风对流,保持舍内空气的新鲜度,降低氨气、硫化氢的浓度,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注意控制好舍内的温度,做到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温,尽量使每天早晚的温差不要太大,分娩舍和保育舍要求猪舍内小环境保温、大环境通风。(8)加强围产期(包括怀孕、哺乳和保育期)母猪及仔猪的保健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及时淘汰治疗效果不好的病猪和僵猪,防止疫病传播。

S858.28

B

1007-1733(2017)08-0019-02

2017–03–10)

猜你喜欢

莒县猪只病原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钟灵毓秀 千年莒县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莒县红色文化调查报告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莒县高中化学微格教学展示在莒县四中召开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