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绝,艺术苦旅
2017-04-05视野
视野
“杨氏微雕”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延绵百年,系杨长宝、杨大可、杨其鹏、杨洋一家四代人不同时期微雕艺术的统称。1991年7月,杨其鹏的珍珠微雕在安徽省发明展览会上独占鳌头,荣膺唯一金奖,送展美国纽约艺术大赛,被国外名家称为“世界一绝”!
中华绝技 源远流长
微雕是一门超视觉艺术,可供观赏和收藏,堪称中国古老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微雕也称“神刻意雕”、“鬼工技”,是一门以刀代笔,融“书法、绘画、篆刻、色彩”众家之长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集“书、画、雕”三妙而相映成趣。
追根溯源,契刀乃软毫之祖,微型雕刻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同步出现。最初的人类,在人猿相揖别之始,就创造了原始的远古文明,雕刻早于绘画和文字的出现,考古证明,中国远在汉文字出现之前就有了雕刻,人类在漫长的几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结绳作记,刻图为号,在骨角、土陶、石块、竹简上刻划,这种抽象的语言成为告知同类、传递信息最直观的符号,简明扼要的线条所组成的图案,形成最初萌芽状态的象形文字,这也就是汉文字的最初雏形。
纵观历史,让我们从古代微雕的起源、发展上探寻微雕艺术神秘的演变轨迹。
远古时期,人类有过无意识微雕阶段,这个时期为17000年前至8000年前。华夏原始先民为了生存需要,在并无艺术理念支配下无意识地产生的微雕。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和浙江杭州萧山区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骨针”,其针眼仅毫米大小,是典型的远古先民的精微镂空雕刻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古代半成熟意识微雕阶段,为7000年前至明代中期。在近万年的历史演化中,中国古代人类的装饰意识开始萌芽,他们的作品主要成为帝王祭天的礼器,虽然器件体积不小,但是外部精雕细琢的饰纹把器具雕饰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如陕西固原出土的西周甲骨,雕有小如米粒的篆书,笔画细如发丝;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蚕纹蛊形器”;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璜”、“玉匕”等。特别是良渚文化时期玉质礼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其雕功极为精致生动。当时还属石器时代,古人并无铁质雕刻工具,却雕刻出了0.5至1毫米相间的生动精细凹凸饰图、饰纹,可谓鬼斧神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史籍载:清代乾隆时期,黄振果、陈祖章、陈观泉、杜士元等艺人应召进宫,在宫廷造办处专司皇家微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微雕艺术界又一批高手崛起,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安徽蚌埠的“杨氏微雕”。
杨大可(1926-1990),男,中国著名微雕艺术家,他将长525厘米,宽25.5厘米《清明上河图》原作微雕在长15.5厘米、宽0.7厘米的象牙条上,展现熙来攘往的人流、鳞次栉比的茶楼酒肆、随风飘动的酒幌、负重的骆驼、河上的舟船、岸边的纤夫……使人观之如临其境,纤夫的号歌和商贩的叫卖呼之欲出。作品在合肥、深圳、广州、北京、日本大阪、神户等地展出,引起轰动。
杨其鹏,男,杨大可之子,工艺美术大师,1952年出生于蚌埠。自幼师承其父杨大可,刻刀可直接运刃于珍珠、黄金、人发、瓷器、象牙、紫砂和各种玉石上施雕,杨其鹏的微雕和印章边款被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社会贤达、知名人士邵逸夫、陈立夫、陈香梅、张学良、马英九、连战、郁慕明等人所珍藏。
杨洋,杨其鹏之女,“杨氏微雕”第四代传人。1980年1月出生于蚌埠,1999年毕业于蚌埠工艺美术学校,2004年毕业于北京艺术设计学院。2003年,杨洋的象牙微雕《沁园春·雪》在北京展出,她以流畅的刀法,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惜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宏伟书法气魄,作品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杨氏微雕,方寸溢彩。放大镜下细细观赏,一枚面值一分的人民币硬币之上,竟然神话般地散布、排列、交错和组合了十二件由黄金、珍珠、牙片、象牙米等质地的杨氏微雕艺术作品。杨氏微雕,贯博大精深的古今中华民族文化于一体,溶丰富多彩的绘画书法雕刻艺术于一炉,集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堪称中华绝技!
