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旗袍对现代服装创意设计的启示

2017-04-05陈昕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派旗袍刺绣

陈昕怡,徐 律,樊 婧,刘 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海派旗袍对现代服装创意设计的启示

陈昕怡,徐 律,樊 婧,刘 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旗袍起源于清代旗装,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受到西方文化的交流撞击,旗袍改变了其传统的设计与制作方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旗袍,对现在服装创意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派旗袍;现代服装;创意设计

1 海派旗袍的人文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旗袍也由此卸去了传统而沉重的负担。

1929年民国政府废除了清朝的冠服制度,颁布了《服制条理》,并规定女服之一为“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至肘与手脉中点,色蓝,钮扣六”,由此确定了典型的旗袍样式,为海派旗袍的出现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旗袍也因此被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由于上海的风气之先,上海文化在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吐故纳新,广采博纳,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独特的“海派文化”的精髓。受到欧美服饰文化的影响,改制旗袍的尝试便在上海悄然兴起。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加之,上海电影业的繁荣发展,更是为服装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上海滩的青楼娼门在服饰的发展中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她们的穿着行为打破旧规老制,“西洋服饰之改良、西饰之异化,以至于标新立异视为时尚”。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独特的发展轨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海派文化中西多元、标新立异、注重体现自我的文化,促使服装不断快速更新来满足人们日益求变的心理。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海派旗袍成了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主流,时装界和文化界的联袂合作,为海派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海派旗袍也达到了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基本形制已臻于成熟,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饰。[1]

2 海派旗袍的发展历程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统治,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面料为棉菱一类厚重的面料,图案刺绣纹样。此时的旗袍马甲风格平直宽大,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世纪初期民国早期旗袍图案的实现手法与清代服饰图案的实现手法大抵相似,通常以提花织造和手工刺绣为主,旗袍装饰图案以自然图案和动物图案为主,常见的有龙凤、梅兰竹菊百花、蝶鹤百鸟等纹样,通过相互穿插叠放或重复循环的方法组合为不同的单一或复杂图案。[2]

二十世纪10年代,留洋女学生的“文明新装”成为城市女性的时髦装束;1926年,长马甲与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式旗袍的最新款式。

二十世纪20年代,清朝旗装过分注重装饰细节,衣身色彩面积大且较为艳丽,对比度和视觉冲击感较强,图案繁杂。袖襟饰边纹样样式变化大,与衣身的整体图案较为融合。在清朝旗装的装饰图案中,又以团花纹样最为普遍。

二十世纪30年代,团花图案重兴,团花之间常常用藤蔓、枝叶等纹样来联系填充,讲究与主体图案在色彩与形态上的映衬。团花图案常给人的感觉是丰富绚丽,寓意大富大贵,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

民国中后期,由于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审美价值的涌入,国内服装业逐渐兴起,引进了大量西洋先进纺织印染设备。由于机械的进步与引入,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传统手工织造的布匹、手工刺绣的绣品逐渐减少,市面上开始流行由机械生产的机织面料,而传统的刺绣图案纹样也被发展迅速、成型快、成本低的印染图案所替换。另一方面,旗袍的装饰图案也由传统的自然图案转化为简洁的花朵、线条及其他的几何图形。结合中西方的审美要求,旗袍色彩的选择应用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由于从图案上到面料的过程不再像以前那样繁琐耗费时间,所以人们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图案的复杂和细致,单元图案之间的结合连接方式也变得各式各样,使得视觉冲击感的提升不再只依赖色彩。印花图案的省时省力为装饰图案的发展提供了推力,一些更为复杂的图案也逐渐出现在面料上,根据图案的面积大小、排列方式及形态变化进行布局,使得旗袍的穿着风格和适用场合也变得丰富起来。由于旗袍的普遍盛行,所以人们把身份与价值的区分方式放在了旗袍图案上。一般来说,简单排列的小碎花或是有规律排列的几何图案,都可以使旗袍整体呈现活泼灵动的感觉,这种风格适合于年轻女性日常穿着;而颜色较重,图案不均匀分布,并且图案十分精细的旗袍则更适用于重要场合。

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此时的旗袍不断吸收西式的裁剪方法,更加趋同于欧美流行女装的廓形。这个时期旗袍的基本造型为“紧身收腰,下摆两侧开衩,中式立领大襟”。并且随着各个年代的不同,旗袍在造型上做了丰富的变化,如:下摆的高低、门襟的装饰、袖子的长短肥瘦和领子的高低等,各自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样式。受西方短裙的影响,旗袍变短,下摆缩短至膝盖处,此时上海摩登女性便在旗袍四周加以细致镶滚,手工精制,但摒弃了十八镶滚的繁琐。当时流行的西式外套与中式的旗袍混搭的方法体现了旗袍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浓郁气息。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抗日战争硝烟燃起,虽仍有醉生梦死者,但大多数国民皆无心于服饰的奢侈。40年代的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50年代的旗袍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摒弃一切繁复琐碎的装饰,“实用、经济、美观”是对包括服装、染织在内的工艺美术界提出的普遍要求。旗袍款式简洁大方,腰身较40年代宽松,很少使用刺绣、镶滚等装饰,色调也力求素雅和谐。

从1966年一直延续到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文革”成为旗袍在大陆彻底销声匿迹的直接原因。这一时期中国人穿着被称为“蓝蚂蚁”、“灰蚂蚁”的世界。昔日旗袍的窈窕动人身影如同过眼云烟,已杳无踪迹。十年浩劫后,中国的时装界迎来了春天。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80年代至今,旗袍的地位确实有所回升,但再也没有出现像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样的黄金时期。

