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说西府曲子的独特魅力

2017-04-05卢文娟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摘 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征成为宝鸡民间音乐种类之一的西府曲子广泛流传于宝鸡地区。西府曲子不仅反映了西府地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历史变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有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经过细细探究,西府曲子的内容、形式和情感分别从不同程度彰显了它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西府曲子;曲牌题材;社会功用价值;文化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16-01

西府曲子是一种以曲牌体为主体的坐唱艺术。其曲牌结构主要包括平弦曲子、月弦曲子和曲牌三个部分。平弦曲子,即“高调”,又称“小宫调”,是由民间流传的民歌小调组成,有40多个曲调100多个曲目。其曲调柔和细腻、清雅温柔,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委婉动听,常常由一个到三个曲牌连缀而成,善于表现生活及爱情故事。月弦曲子,即“正宫调”,又称“大宫调”,是由七八个或十几个曲牌连缀而成,约有70多个曲调400多首曲目。内容大都以神话传奇或歌颂英烈为主,其唱腔曲调音域宽广,叙事性较强,具有西北和江南风格相互交融共存的风格。曲牌,主要来源于当地民间流传下来的民歌小调小曲,或是当地民间流传下来的器乐曲、或是当地戏曲演唱中常用的曲牌、或是唱腔曲牌的演变形式的过门形式,多达几十首曲目。演奏方式以独奏或合奏为主。

西府曲子的传统曲牌,目前约有一百余篇。这些曲牌的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间社会生活题材,反映民间各阶层普通人民的风俗之情,具有浓厚的世俗化气息。另一类以讲述古代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故事或表现帝王将相建功立业、征战杀伐故事为主。西府曲子的传统曲牌在当地民间具有“不卑不亢、刚柔合宜、不野不文、雅俗共赏”的赞语之称。当然西府曲子更是人们在农闲时自娱自乐的最好方法。基于这些特点,西府曲子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魅力。

从内容上来说,西府曲子是鲜活灵动的美。它除了某一首(或某一类)歌所表现的具体思想感情、题材内容外,还包含一定范围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自然条件、物质条件、性格气质、美学爱好等)。音乐是“表现艺术”而非“游戏性”的艺术,所表达内容不仅是唱词的意义表达,还包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力量、最初灵感的新鲜性、声部进行的和谐”。如西府曲子的《盼郎》《绣荷包》《姐儿思情》等表现的儿女之情;能增长知识的《十对花》《五猜谜》等;表现人民生活乐趣的《放风筝》等。

从西府曲子的形式来看,它特有的音乐形式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西府曲子虽然没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只有简单的旋律线条和大量的曲牌,但表现却非常单纯质朴。西府曲子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形态万千,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它们是如此新颖而带有独创性。西府曲子的形式美,通过各种音乐表现手法来实现,如节奏、音高、音区、旋法、音调、调性结构、曲式结构等,每一种结构因素在表现内容上,展示了不同的功能和特性,构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在民歌的审美特色中,形式结构总是寓深刻于简单,以小见大,并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的风格特征。总之,西府曲子曲调比较欢快跳跃、热烈轩昂、优美动听,歌词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除了内容和形式上独有的魅力,西府曲子的音乐情感美是民间文人学士寄托于音乐中的各种情思,它能够真实地反映民间文人学士的丰富感情世界、细腻而又微妙的感情变化、美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情调。音乐情感的审美功能在于它能够满足人们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使人们在音乐情感中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连接点,并在移情、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使之更纯净、更高尚。因此,西府地区的西府曲子大多是质朴情感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率真,不经雕刻、自由的情感交流,从生命的开始就保持着天然的痕迹。

西府曲子是一种未完全脱离物质生产活动的精神产品,是“活动在人类下意识的自然力量所转化的结果”。(巴托克语)它的简单化体现了一种单纯和质朴,成为运用简洁的形式和手段表达丰富的乐思,给人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总之,西府曲子从远古时代的《诗经》发展到坐唱表演形式,以及从内容到形式都面目一新的曲艺音乐形式,是西府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真实写照,是西府地區社会发展的生动反映。

综上所述,西府曲子,又称“西府秦曲”、“西府清曲”,民间俗称“小曲调”,作为关中民间的一种俗曲,产生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唐时期,盛行于元明时期,发展于明清时期,最早是由单一的民歌小调形式,在形成与发展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和综合其它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最终形成一种坐唱曲艺形式,民间称之为“曲子戏”。

西府曲子是关中西部民间音乐的缩影,是一部完整的民间音乐史稿。它的曲目曲词,是一座丰富珍贵的民间文学、民间诗词的巨大宝库。它以独特的魅力在戏剧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并成为古老艺术园林中永不凋谢的奇葩。

作者简介:

卢文娟(1984-),女,汉族,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人,初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