境由心造,薪火相传。杨大可是被父亲手牵手领进艺术之门的。
1926年,杨大可出生在江南古城镇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镇江甘露寺的青砖照壁下,伴随晨钟暮鼓,木鱼声声,梵经阵阵,香客们时常见到摆着一副装裱字画和兼营刻字卖画的地摊。冷风萧瑟,一位两鬓花白的老人在专心致志地刻字,他身边瘦弱的小男孩正凝神对着石壁上被风雨剥蚀得斑驳零落的碑文,于青砖之上蘸水练字。时不时,老人会停下手中的刻刀,低声向小男孩叮咛着什么,那就是刻字裱画的杨长保和他的独子杨大可。
杨长保是个读书人,他为人清高,靠在街头的地摊上刻字、卖字画糊口,对独苗大可寄予厚望。大可七岁时,母亲过世,从此,父子俩相依为命。大可上私塾,父亲则坐在后面旁听,回到家,又陪同大可温习功课,不离左右半步,为他抻纸,替他磨墨,恭敬得一如“老书僮”,方圆几里,传为笑谈。慈爱舐犊是父亲的一面,严厉教导则是杨长保的另一面,练字习文,若写得差了,杨长保手中的板子会毫不留情地落在杨大可手心。每天清晨,夏不畏蚊虻,冬不避风雪。鸡叫头遍,父亲就唤起大可,练字时,父亲总绷着脸,立在身后,像个“监工”,大可必须悬腕书写五十个大字,再练铁线篆,后摹大楷、颜、柳、赵、黄。1936年,江苏省举办全省小学生书法比赛,刚满10岁的杨大可参赛,他出手不凡,第一个交卷,一举夺得了江苏省高小书法比赛全省第一。此事轰动了整个镇江,左邻右舍纷纷夸赞:“老杨家真有福气,出了个小神童!”
1945年,19岁的杨大可成家立业,他在蚌埠二马路鸿大漆店门口挂了个招牌,以雕刻、画像为生,白天黑夜地写啊、画啊、刻啊,一心扑在微雕上。1950年,杨大可挂牌“杨大可治印社”,蚌埠玉雕厂成立之初,杨大可任厂长。1957年,杨大可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他带去精心雕刻的象牙片微雕《毛主席在八大会议上的开幕词》。全国三百多名代表,安徽只有5名,大可最年輕,时年31岁,风华正茂。面对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块块浮雕,他心潮澎湃,感慨万千。1972年,杨大可从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回来,其微雕创作进入了难得的喷涌时期。往往一连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十个小时静坐案头,仿佛已化作一尊雕像。芝麻粒大小的象牙片,在他的刀下,奇迹般地幻化出重叠的远山、奔流的大江、飘浮的柳絮、嶙峋的悬崖。
他在一根可以轻松穿过针眼的象牙丝上刻出八匹骏马,被列入中华之最;他在一根头发上刻出遒劲有力的行书“天下为公”;他在6毫米见方的象牙片上雕刻鲁迅画像,刀法娴熟层次分明,鲁迅先生横眉冷对铮铮铁骨跃然其上。
1981年4月,杨大可为蚌埠访问团赴日本赶刻了四件体量均为1cm×0.5cm的微雕作品《鉴真大师像》、《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郭沫若祝贺中日恢复邦交诗》,这些作品在日本神户海洋博览馆展出,观者如堵,啧啧称奇,一时竟被誉为“神品”!
1982年8月7日,杨大可微雕展览在北京故宫皇极殿举行。这是故宫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个人艺术展,由故宫博物院和安徽博物馆联合举办。皇极殿内高大宽敞,金碧辉煌的1000多平方米展厅设立十二个展柜,陈列300多件微雕,古今人物、山水、花鸟、诗词等,题材广泛。而这些作品加起来,全部的重量仅仅250克,用一个普通的信封便可囊括。
杨大可微雕艺术展盛况空前,历时38天,接待中外观众175000多人,外宾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中外观众要求,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特在故宫外宾服务部专设微雕展销专柜,微雕虎、寿星、熊猫三个品种闭馆前一周便销售一空,共销售微雕作品127件,有个外宾快买疯了,竟然连购买飞机票的钱都用光了。
中外媒体对杨氏微雕故宫展出给予广泛关注,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竞相发了微雕艺术展的专题报道。英文版《中国日报》介绍了展出盛况和微雕艺术的特点,中国新闻社向国外发了消息,中国国际电台播发了长篇通讯,用36种语言向国外报道,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影片。
