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5例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分析

2017-04-05张宏凯王晓芬

关键词:伊马替尼消化道胃肠

张宏凯 王晓芬

(1.许昌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河南 许昌 461000; 2.许昌县疾控中心,河南 许昌 461000)

25例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分析

张宏凯1王晓芬2

(1.许昌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河南 许昌 461000; 2.许昌县疾控中心,河南 许昌 461000)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25例GIST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5例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围术期内未见有死亡或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生(8例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为中度风险或高度风险的患者术后常规给予伊马替尼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有4例患者病情复发,继续口服伊马替尼控制病情,其中1例行再次手术;除2例患者死亡外(1例因营养不良导致病情恶化,1例因肿瘤发生腹腔广泛转移,无法手术),其余生存情况良好,均无瘤生存至今。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手段,复发者给予伊马替尼可改善疗效。

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c-Kit基因出现突变所致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其肿瘤细胞由间质干细胞变性而形成,在整个胃肠道均可产生[1]。临床上,GIST无明显特征,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一旦发现,多已发展至疾病晚期,彻底根治难度较大。目前,临床主要采取外科切除术或药物对GIST患者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以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为范围,对我院收治的GIST患者的外科手术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进一步探讨了GIST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5例GIST患者,术后均经病理及辅助检查确诊,并排除合并其他相关系统慢性疾病、体力状态ECOG评分<2分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4.8±6.2)岁;瘤体部位胃19例,小肠5例,升结肠1例。瘤体直径3~12 cm,平均直径(6.2±0.8)cm;单发病灶21例,多发病灶4例。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或贫血19例,腹痛或不适12例,肠梗阻2例,腹部肿块5例。

1.2病理及恶性程度风险分级 病理检查证实,4例为上皮样细胞,占16.0%,细胞体肥大,胞浆丰富,呈弥散性片状排列,核仁明显,细胞透亮;19例为棱形细胞,占76.0%,细胞多呈棱形,胞浆少,红染、稀薄,细胞核呈杆状或束状;2例为混合型,占8.0%,细胞中有上皮形细胞和棱形细胞共同存在。按Fletcher分级标准[2]对GIST的恶性程度风险进行分级,具体划分标准:肿瘤直径<2 cm,核分裂象<5/50 HPF,为极低度风险;肿瘤直径 2~5 cm,核分裂象<5/50HPF,为低度风险;肿瘤直径5~10 cm,核分裂象<5/50 HPF,为中度风险;肿瘤直径≥10 cm,或核分裂象≥10/50 HPF,为高度风险。本组极低度风险2例,占8.0%;低度风险15例,占60.0%;中度风险5例,占20.0%;高度风险3例,占12.0%。

1.3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8例中、高度风险分级患者行胃全切术,12例患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患者行取胃棱形切除术;1例患者行十二指肠第3、4段位置及靠近十二指肠部分空肠切除术;1例患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选择伊马替尼进行药物辅助治疗。

2 结 果

本组25例GIST患者的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围术期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患者预后良好。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时间14个月。有4例患者术后复发,继续口服伊马替尼控制病情,其中1例行再次手术。死亡2例,1例患者因术后营养不良致使病情恶化而死亡,1例因肿瘤发生腹腔广泛转移,无法手术而死亡。其余患者生存情况良好,均无瘤生存至今。

3 讨 论

GIST是消化道肌肉层内部神经节细胞病变形成的间质细胞瘤,占消化道肿瘤的2%,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8%[3]。该肿瘤可发生在胃肠道任何部位,其中胃部病变率最高,结肠、大肠、小肠等其他部位的病变率较低。临床上,GIST患者可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肠梗阻等症状,并与肿瘤部位、大小以及生长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按照肿瘤生长方式的不同,可将GIST患者分为腔内外型、壁内型、腔内型和腔外型,腹部包块多见于腔内外型及腔外型;肿瘤在腔内外、腔内生长时,黏膜表面出现糜烂、溃疡或坏死,可引发消化道出血症状。目前,临床诊断GIST的方式有超声内镜、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及消化道造影术检查等。

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手段,也是根治GIST的唯一治疗方式。一般来说,直径>5cm,与周围组织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应采取根治性切除术进行治疗,在术前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也可考虑先行新辅助化疗。术中确保切缘阴性,避免肿瘤破裂、播散;直径≤5cm的肿瘤可行局部切除进行治疗;对于多发病灶还需进行消化道探查,以免遗留病灶。GIST的复发与手术方式无明显关系,原发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是否完全切除是影响GIST预后和复发的主要因素。按照肿瘤的不接触技术实施手术操作,术中避免肿瘤破溃是预防术后病灶转移的重要原则。如果存在肿瘤破溃风险,可以利用乳胶手套作为隔离物,覆盖肿瘤组织表面,或采用生物胶喷洒于肿瘤表面,增强肿瘤包膜的张力。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GIST同样取得显著效果。同时,分子靶向药物也成为临床治疗GIST的重要手段。伊马替尼是是小分子络氨酸激酶抑制剂,使用伊马替尼治疗GIST的效果已被证实,其通过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生长,并具有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作用[5]。口服伊马替尼是治疗GIST术后复发的主要方法,该药物可以明显提高GIST复发患者的存活率。临床研究表明[6],伊马替尼可用于治疗不能切除或发生转移的恶性GIST的成人患者,高度风险及术后复发患者均需服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病情恶化的理想效果。本研究恶性程度风险高的GIST患者行胃全切术,术后应用伊马替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疗效;同时,伊马替尼也为无法切除或不能完全切除肿瘤的GIST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对本药活性物质及任何赋形剂成份过敏者不宜服用伊马替尼。此外,该药物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治疗最佳剂量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GIST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术前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借助仪器进行辅助检查,并结合病理学检查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判断。当前,GIST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患者术后可获取良好的治愈率及生存率,同时运用分子靶向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GIST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罗坤,王康.胃间质瘤手术治疗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11):212-215.

[2] 周海新,张达坤,麦联任,等.老年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4):3517-3519.

[3] 徐皓,马利林,徐为,等.胃肠间质瘤患者服药前后监测伊马替尼血浆浓度意义的中国多中心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11):1271-1276.

[4] 高晓东,薛安慰,方勇,等.靶向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11):1282-1285.

[5] 薛安慰,符永斌,高晓东,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1):1119-1123.

[6] 王亚农,周烨.手术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4):395-399.

张宏凯(1975—),男,河南许昌人,副主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胃肠道外科疾病的治疗。

R735

B

1004-7115(2017)12-1441-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7.12.045

2017-10-16)

猜你喜欢

伊马替尼消化道胃肠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猪的消化道营养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病例1例并文献复习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FDA批准扩大伊马替尼在罕见胃肠癌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