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笔春秋:坚守文学一方净土

2017-04-05尹若康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创作历史

尹若康

2017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查确定:安徽作家邵体平创作的40集电视连续剧《国魂不死》为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立项,将由北京唯美新画面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投入拍摄。该剧以民国上海滩第三大血案为主线,讲述民主革命先驱张汇滔将军追随孙中山推翻清朝政府的史实,展现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人常说:10年磨一戏。然而,邵体平为创作电视连续剧《国魂不死》呕心沥血,却耗时长达22年之久。邵体平,笔名视野,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1953年出生于蚌埠,1982年起发表作品。至今,陸续拍摄、播出和发表的电视剧、广播剧、小说、传记、报告文学、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四百多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祖传秘方》、中短篇小说集《视野无边》、长篇纪实《淮上军》等。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邵体平结识了蚌埠市政协常委张家宁先生,交谈中获知一条重要的创作线索,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助手、安徽寿县籍的淮上军总司令、中华革命党安徽支部长张汇滔将军的传奇故事。回到家中,邵体平查阅核实史料,十分震惊,江淮英雄张汇滔将军一生充满传奇,他献身共和,疾志不移,1920年,38岁的他在上海遇刺壮烈殉国,孙中山挥泪为张汇滔将军所题挽联“国魂不死”,字字千钧。然而,对张汇滔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书刊披露甚少。为此,邵体平彻夜难眠。历史是不应留下空白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邵体平的创作冲动,他想写出百年前的那段被湮没的历史,再现辛亥年间风起云涌的革命狂澜。他坚信,这是一段不应该被忽略和遗忘的历史,完全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一段感人肺腑鲜为人知的故事披露于世,让后人倾听和领略先烈们那铿锵有力壮怀激烈的悲歌。

邵体平发表作品常用笔名“视野”,他只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也正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他“不幸”爱上了文学,甚至罹患一场重病,险些要了他的命。故而,熟悉他的人无不戏谑地称他为“半条命”。平日里,邵体平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对他来说,为获得所需素材,采访身居高位的领导和采访流浪汉并没什么本质区别,无论星级宾馆的席梦思,还是大通铺的木板床,他照样呼噜雷鸣。只要在电脑前坐下,写作之际,文思泉涌,那香烟便一根接一根地燃。两天一瓶酒,一天两包烟,这种生活习惯延续至今,好像酒至半酣,更能激发创作灵感。

历史题材的创作,时间、地点、人物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丰富素材,邵体平历经千辛万苦,展开了更深层次的调查采访。到与事件、人物有关的地方实地考察,查阅大量的民国时期的书刊及珍贵的档案资料。寿县涧沟镇,穷乡僻壤,他住过5元钱一天的集镇招待所,和陪同的乡镇秘书涉泥而奔,骑着自行车前往烈士故乡;安庆南庄岭张汇滔陵墓旧址,他在遍地狼藉的断碑残碣间久久徘徊;安庆档案馆,他花费65元,只复印了几张纸片;为节约时间和费用,顿顿吃方便面,四天“粒米”未沾,直到买过返程票后囊空如洗,回到蚌埠家中捧起饭碗,一阵风卷残云,妻女见状皆诧:怎么像个饿狼?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邵体平每每开馆前便在门前等候调档,埋头于成堆的浩如烟海发黄变脆的中国国民党中央的档案卷宗里苦苦寻觅。在北京、上海、南通、广州、武汉……邵体平沿着先烈的历史足迹追根溯源,探寻踪迹和身影,奔波了大半个中国。

白天上班,晚上爬格。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邵体平就是这样,他认准的事情,那是决不轻易改变的,从1995年起,他默默地拼上了这“半条命”,他耐住寂寞,一如故我,张扬着他那“半条命”支撑的“风帆”,在文学创作的激流中奋搏。他的勤奋,大概就是“舍我其谁”的最好诠释。尽管当时邵体平经济拮据,但为了加快写作速度,他不惜举债万元,购买电脑,完成了60万字的初稿。那份窘迫,那份痴情,那份苦涩,那份无奈,人们只有从《国魂不死》文学剧本的字里行间去品味和领略。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文学创作不可急功近利。《国魂不死》出版后,2005年,邵体平应长春电影制片厂之邀进京签约,商讨电视连续剧《国魂不死》的拍摄事宜,然而因长影厂改制而未果。对此,邵体平泰然处之,他淡泊名利,不急不躁。作为编剧,在向民革中央专题汇报《国魂不死》创作进度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闻知邵体平的创作经历,当面称赞他“创作了一部弘扬民族正气的好作品”,并欣然挥毫,题写“秉笔春秋”条幅相赠。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

秉笔春秋。抚去历史尘埃,再现国魂风采。22年间,邵体平凭借对文学的挚爱和敬畏,以深厚的学养,执着的信念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坚守文学一方净土。他北上南下,钩稽史籍,耙梳历史,不知疲倦地调阅和查找了几千万字的史料档案,才得以河奔海骤,悲歌一曲朝天阕,终于把一个真实的江淮英雄还给了历史,还给了江淮人民。

责任编辑/周武峰

猜你喜欢

创作历史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