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弥渡听《小河淌水》的传说
2017-04-05越声
越声
记得小时候一次上音乐课,“月亮出来亮汪汪”的优美歌声仿佛不是从老师嘴里唱出来,而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从心灵深处传来,我一下子就被这歌声吸引了。曲终,老师笑着说:“一首好歌不是从嘴里唱出来的,而是从心里唱出来的,是唱给自己听的。只有当你沉醉在自己的歌声里时,才能感染别人。”
多少年来,这首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深情婉转,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梦幻般的美好和甜蜜的遐想,被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民众所喜爱。
探寻《小河淌水》的故乡
《小河淌水》的故乡在大理州祉渡县密弥乡永和村,在县城以南三十多公里处,四周群山环抱,阡陌纵横。我顺流而上,来到了美丽的密祉河源头桂花箐。
桂花箐位于太极顶山麓,太极顶是弥渡的最高山峰,海拔三千多米,常年云雾缭绕,森林、花卉、药材、奇禽构成了“太极四宝”。太极顶十三峰似十三位貌若天仙的姑娘,娉娉袅袅,亭亭玉立。这里孕育了九溪,而我唯独钟情于桂花箐,因为它有“桂里树上铺床睡,花又香来叶又软”的美妙山歌。桂花箐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天然森林,各种树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显露出勃勃生机,奏响生命的绿色之音。
桂花箐的箐底、箐边都是桂花树,有几株被当地人称为“树王”的桂花树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它们拔地而起,顺势而长,不知疲倦地向上攀升,游人仰首,一眼望不到顶端,树枝向四方伸展,像巨伞一般撑出一大片阴凉。这几株桂花树的树干粗大,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少说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到桂花盛开的时节,桂花箐满是盛开的桂花,十几里外就能闻到它们的芳香,前来采花蜜的蜜蜂和蝴蝶络绎不绝,柔和的山风吹过,让桂花的芬芳越飘越远。
桂花树下涓涓流淌着的就是传说中《小河淌水》之源——桂花泉,据说密祉山歌歌后李三姐到过桂花箐,兼纳山水之精华,练就一副金嗓子,唱出了生命的永恒。
如今,密祉乡永和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居住在一条一千多米长的古街——文盛街两旁,房舍鳞次栉比,层层叠叠。沿着由石条铺成的长街走去,脚下当年马帮踏陷的石条历历在目。朋友告诉我:“这一路被马帮踏陷的石条叫‘引马石,你看,这引马石已经凹陷六公分了。”这些铺在路中的石条坚硬无比,这凹陷不知经历了多少马帮、多少年的踩踏才能留下如此深的时代印记。
美丽動人的故事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哥啊!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小河淌水》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年间的茶马古道,据说当时在云南走一次茶马古道来回需要三年的时间。故事从一个叫“车顺号”的大马帮说起,他们途经弥渡修整,马帮每年都会有老人退出,新人加入。
那年,帅气的十七岁彝族小伙阿桑加入了马帮。这天阿桑在小河边玩耍,遇见一个美丽的姑娘在河边洗衣裳,他被姑娘的美貌深深地吸引住了。第二天,阿桑早早地来到小河边,等待着浣衣姑娘。姑娘名叫阿花,她发现这个英俊的小伙子在注视着自己,于是平静的心湖不由得起了涟漪。一走神,手里的衣裳随波漂走,姑娘惊叫一声:“我的衣裳!”阿桑急忙跳入水中,将衣裳捞起递到阿花手里。
之后的几天他们相约来到小河边,互相倾诉对彼此的爱慕之情。马帮出发的前一天,在哗哗流淌着的小河边,阿桑对阿花说:“等我从缅甸回来,就让父母托媒到你家提亲,我还要送给你一只漂亮的翡翠手镯,你一定要等着我!”阿花点点头:“阿桑哥,我等你,一定等你回来!”
马帮渐行渐远,叮叮当当的马铃声由大到小,由清晰到模糊,最终彻底消失在远方。当时一家有女百家求,向出落得如花似玉的阿花求亲的人络绎不绝,但他们都被阿花拒绝了,因为她要等阿桑哥回来。之后,阿花天天盼着阿桑回来,时常一个人在河边发呆,只要一听见马铃声,就会跑到村边的路口翘首以待,看看是不是自己心爱的阿桑哥回来了。
四个月后的一天,阿桑所在的马帮终于回来了,但阿花找前找后也没有看见自己的心上人。阿花急切地问帮头:“大叔,阿桑哥怎么没有回来?”帮头眼窝湿润,为难地说:“阿桑变心了,他不回来了,他在缅甸看上了一位富家小姐。”说着,帮头拿出一个红绸包,打开后是一只发着荧荧绿光的翡翠手镯。帮头说:“这是阿桑送给你的手镯,他让你从此忘记他,他说他对不起你。”阿花听后一阵晕眩,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她不停地摇头说:“这不是真的,阿桑哥一定会回来的,他说好让我等着他的。”帮头和马帮的其他人看着哭成泪人的阿花,都禁不住默默地流泪。
从那以后,只要这队马帮经过,阿花就会对帮头说:“大叔,你遇见阿桑哥一定要告诉他,阿花会一直等他回来的。”帮头劝阿花:“你不要等他了,他不会回来的。”可阿花说:“他会回来的,我会一直等他回来!”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阿花看着来来往往的马帮,听着叮叮当当的马铃声,时光就像小河的水一样哗哗地流逝着。
十年后的一天,帮头见阿花依然苦苦地期盼着她的阿桑哥,流着浑浊的老泪对阿花说:“阿花,我年纪大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走道了。实话告诉你,阿桑真的回不来了。自从阿桑遇见了你,他的心就一直在你这里,他天天催我们赶快回来,说回来后就让父母托媒到你家提亲。那天经过雅鲁藏布江的翡翠谷时,他挑选了一块上好的翡翠石,说要做一只漂亮的手镯送给你。后来马帮路遇强盗打劫,阿桑为了救我中了毒箭,临终前他流着泪对我们说:‘我不行了,回不去了,我对不起阿花,说好我要回去娶她的,你们把这块翡翠石打磨成手镯替我送给阿花吧!”