杨大可和他的微雕艺术名扬四海。
薪火传承 艺于粟丝
有其父必有其子。家庭浓重的艺术氛围,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使之然也。
1952年1月,杨其鹏出生于安徽蚌埠。1957年,父亲杨大可从北京载誉归回来,小其鹏就急不可待地趴在放大镜下,一遍一遍地观看父亲精心雕刻的毛主席像,怎么看也看不够,尽管那时,杨其鹏所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仅仅是好奇心的驱使。然而,大可先生却感到了由衷欣慰,眼角皱纹舒展出的是慈祥的笑意。然而,当小其鹏拿起父亲的刻刀,跃跃欲试之时,却被父亲严肃的目光阻止。面对稚子睁大的眼睛,杨大可抚摸着其鹏的小脑袋,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其鹏呵,切不可急功近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功在不匮,滴水穿石。”于是,小其鹏在父亲的指导下,潜心揣摩领悟其中的玄机奥秘,学林漫步,艺海泛舟。由书法的点、横、撇、捺涉足,从绘画的基本线条和技法入手,悬腕提笔,濡墨挥毫,捉刀代笔,临形描图。
1970年,18岁的杨其鹏下放插队于皖北泗县。1972年入伍参军,1976年,杨其鹏复员到蚌埠无线电七厂工会工作,他日日求艺不辍,书法绘画技艺兼得并长,跻身安徽书法家协会。
若论从事微雕,杨其鹏的出道当在1985年。他的第一件微雕作品,是在一枚米粒大的象牙片上精心雕刻出的杭州西湖全景,其鹏由此而崭露头角,显示了自己的微雕艺术才华,获蚌埠市总工会自学成才奖,1986年,杨其鹏调入蚌埠市文联微雕艺术创作室工作。
不飞则罢,一飞冲天!其鹏振翅,开始向他所渴望达到的艺术境界展羽翱翔、搏雾穿云。
纤毫方寸乾坤,微雕艺术浓缩人生。微雕技艺需要创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刀具的提按、快慢、顿挫、游刃,精气神缺一不可,心手刀浑然一体。面对纤毫方寸,杨其鹏每每捉刀代笔,都得屏息静气,吐纳、导行、静坐、思定、行气,如老僧入定,凝神专注。如此,才能排除干扰和杂念,达到旁若无人之超脱境界。试想,那一件件微雕作品,小到得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才能辨认全貌,何况刻乎?由于刀尖锋刃的提按转动不能笔笔窥见,唯有心知内视,下刀入刃之前,须得胸有成竹,章法烂熟于心,凝神专注,凭借意念指腕间的感觉运刃,以洗练、准确、流畅的刀法,抑扬顿挫的节奏巧妙谋篇布局,一气呵成。其工艺复杂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需凭借心灵的感悟,意念的感觉方可为之。执刀于指,在由上万字组成的方寸之幅微雕,容不得半点涂改、丝毫订正。借聚精会神这一成语来表述,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心力意向全得凝聚于刀尖锋刃,不可有半点差池,稍有疏忽,一不留神,呼吸之瞬喘息之间,便可导致前功尽弃。
故,行家称:微雕作品,不是用刀锋刻出的,而是艺术家的苦心和痴情所为。
家中,斗室。其鹏另辟出的方圆仅一平方米的工作间,成了他施展才华的天地。其鹏日夕操刀,伏案苦雕,痴迷如狂。于纤毫方寸间雕刻他所钟情的山水、人物、花草、虫鱼、飞鸟、走兽、诗词歌赋,整个身心完全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之中,达到了忘我之境地。多年来,其鹏牢记父教,兼储并蓄,积累艺术修养和美学修养,为求在诗、书、画、刻等方面有更高的造诣,他博采众长,涉临了钟鼎、甲骨、石鼓、汉砖、瓦当、篆隶行楷草;学习篆刻、木雕、中西绘画。为练习腕力,他常常系砖于腕,悬肘练字;为节约宣纸,他常用笔蘸着清水在室内的石灰墙壁上走笔。
去日苦多,来日方长。直抵境由心造的艺术境界,刻意寻觅微雕作品的书卷气,其鹏广泛涉猎,悉心揣摩,数不清度过了多少个亢奋之夜。他孤灯清照,对影成双,激情碰撞,灵感泉涌,执刀悬腕,游刃方寸,十指常常血迹斑斑……就是在那个极其简陋而狭窄的一平方米的创作间,杨其鹏蜗居此中,鬼斧入毫,神目天开,手持刻刀在金、玉、石、木、角及兽毛、人发、硬币上施雕,创作出上百帧微雕作品。
