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之美,美在山歌
2017-04-05越声
越声
在壮族人民聚居的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富有浓郁乡土生活气息的南路山歌以其多声部、高亢嘹亮、气势磅礴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成为广西歌海中最为独特的民歌艺术之一。
壮族的祖先
相传,壮族的始祖布洛陀出生在田阳县,他是骆越神主的传人,长大后智慧超群、力气过人,成为壮族德高望众的创世始祖。布洛陀与附近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姆六甲结为夫妻,姆六甲后来成为壮族的母娘。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被称为“撞族”,解放后称“僮族”。1965年,周总理提议并经国务院批准改“僮族”为“壮族”,并沿用至今。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田阳右江盆地中间地带的敢壮山海拔三百多米,相对高度近两百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敢壮山虽说不算高,却因为那里的动人传说而闻名于世。
据说明朝时期,江西有一位地理先生名叫郭子儒,一生研究阴阳八卦,爱探风水宝地,在晚年时曾带着几个弟子从江西顺着“龙脉”到云南探风水,后来进入广西境内。当郭子儒和他的弟子登上敢壮山时,经过反复察看,最后认定他们所要找的“龙头”就在敢壮山。郭子儒兴奋不已,他拿出笔墨,在敢壮山的岩壁上书写“春晓岩”三个大字,还题了一副对联:“春日初升风景朗开催燕语,晓风微动露花轻舞伴莺啼。”那天,郭子儒在敢壮山上对弟子们说:“從地理上看,敢壮山为月亮,周围的土坡为星星,形成众星捧月的好风水。自古以来,名山大川都有神仙,敢壮山肯定居住着很不一般的神仙。”郭子儒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敢壮山贵为骆越风水宝地,谁能葬骨于此,其子孙男的能成为帝王将相,女的能婚嫁皇家,贵不可言啊!”郭子儒登上敢壮山不久后就去世了,据说他在临终前对弟子们说:“我这一生终于找到了骆越的‘龙头,死也瞑目了!”郭子儒的断言和当地传说有着惊人的相似。
据当地人说,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一道亮光从敢壮山闪现,一瞬间照亮了天空,照亮了右江盆地,照亮了壮乡,此时一个男婴降生,他就是布洛陀。不少专家和学者认为,布洛陀诞生在新石器时代和人类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的时期,有关他的传说很多都和新石器有关,如布洛陀创造精致的石锄、石犁、石斧、石铲、石刀等。而新石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从穴居转为屋居,从靠打猎、摘野果维持生活向稻作文化发展。在众多传说中,还有布洛陀造屋、造桥、造稻种等故事。另外,布洛陀是男子,他在壮族先民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这足以说明布洛陀所处的时代是父系氏族时代。
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由来已久,它对田阳乃至广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文字记载,早在唐朝时,敢壮山歌圩就已经形成,它的形成与纪念布洛陀的活动密不可分。布洛陀的子孙从各地回到敢壮山祭拜祖先,大家通过唱歌的方式表达对布洛陀和姆六甲的怀念之情,歌圩由此产生。
从1983年至1989年的民间音乐、舞蹈、文学和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在田阳遗存着大量与布洛陀有关的古乐、古舞、民间故事传说、布洛陀山歌、布洛陀田州叙事排歌、布洛陀经诗手抄本等。1986年3月,田阳县第一本《布洛陀经诗》在玉风镇华彰村巴令屯被发现,这是一本收藏了三百多年的古抄本,收藏者为罗占贤老人,后来又相继收集到二十一本,因此这一带被作为一个系统的古迹遗群加以保护,田阳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保壮族歌圩
德保的名称是从“敬德”和“天保”两个词中各取一字合成而来,钟灵毓秀而物宝天华,厚德载物且人杰地灵,这地名实在是耐人寻味,包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意蕴。
土歌赋新韵,天籁邀远客,德保之美,美在山歌。德保山歌素有“天籁之音”的美誉,颇有《诗经》中的溱洧之风。其曲调丰富,旋律优美,音域高亢,有南路歌调、北路歌调等多种调式,一般以合唱为主。合唱时,四至六人为一歌组,分高低音两个声部,选一音色清脆甜润的歌者唱高音,其余皆以低音衬托。所唱山歌大多都是即兴而作,随编随唱,内容十分丰富。人们有感而发,动情而歌,歌声醇厚如美酒,清冽似甘泉,让人如痴如醉。
“只有到了这座山,喝了这方水,见了这边人,听了这山歌,才能真正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人造就了如此豪放、大气、质朴的山歌。”一位外国游客在游记中描述了广西德保山歌的神韵和人们对这片热土的眷恋之情。
德保人爱唱山歌由来已久,清代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在镇安(今德保)任知府时,就写下了当时人们对唱山歌时的盛大场面:“春三二月歌场好,蛮女红妆趁圩嫐。长裙阔袖结束新,不睹弓鞋三寸小。谁家少年来唱歌,不必与侬是中表。但看郎面似桃花,郎唱侬酬歌不了。一声声带柔情流,轻如游丝向空袅……”这足以证明德保山歌文化底蕴的浓厚。
据《德保县志》记载,自古以来,德保境内共有三十多种歌圩。每到歌圩日,人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对歌、唱歌、听歌,摆摊设点做买卖,人们赏美食、看大戏、会友叙旧,人山人海,盛况空前。2012年6月,德保壮族歌圩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壮族本土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
