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唐代宝相花纹样的文化意蕴

2017-04-05杜湖湘刘颖鑫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唐代

杜湖湘+刘颖鑫

【摘 要】宝相花纹样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寄寓吉祥如意的植物纹样,是在莲荷、牡丹的图案造型基础上,以石榴、忍冬等花卉装饰而形成的一种图案化的抽象纹样。唐代的宝相花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其丰满圆润的造型体现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唐风气,其文化意蕴由高贵圣洁的宗教象征转向吉祥如意的世俗寓意,满足了人们世俗生活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唐代;宝相花纹样;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93-02

宝相花纹样是唐代最为流行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寓意吉祥如意的植物纹样。事实上,唐代并不存在所谓的宝相花这一物种,宝相花纹样是在莲荷、牡丹的图案造型基础上,饰之以石榴、忍冬等花卉纹样,最终形成的一种图案化的抽象纹样。宝相花纹样在造型上具有繁复圆满的特点,既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也体现出唐人追求富贵华丽的审美风尚,其常用的“十”字、“米”字及圆形构图,呈现出一种对称均衡之美。宝相花纹样是唐代使用最广的一种装饰纹样,广泛应在建筑石刻、织锦服饰、金银器皿、陶瓷等装饰工艺中,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唐代宝相花纹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宝相花纹样之所以在唐代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满足了唐人对异域风情兼收并蓄的文化心态。

(一)宝相花的花心造型。现存唐代宝相花纹的花心造型主要以莲花、石榴和牡丹图样为主,牡丹纹是纯粹的本土纹样,莲花纹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较大,石榴纹则源自于中西亚伊斯兰文化。

1.牡丹纹。牡丹纹的主体图案是牡丹花。唐人喜爱牡丹,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白居易在《买花》诗中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因而牡丹纹也成为了唐代一种流行的饰纹样,广泛应用到织锦、铜镜、金银器和石刻中,具有强烈的本土色彩。

2.莲纹。1923年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壶盖被铸造成莲瓣的形状,说明莲纹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孕育形成。汉代的瓦当、石刻及藻井上多用莲纹装饰,取其“莲生于水,水能灭火”之意。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征服中国,莲花作为佛教的圣花开始受到广泛的推崇,莲纹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宗教气息。受到印度莲纹影响,此时的莲纹在造型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莲瓣呈对分式构图,由有叶筋向无叶筋转变,莲纹瓣尖由尖锐到圆滑,莲瓣增多。唐代的莲纹则与石榴、牡丹、葡萄、忍冬等其他植物纹样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繁复圆满的装饰图案。既具有圆满如意的宗教意蕴,又体现出了人们崇尚富贵华丽的世俗心理。

3.石榴纹。石榴纹实际上是一种源于异域的外来纹样。石榴树的原产地在今天的伊朗、阿富汗等中西亚地区,后经丝绸之路辗转传入西域。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有“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的记载。“涂林”即梵语“石榴”的音译,安石国即今天的伊朗。那时的人们就因为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特征而赋予它多子多福的寓意,并逐渐成为一种受人喜爱的吉祥纹样。到了唐代的贞观年间,石榴纹开始流行起来,并成为宝相花图案构成的一种重要元素。

(二)寶相花花瓣的基本造型。田自秉等著的《中国纹样史》认为,宝相花纹“花瓣千篇一律”,具有程式化的特点。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也指出:宝相花纹“是一种多层次、表现花朵整体平面的纹样,外层多由对卷的忍冬叶或勾卷组成花瓣。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云朵、勾卷纹样,又融汇了西方传入的忍冬叶、莲花的部分造型。”[2](p139)可知宝相花瓣的造型也是中西合璧的。目前学界大都认为构成唐代宝相花花瓣的基本造型有三种,分别是对勾瓣、侧卷瓣和云曲瓣。以下试作具体分析。

1.对勾瓣。据目前学界研究成果,对勾瓣主要受中国传统勾卷云纹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印度佛教的一些因素,所以又称“如意对勾瓣”(见下图)。“如意”一词源于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因佛教信徒在讲经时,经常用手秉持一只“如意”,“如意”上标有经文,用来防止一时遗忘。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土的流行,“如意”也随之广泛流行。唐代的“如意”开始具有“回头即如意”的寓意。在法门寺地宫中就曾出土过一只佛僧的如意,整体银质鎏金,其首为云头,身为直柄,而唐代宝相花纹样中的对勾瓣就是把抽象的如意纹和传统的勾卷云纹结合在一起,“外形椭圆,两端回卷如花蒂形,托以侧卷花瓣,是唐前期图案中构成宝相花纹的最基本纹样之一种。”[3]p49

