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观察

2017-04-05姚江伟刘振威寇书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姚江伟 李 芸 刘振威 姬 翔 赵 博 寇书杰

河南能化集团鹤煤总医院神经外科 鹤壁 458000

·诊治研究·

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观察

姚江伟 李 芸 刘振威 姬 翔 赵 博 寇书杰

河南能化集团鹤煤总医院神经外科 鹤壁 458000

目的 探讨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TN)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5-2015-04入院行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2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研究组,n=22)和同期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30例患者(对照组,n=30)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短期疗效,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分析治疗前后睡眠质量与疼痛评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QI评分及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具有短期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可在促进TN患者病情转归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短期疗效;并发症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患者多存在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阵发性剧烈痛症状,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极大。外科手术作为当前临床治疗TN的常见方案,以药物治疗失败患者为主要受试群体,能通过分离解剖的方式快速改善动脉压迫情况达到治疗目的[1]。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指出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相较于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风险小的优势[2],于患者预后恢复有利。本研究以此为方向,回顾性分析52例确诊TN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比较2组短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睡眠治疗评分,了解两种术式在TN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寻求更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神经病理性疼痛学》[3]中TN相关诊断标准者;(2)三叉神经为血管压迫者;(3)符合《神经外科学(第3版)》[4]中相关手术治疗适应证者;(4)经医院伦理协会通过,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慢性疼痛疾病、严重器质性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或恶性肿瘤等;(2)相关手术治疗禁忌证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年龄<40岁或>75岁者;(5)中途更改术式、转院、死亡或随访期失联的患者。

1.2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05-2015-04入院行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2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研究组)和同期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3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研究组男10例,女12例,年龄41~71(55.8±8.1)岁;病程3~15(8.6±3.6)a;左侧疼痛10例,右侧12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0~70(55.5±8.0)岁;病程3~15(8.4±3.8)a;左侧疼痛14例,右侧16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考《神经外科学(第3版)》[4]中相关要求及手术操作规范完成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治疗。研究组则予以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1)术前30 min肌内注射100 mg苯巴比妥钠注射液(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5 m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江苏涟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取健侧卧位;(3)枕下开颅,乳突后发际内行6 cm直切口,乙状窦于横窦交汇处开直径2 cm左右椭圆形骨窗;(4)磨除骨窗外缘内板,“⊥”型切开硬脑膜,显微镜下牵开小脑,吸除脑脊液;(5)显微镜下剪开三叉神经周围蛛网膜,显露延髓脑桥沟以上脑桥和小脑中脚交界处;(6)显露三叉神经,分离REZ处,剪开蛛网膜,游离并将责任血管推离压迫点;(7)特氟龙(Teflon)垫片包绕全段三叉神经一周,对合垫片两端并使用钛夹固定;(8)再次检查三叉神经REZ,调整Teflon垫片使其包裹三叉神经REZ;(9)撤除脑压板,生理盐水冲洗并观察有无出血点;(10)修补并胶封硬脑膜,逐层闭合切口。2组术后均予以体征监测、止血、抗感染、镇静、止痛等常规干预措施。

1.4 指标评估方法

1.4.1 疗效评估标准[3]:治愈:术后1周内疼痛完全消失,无需接受其他治疗措施;好转:术后1周内疼痛减轻,无需服用药物或用药量减少,或多支疼痛者术后仅单支疼痛;无效:术后疼痛无缓解。总有效=治愈+好转。

1.4.2 睡眠质量评估标准: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5]为评估依据,总分0~21分,得分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

1.4.3 疼痛评分标准:以数字疼痛分级法(NRS)[6]为评估依据,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越高则疼痛越剧烈。

1.5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2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对比其短期疗效,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分析其治疗前后睡眠质量与疼痛评分。

2 结果

2.1 2组短期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同对照组的9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及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PSQI评分及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2组短期疗效比较 (n)

表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n(%)]

表3 2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及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TN作为一种临床较为常见脑神经疾病,以中老年女性为高发群体,患者多存在反复发作性剧烈疼痛症状,于其生活质量及健康安全影响较大。当前临床就该病的发病机制尚处于探究阶段,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生同邻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相关[7]。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身体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血管壁的弹性程度降低、血液高凝状态诱发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生成等均可能加快三叉神经周围血管同蛛网膜粘连速度,引起血管对神经根的持续性、机械性压迫,诱发TN。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临床治疗TN的常见术式,可通过开颅直接消除血管对三叉神经的机械压迫达到治疗目的。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其改良术式——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逐渐受到关注。部分学者认为对TN患者予以该术式后,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均得到显著降低,猜测同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采用椭圆形微骨孔骨窗,对机体创伤及硬膜破坏面积较小,可凭借足量的骨蜡降低术后脑脊液耳漏风险相关[8]。本研究也证实,使用该术式后,22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症状,安全性较高;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则达到10%,明显高于研究组,但受样本量限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扩大样本量后予以再次验证。此外,程钢戈等[9]认为,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低的原因还可能同该术式未留置引流管且严密缝合每层肌肉组织,或术末使用人工硬脑膜修复及胶封硬脑膜,避免留置缝隙使脑脊液漏出相关,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本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受样本量及随访时间等因素限制,仍有部分结论同其他报道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可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并最大限度地排除相关干扰因素后将其作为后续研究课题予以深入分析,以获得更全面、严谨的报道结果。

综上所述,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在改善TN患者短期疗效、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风险等方面有利,对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缓解其疼痛症状、促进其预后恢复等具有积极影响。

[1] 王宇飞,杨云华,李栋平,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11-13.

[2] 宗强,王立江,韩光良,等.微骨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常见脑神经疾病的临床研究(附211例报道)[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9):923-927.

[3] 高崇荣.神经病理性疼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33-535.

[4] 赵继宗,周定标.神经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44-246.

[5] 潘丽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7):3 356-3 358.

[6] 张良文,王萍,杨扬,等.微血管减压或并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 27(6):610-612.

[7] 吴饶平,熊伟,高云,等.三叉神经痛的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11):1 487-1 490.

[8] 马玉召,王延伟,张青,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80-81.

[9] 程钢戈,马宏伟,董连强,等.锁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附23例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3):277-278.

(收稿2016-08-28)

R745.1+1

B

1673-5110(2017)06-0051-03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MRI融合技术提高三叉神经痛伽马刀治疗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探讨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三叉神经痛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疼
带你了解“天下第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