从此,阿花戴着这只手镯,思念着她的阿桑哥。每每到了夜晚,就会有非常悠扬的歌声在小河边响起。人们知道那是阿花在诉说她对阿桑哥的无尽思念:“哎!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哥啊!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每当唱到这里,阿花早已泪流满面。
据说,阿花于1988年去世,在她弥留之际,有人问了她一个问题:“阿花婆婆,为什么当你听说阿桑哥不是背叛你而是不幸身亡的时候,你反而笑了呢?”阿花笑着说:“因为我知道我的阿哥一直在坚守着这个承诺,他并没有放弃我们之间的承诺。”说完,阿花笑着离开了人世。这个伟大的女人为了一个承诺坚守了一辈子, 现在她终于可以和她的阿桑哥相见了。
阿花去世后,那只翡翠手镯被弥渡县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曾经有人要以一千万的高价收藏阿花的手镯,但是被博物馆拒绝了。
地方曲调不可磨灭
1947年春,在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革命音乐活动中,尹宜公先生根据弥渡民歌花灯曲调《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整理改编并重新填词,创作出新的弥渡民歌《小河淌水》。据说,在尹宜公先生的故乡也有一条潺潺的小溪,它幽静清雅,河面常倒映着密祉姑娘的倩影,荡漾着密祉姑娘甜如蜜的歌声。
《小河淌水》从产生起就因典型大于形象的艺术魅力唤起很多人的共鸣,那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声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响起,人们都会由此产生对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的感受。2005年9月,著名作家、电影剧作家白桦在接受云南媒体采访时说:“我对《小河淌水》太熟悉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听到黄虹演唱的《小河淌水》,之后就听了五十多年。为此我回忆起经历过的很多事,翻看了云南的许多史料和音乐资料,感到《小河淌水》很可能不是云南单一民族的民歌,而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晶,是各民族世世代代热恋着的年轻人的共同心声。这是因为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体现着多元文化的交匯,就如同王洛宾的西部民歌,我们很难说它属于哪个民族。”
然而,树有根,水有源,不论是哪一首经过整理改编的民歌都是有本源的。无疑,是弥渡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与和谐共存的民间传统孕育出了这条流淌着月光、满载着深情的“小河”,而弥渡人自出生的那一瞬间便与《小河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十年过去了,月亮依旧天上走,小河依旧清悠悠,弥渡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小河淌水》,一往情深地爱着这个美丽的地方。歌中情,情中诗,一代又一代弥渡人用《小河淌水》抒发着心中长久的期冀和美好的追求。
张艺谋在云南采风时听了这个故事,竟把《小河淌水》搬上了奥运会。总之不管怎样,这首歌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今天,当我们准备许下承诺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实现自己所说的一切,就不要轻易说出口。说到做到是一种有责任心的表现,而爱的承诺是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兑现的,只有这样爱才有价值。
小贴士
弥渡县地处云南高原西部、大理州东南部,东与祥云、南华县接壤,南与景东、南涧县毗邻,西靠巍山县,北连大理市,是红河发源地之一和澜沧江中游经济带的腹带,古称“六诏咽喉”,是闻名全国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2010年,弥渡民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密祉景区:密祉是“文明礼仪之乡”,素有“三乡两区一古道”的美誉,“三乡”指“中国花灯之乡”、“文化之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两区”是太极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革命老区,“一古道”即文盛街茶马古驿道。密祉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物阜天华,山川秀美。
天生桥:位于弥渡县城东约四公里处,景区由天生桥、东峙壁、西峙壁和龙潭构成。天生桥全长六十米,高五十米,桥孔直径七米,桥壁平均厚度为十三米,人称“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每年农历2月15日为天生桥庙会,届时游人香客成千上万,热闹非凡。
铁柱庙:因南诏铁柱而得名,南诏铁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弥渡先民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我国唐、南诏时期唯一留存下来的古铁柱实物。整座庙宇是一个三进三院的古建筑群,庙内环境清幽宜人,有高大翠绿的古榕、造型古朴优美的梅树、缤纷盛开的茶花和杜鹃、芳香袭人的桂花、幽静自然的紫竹林以及生机盎然的绿茵草坪、青石板铺就的整齐路面、苗木搭配相得益彰的山石,营造出一种肃穆优雅的古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