3 海派旗袍元素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3.1 盘口与刺绣工艺

镶(镶边)、嵌(嵌条)、滚(滚边)、荡(荡条)、盘(盘扣)、绣(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技巧仍然沿用于海派旗袍的制作上[3],其中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是盘扣与刺绣。盘扣点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表达着不同的服饰语言:立领配盘扣,反照出含蓄雅致;低领配盘扣,凸显怀旧情怀;紧密点缀一排平行盘扣,看似粗中有细;似花非花的缠丝盘扣,平添一丝妖娆。可见盘扣的形状设计与应用部位并不局限于传统所见,此外,盘扣不仅具备功能性,而且还具有装饰性,可以通过盘扣来调节开衩位置高低与身体裸露部分大小。

刺绣的作用主要是装饰,是利用各种材质的彩线在面料上绣出各种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精美的手工刺绣应用于高级定制服中更显珍贵,传统的古典刺绣应用于流行服饰上强调复古。绣稿也不应当局限于传统花鸟工笔画,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图案纹样也能绣出别样效果。

3.2 领元素

海派旗袍的领大致可分为高领、低领和无领,按角度分为倾斜式和圆筒式,按领形分为元宝领、凤仙领、圆领、水滴领等。将不同类别的旗袍领在细节上略微改动,应用到时装设计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是将旗袍领应用到不同种类的服装中去,如T恤、运动装或是连衣裙等等。旗袍领作为整体造型中的点睛之笔,使“中国风”立刻彰显出来,同时利用特殊面料将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只要一个衣领的变化,服装造型就会变得丰富多样。

3.3 开衩元素

海派旗袍开衩的初衷是便于行走,而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开衩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开衩的位移:开衩的位置、高低、疏密可以不受传统的限制,配合整体服装风格进行改变。高开衩的长礼服裙,移步露出高贵的衬里和修长的美腿,惊艳而性感;低开衩的铅笔裙,含蓄而内敛。二是形状的改变:旗袍开衩的形状可以由2条传统平直的线组成,可以由2条波浪线组成,可以由任意几何形状构成,也可以由若干细密的褶裥组成。此外,开衩也可结合下摆的装饰与造型进行设计。

任何一种式样要成为时尚,必须为大众的美学理念所认可、消费相对便利并包容于一定的社会氛围[4]。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旗袍元素必需要迎合这样一种氛围。与传统的中国民间服饰一样,旗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本色,为了迎合现代审美,一般在服装上投射出旗袍的影子,只是点到即止,并非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一件完整的旗袍轮廓。时代在变化,大众的审美理念亦随之而变化,传统元素的时尚化才是关键。

在运用时,宜以现代时尚元素对传统旗袍元素进行替换,再辅以新的穿着搭配方式,从而赋予旗袍新生。在以旗袍为原型的设计中,适当将旗袍元素替换掉一部分,如将旗袍领替换为一字领,将襟以拉链开合,或者将盘扣替换为钮扣以及将旗袍与西装搭配等方式,从而淡化了中式风格。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由来已久,将旗袍式连衣裙与西装搭配时,西装的无领设计使旗袍领部的美一览无遗,露出的裙摆长度恰到好处。因此在替换的过程中注意把握一定的尺度:突出旗袍精神的服装以其他风格为辅,视觉上强调东方美;细节上体现旗袍精神的服装以其他风格为主,视觉上强调均衡美。或把事物的状态和特性放大或缩小,在趋向极端位置的过程中截取其利用的可能性的设计方法[4]。通过立体剪裁等工艺技巧,或利用特殊面料的不同质感,以旗袍的造型为基础,对领、襟、开衩以及搭配方式进行大胆变化;或者以肩部、胸围、腰围或者臀围作为切入点,配合整体造型风格,对其进行放大或缩小,塑造出雕塑一般立体的视觉效果。夸张是为了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将旗袍精神放大到极限,于是就赋予了其未来主义风格。此外亦可将设计中的旗袍元素进行增加或者删减,再将做过增减的部分重新整合,使其复杂化或单纯化[4]。可以通过拼接、刺绣等工艺技法作加法,而减法可以利用立体裁剪塑型取代装饰的繁琐,简约而不简单。比如,可以去除旗袍的襟和省道,仅保留旗袍领与开衩,腰部束以腰带显得放松而随意;也可以在整体造型上同时作加减法,上身繁复而下身简洁,反之亦然。

时尚界“中国风”在世界范围内接连刮起,对于海派旗袍元素的关注与采用,是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舞台上逐渐崛起的表现。作为创造并发展了海派旗袍的中国人,我们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将更多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时尚元素带到世界时装的舞台。但在对传统服饰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要打破中国元素相对稳定的固有组成形式,替换再生、夸张变形、加减结合,用多样的方法将海派旗袍里美的元素融入到现代服装创意中去,有取舍有选择。

[1]包铭新.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旗袍[J].装饰,2000(5):11-12.

[2]张丹栎.民国旗袍的装饰研究及现代设计创新[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3]谈雅丽,江南.旗袍[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4]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256-257.

Inspiration of Shanghai Style Cheongsam for Creative Design of Modern Clothing

The cheongsam originates in Qing Dynasty and is the traditional dress for Chinese women.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impacted by western culture,the traditional design and production mode of chengsam are changed and a unique Chinese chengsam is merged,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lothing creative design.

Shanghai style cheongsam;modern clothing;creative design

陈昕怡(1994-),樊婧(1995-),刘畅(199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

徐 律(198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艺术系教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海派旗袍刺绣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清新唯美的刺绣
我来说说旗袍美
海派剪纸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旗袍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