如今,歌圩已成为当地群众交流思想、传播文化、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在德保县城,每逢每个月的三、六、九敢圩日,中午过后就会有很多人自发地到广场上对山歌,一直唱到晚上十二点。在乡下,人们不管是放牛还是砍柴,或者是插秧摘菜,都要哼上几曲。每月以逢九最为热闹,赶圩的人们常常在城东九曲桥边的草坪上唱山歌,成为一道奇特亮丽的风景线。
“幸福山歌唱不完,这场唱罢下场连;首首赞颂好光景,幸福美满长万年。”德保人素有遇事必歌、逢场必唱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德保壮族儿女传承了这种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见面对歌,开口成韵,自由自在地表情达意,使得德保这片古老的热土处处洋溢着动听的歌声,这里无疑成了山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
过去德保壮族人从出生后听三朝歌、满月歌、背带歌,到成年唱岁时农事歌、生产劳动歌、恋情婚仪歌,再到步入老年听祝寿歌,几乎是在歌声中度过一生的。在这里,歌圩成为男女老少都乐于接受和参与的审美活动,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民族审美意识,山歌也深深地扎根于德保壮族人民的生活土壤和心灵中。
德保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壮族风土人情,比如北路民歌中的中秋咒囊孩,“囊”即娘,“孩”即月亮,“咒囊孩”即咒请月宫娘娘下凡。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人们在空地上立起月桂树,树下摆桌,桌上点香火,供奉月饼、茶水等,桌前铺一张席子,席边围着一群妇女,她们唱着咒歌,恭请月宫娘娘下凡。
看红枫摇曳,听山歌飞扬
如果说歌圩日是欣赏德保山歌的最佳时间,那么红枫旅游节山歌大赛则是一场既养耳目又养身心的视听盛宴。来自右江区、田阳、田东、天等、靖西等县区三十多个民间山歌队相继登台亮相,前来听歌的观众达三万人次,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盛况之空前在广西境内绝无仅有。期间,各地的山歌歌王一展歌喉,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用动人的山歌带领人们走进音乐的美妙殿堂,领略诗情和才情的巧妙碰撞,并从歌声中感受新生活、新气象,令人回味无穷,大饱耳福。
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德保境內约有十多万亩枫叶林万山红遍,连绵百里,它们热烈而野性地舒展着,极致地炫耀着它们的灿烂与妩媚,淡淡的品红、浓郁的火红、凝重的紫红,或半树红半树黄,即便独树单枝,也如画卷般铺展在人们的眼前。
冬日枫红醉游人,天籁山歌迎宾客。人们在欣赏德保如诗如画的“枫景”时,聆听着广西各地动听的山歌,享受着视觉美与旋律美的艺术大餐,感受着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以及当地民族文化的美轮美奂与博大精深。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风景如画的鉴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有堪称“亚洲第一洞”的吉星岩国家级景区,有“中国最大的恒温酒窑”老虎洞景区,有被誉为“马中熊猫”名扬天下的德保矮马,有享誉全球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德保苏铁,还有保存完好的那雷壮族传统干栏民居建筑群博物馆,以及代表百粤民族繁衍生息的百粤坡茶马古道遗迹……
小贴士
镇安府城池:宋朝为土官官舍,筑有土城墙,西从今物资局附近沿鉴河北岸筑,至南桥桥头附近,再顺南隆大街往东北转至寅桥(今称“中桥”)西头,又沿北来的小溪西岸直至今饼干厂后的云山山脚。
岑天保墓:位于马隘乡贤恩村贤里屯与个利屯之间的山脚下,离县城十公里。相传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寇乱,5月27日天保率兵征剿,跌山死于此。该山本名“响泉山”,百姓感念天保的恩惠,遂改名为“天保山”,思其德遂于墓所建祠祀,名“岑公祠”,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阁:位于独秀峰慈云洞内,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代和民国年间供奉祭祀观音菩萨,一年四季香烟缭绕,磐声袅袅。观音阁右侧有一天然洞通天赐岩,清代时有一黑猿出没于岩口,邑民奉为神物,洞中天然乳石如狮似龙,形象万千。
吉星岩:清代为郡民供奉文昌、关帝之所,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县城主峰,矗立于县城北面,山体为石灰岩山质,山峰秀拔,肩交独秀峰,肘腋莲城。山上奇石嶙峋,如云髫玉笋,山中古榕盘桓,老柏苍松,彩禽啁啾。山的左面有响泉环抱,右有灵泉紧裹,并有宛若翠屏飘玉带的鉴水潆洄于东南面。
西湖迥澜:俗称“小西湖”,位于德保县城西西山脚下,离县城两公里,鉴水河流经那里,被西山一臂挡住,绕了一个大弯,形成一泓平静的小湖,为国家AAAA级景区。湖西岸是一个一百多户的大沐屯村庄,东面尽是翠绿的良田。
吉星奇洞:吉星奇洞占地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游程四公里,由序洞、龙王宫、九天通道、惊天大宫、摩天洞等组成,还有一公里长的地下河,为国家AAAA级景区。
德保县物产资源丰富,主要的名优土特产有八角、茴油、矮马、田七、五爪蛤蚧、保健酒等。其中,德保蛤蚧酒多次被评为“中国文化名酒”;八角、茴油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享有“没有天保茴油,巴黎香水不香”的美誉;德保矮马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马种,其体型短矮粗壮,结构匀称紧凑,性情温驯,抗病力强,适应性强,具有很高的观赏、游乐、消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