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沙湾民俗文化”融入品德教学的策略探究
2017-04-05陈秋燕
陈秋燕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沙湾镇是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保留了富有特色的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有着最丰富、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粤语童谣、节日文化、古建筑、民间工艺等“沙湾民俗文化”资源,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品德教学内涵,提高品德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沙湾民俗文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放与利用建议”中也提出要结合本地区的风俗文化,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沙湾镇历史悠久,保留了富有特色的岭南文化,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商业遗址、民居遗址也保存完整,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俗文化长盛不衰,这些都是最丰富、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因此,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沙湾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品德教学中,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品德教学的内涵。下面,笔者将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如何把“沙湾民俗文化”融入小学品德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魅力,激发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
一、歌唱粤语童谣,捕捉人文亮点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的发展。”脍炙人口的粤语童谣就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民俗文化资源之一。而粤语童谣包含着许多民俗元素,无论从措辞还是意境,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每一首童谣都是一份珍贵民间民俗文化的记录,如历史传说、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这些人文资源都是品德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精挑细选、有效收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在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或亲身体验的历程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如在《快乐的节日生活》的教学中,学生谈到沙湾人在端午节看赛龙舟、吃粽子的时候很快乐,教师用广州方言唱起了家喻户晓的童谣《凼凼转》。学生也饶有兴趣地跟唱着,教师适时提问“从这首童谣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在交流中知道,沙湾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河道纵横,是著名的水乡,人们在端午节不但热衷观看赛龙舟,而且家家户户包粽子、做炒米饼和包糯米团,更像是个美食节。这首童谣歌颂的正是水乡沙湾这样一种民风民俗。教师补充《游龙舟》、《龙舟歌》两首童谣。学生兴趣盎然地唱童谣,感受到童谣中所反映的沙湾民风,知道正是朴实的民风孕育了800多年的沙湾乡土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并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了解节日文化,挖掘生活宝藏
小学品德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教材所遵循的逻辑是生活的逻辑。这就决定了民俗文化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丰富的资源。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情趣,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宝藏”。了解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习俗,开展寻根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探究的兴趣,领略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所在,还能丰富教材的内容,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在教学《乡风乡俗》时,学生在“共话乡风乡俗”活动中交流,了解到沙湾人过传统节日有独特的庆贺方式,如除夕夜行花街、拜北帝,端午节观看赛龙舟、洗龙舟水、吃龙船饭,中秋节拜月亮、吃月饼、小孩提鱼灯唱童谣走街巷等等,这些都寄予着勤劳的沙湾人民渴望人泰物丰的美好心愿。当学生谈到最喜欢的沙湾特色传统节日活动——沙湾飘色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沙湾飘色”的寻根活动。首先,师生共同拟定研究调查内容,建议了解“飘色来历”、“飘色工艺”、“化妆艺术”、“飘色创作”等。然后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最后,师生在课堂上交流,教师把学生看飘色、扮飘色的生活经验和故事引进课堂,整合飘色的图片视频、采访飘色制作老艺人的视频等资源。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大胆地优化了教材,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在情境中,学生不仅逐步体验到飘色的精、巧、美,更感受到沙湾人通过飘色风俗弘扬和善的乡风以及通过飘色凝聚浓浓的乡情。
三、走近古代建筑,采撷乡土风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沙湾古镇始建于宋代,留耕堂、玉虚宫、仁让公局、三稔厅、清水井、文峰塔等古建筑都是沙湾的文化瑰宝。引导学生采撷这些乡土风光,并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感受品德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执教《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时,教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相关古建筑,并引导学生调查了解这些古建筑的内涵。回归课堂,学生在“家乡瑰宝我推介”活动中做小导游介绍沙湾的建筑瑰宝:有的介绍有“岭南综合艺术之宫”美誉的留耕堂,了解其石柱、木柱多,石雕、木雕、砖雕、灰雕精的建筑特色,领略岭南庭园精巧的建筑艺术;有的介绍万年不化、冬暖夏凉的蚝壳屋,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体会沙湾人民的智慧;有的介绍极具岭南特色的三稔厅,展示着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青砖、石脚、大镬耳,挖掘广东“何氏三杰”在这座古老房子里的创作故事,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学生作为东道主的骄傲和自豪感被点燃了,他们纷纷畅谈感受,赞叹起沙湾人的智慧。在活动中,学生欣赏了家乡的建筑瑰宝,了解到沙湾的文化特色,增进了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四、参与实践活动,传承特色文化
皮亚杰指出“知识来源于动作”,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这些都证明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取知识。鱼灯、剪纸、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是沙湾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做工精巧、独特。组织学生学习民间文化工艺制作,通过亲身体验,学生真正体会到沙湾民俗的特色,感受祖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
在教学《乡音乡情》时,教师立足家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地方资源,通过“探究沙湾民间工艺”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品味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中的思想、情感。在交流中,学生初步了解鱼灯、剪纸、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都是沙湾传统的民族工艺特色。为了丰富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最具特色而且最受儿童欢迎的鱼灯。结合美术课,与美术老师一起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鱼灯。扎框架、贴宣纸、上颜色,每个环节都由學生亲身实践,学生一起做、一起玩、一起感受。每一盏鱼灯,承载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纯真的心愿,更承载了一颗颗传承、创新的心。在中秋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鱼灯巡游活动,手提鱼灯在古街巷中巡游,一起祈求五谷丰登,学生更深刻感受鱼灯巡游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总之,把沙湾民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课堂充满民族文化的魅力,这既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民俗文化资源,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就能把品德课堂演绎得更灵动、更精彩,从而丰富德育教学内涵。
参考文献
[1]龙梦晴.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6).
[2]王建朗.中国民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郭谦,颜政纲.番禺沙湾古镇保护与更新的实践与思考[J].南方建筑,2014(02).
[4]黄小平.沙湾民俗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