2.侧卷瓣。侧卷瓣是由两个忍冬叶片相对组成花卉纹样,状如桃形,又称桃形瓣。忍冬纹源自于希腊,由于它越冬而不死,所以后来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南北朝时忍冬纹常与莲纹结合在一起,构成缠枝莲花纹,唐前期的宝相花纹侧卷瓣大都以莲纹造型为主体,饰以忍冬叶纹。在宝相花的形成初期,在莲纹与忍冬纹结合的基础上,还融进了绽放的石榴纹,莲花象征圣洁净土,忍冬寓意灵魂永生,石榴象征子孙繁衍。由此可见,隋唐宝相花的侧卷瓣造型是用流行的胡饰来表达本土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云曲瓣。云曲瓣受牡丹纹的影响较大据史书记载,唐朝开元年间,由于社会稳定,天下太平,赏牡丹花成为都城长安一大盛事,经济繁荣带动赏花的社会风气,赏花中人们尤其偏爱牡丹,所以牡丹纹也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装饰纹样,宝相花纹亦受到很大影响。宝相花的花心在造型上以莲花、石榴和牡丹为主,而花瓣则受到了牡丹纹的影响。牡丹纹的主要特点是花瓣层叠,花头肥短,边缘呈弧曲形云状,开元以后的宝相花纹样外层大瓣多以云曲瓣为主,俯视如同一朵花瓣层叠的大牡丹花,这种瓣形到晚唐才逐渐消失。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唐代的宝相花纹样在花心和花瓣的造型中都借鉴、融入了异域文化元素,把几种不同的花卉元素通过想象进行综合,创造出亦叶亦花、亦真亦假、亦虚亦实、充满想象和审美趣味的图案纹样,宝相花纹样的造型中,不仅吸收了源自地中海的忍冬和卷草元素,还融入了源于中亚的葡萄和石榴元素,这些具有异域风情的审美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本土花卉纹样的创作,是兼容并蓄结出的艺术之花。

二、宝相花纹繁复圆满的造型是大唐气韵的体现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风气开放,唐人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审美观念上,崇尚健康、丰满、圆浑之美。宝相花纹变化多端、丰满圆润的造型特征体现出了大气磅礴、朝气蓬勃的大唐气韵,迎合了唐人厚重恢弘的审美追求。

(一)构图繁密,大气磅礴。唐代的宝相花纹花心以莲花、石榴、牡丹为主,花瓣则将对勾瓣、侧卷瓣、云曲瓣结合在一起,由内向外形成多层结构,层次丰富,细节细腻。从花心开始,整朵花中大小花瓣都各具形态,轮廓清晰,层层叠叠,前后交错,内紧外松,无一不给人以满密的感受。唐代宝相花纹构图满密繁复,生气蓬勃,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二)造型圆满,富贵华丽。综合目前学界对宝相花的研究成果,宝相花是一种由花心向外呈放射状展开的图案,整体造型有圆形、方形及菱形三种,而以圆形居多。以团花造型为主的宝相花纹在整体呈现“浑圆”状,即便是那些非团花造型的宝相花也因为各种花叶、果实、枝条相互簇拥,构图饱满,给人以圆满之感。特别是自唐开元之后,随着牡丹纹的融入,肥圆的瓣体增多,牡丹本是富贵之花,这使得宝相花纹更加呈现出富贵华丽的视觉感受。

三、从宗教化到世俗化

宝相花纹样在形成之初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宝相”一词最早见于《头陀寺碑文》中的“金资宝相,永藉闲安”,用来形容佛祖如来神像的尊贵庄严。宝相花纹起初是以莲花造型为主体,饰之以忍冬,莲花在佛教中是神圣之花,象征净土,而忍冬因为越冬不死,被佛徒用来象征人的灵魂可以不熄不灭,轮回永生。如意对勾瓣中的“如意”源于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回头即如意”的寓意也明显源于佛教“苦海无涯,回头是岸”的观念。因此,宝相花纹在形成后多用在佛教建筑、石刻以及壁画中。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断与本土文化碰撞,逐渐地进入世俗生活,唐代佛教的代表是禅宗,六祖慧能提倡“在世间而出世间”,中唐禅师提出“平常心是道”,都可以看出佛教的这一变化。在唐代,从前人们顶礼膜拜的菩萨与宝相莲花已开始进入到世俗生活中,成为首饰、服饰等的装饰,另一方面,世俗生活的场景也进入了佛教的疆域中,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5]p122就宝相花纹而言,虽然在形成之初具有浓厚的佛教气息,但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宝相花纹样也从圣神佛教的庙宇中走出来,融进了世俗生活的愿景中,成为了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宝相花纹中大量运用的石榴纹其实与佛教关系不大,它更多象征的是多子多福,而莲纹也淡化了宗教寓意,更多的与石榴纹结合在一起,莲谐音“连”,即连续之意,石榴多子,莲纹与石榴纹的结合象征子孙繁衍。“如意”也由“回头即如意”的佛教观念转变为称心、如意的世俗心愿。唐开元后牡丹开始流行,牡丹纹随之成了构成宝相花纹的重要图案。牡丹是富贵之花,因而以牡丹纹为主体的宝相花纹寓意富贵繁华,并在服饰、织锦、金银器首饰中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的宝相花纹由开始高贵圣洁的宗教之花转为吉祥如意、富贵繁华的世俗寓意,满足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代的宝相花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是中外文化交汇结出的硕果,满足了唐人对异域文化兼收并蓄的审美需求,宝相花纹丰满圆润的造型特征体现出了大气磅礴、朝气蓬勃的大唐气韵,其文化意蕴由高贵圣洁的宗教象征转向吉祥如意的世俗寓意,也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要。

参考文献:

[1]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徐萃.唐代宝相花紋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9.

[4]赵丰.中国丝绸通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5]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杜湖湘(1963-),男,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刘颖鑫(1983-),女,讲师,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唐代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