象牙微雕《孙膑兵法》以微雕书法所构成蜘蛛、丝网之态为形组画,仅仅指甲大小,构思精巧,神出鬼没。细瞅,蜘蛛肚腹则由孙膑头像组成,而那围图结纳的蛛丝马迹,网罗层叠,缠绵不绝,真乃错综复杂,九曲回廊,犹如迷宫;又似曲径通幽,处处陷阱,玄而又玄,更是宛若将那阴阳八卦、老庄哲學、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军阵排列组合隐藏其骨,纵横交错,扯丝如缕,把中华古代兵家计谋、军事谋略融为一体,直抒胸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韵味。浏览其间,惊心动魄!米芥牙片之上,犹似伏兵百万,尸横遍野。可谓于无声处闻惊雷。赏之,仿佛隔岸观火。旌旗飞扬,遮天蔽日;两军对垒,狼烟四起;金戈铁马,战车驰骋;鼓角齐鸣,剑戟铿锵,厮杀之声不绝于耳……
真正的艺术,会超越时空!这就是微雕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珍珠雕刻岳飞像》(0.3cm×0.3cm)的创作,雕刻难度相当大,熠熠闪光的珍珠,坚而圆滑,一刀下去粉末又起,杨其鹏自制刀具、夹具,在一枚光洁铮亮的珍珠上刻下形态逼真的岳飞像,背面辅以刀笔遒劲的《满江红》全文,达到刚柔并济,传神生姿的艺术效果,给观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
《临怀素自叙》更是将原作7米多的长卷临刻在0.2cm×4.7cm的象牙条上,表现出原作结构飘逸、笔硬墨枯之风格,神采飞动之意趣盎然其间。
艺术传承,贵在创新。灵璧磬石壶,造型各有异,其鹏根据石壶的形态,在适当部位雕刻上唐诗宋词,飞短流长,参差错落,别有情趣。持壶在掌,把玩品味,令人爱不释手。
1991年,杨其鹏的微雕作品获安徽省及全国发明金奖和铜奖,入选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大赛;1992年第6期《人民画报》以多国文字向海内外介绍了杨其鹏的微雕艺术;1994年,其鹏的微雕作品获青岛首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大奖赛”大奖。
奇人鬼才 刀笔千秋
苦心磨砺,其鹏进入了微雕创作的喷涌阶段和日臻成熟阶段。作为微雕艺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杨其鹏的微雕书法值得一提,更值得一品!
若言及这汉字书法,堪称国粹,实为一门高深莫测、韵味无穷的艺术表现手法。
悠悠中华,巍巍华夏,汉文字的变化,源远流长。由甲骨文而始,经篆、隶、楷、草,循序渐进。每种字体无不充溢和透露着时代的气息,汉文字的方块体,锋芒毕现,既有其独特的结构,又包容高超的意境,字里行间,涵蕴着神州数千年来积淀的雄浑文化底蕴。
杨其鹏在父亲的指点下,苦練不辍,挥毫作书,绕来绕去,笔走龙蛇,如有神助,最终绕出了水平,绕出了奥秘,绕出了怪异,绕出了神奇,绕出了人生哲理,绕出了世相真情,绕出了人间沧桑,绕出了万象百味。刻刀在握,纵横自如,游刃有余,懔懔挺拔冷对尘世,透出冥冥玄机,绕得可谓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高深莫测,大有先父之遗风!
瞧,在宽1.5厘米,长2.5厘米小如指甲的象牙片的方寸间,其鹏镌刻了唐诗三百首,密密麻麻,洋洋洒洒近万字。那龙飞凤腾的草书,狂泻不止的章法,如高山飞瀑,似行云流水,令人惊叹不已。为完成这一万字书法微雕之杰作,其鹏持刀悬腕,废寝忘食,乐此不疲,耗时费工达四个月之久,刀功酣畅,淋漓尽致,挥洒的是何等漂亮,何等气派啊,观者无不称奇叫怪,拍案叫绝!这跃然于牙片之上的,哪里仅仅是简单的汉字书法微雕呵,活脱脱就是一个再现于象牙片之间的奇人鬼才──杨其鹏哪!
精雕细刻的牙片微雕书法《唐诗三百首》这一得意之作,其整齐的结构之中,变化错综,严谨的笔调之下,放纵飘逸,粗细浓淡两相宜,洗尽了人间的烟火气。瞧那重处,渗洇如水,团团蔟蔟,浓笔厚墨,其态雍容华贵;细微之处,惜笔似金,丝丝缕缕,断则犹连,可见飞白,其形瘦硬挺拔。牙片之上尤见劲骨嶙峋,自成情趣,别有风格,清隽脱俗,精紧遒劲。其笔法的使转揖让,控纵自如,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散布行间,观之,令人神怡;赏之,让人心醉。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鉴赏这帧出自其鹏之手的漂亮气派的象牙微雕,人们才算真正理解了这八个字的精辟之处。这独树一帜的微雕书法,能直接运刀刻出如此气派字体的人,其书法及雕刻功力,可称之为炉火纯青,其灵性悟感,已达超凡脱俗之境界!
杨其鹏的微雕,出神入化,米芥粟粒之间,其草书微雕锋刃雄健,疏密得当,刚柔相济,龙飞凤舞,美不胜收,令人羡慕不已。近观,则一片神行;逼视,则丝毫不苟,而真功弥漫,透石三分。如英雄豪杰,挺身而出,拔剑而起,何等传神,何等英武!
鬼斧神工。
年轻艺高,蔚为大观。艺术之旅,贵在创新。杨其鹏刻刀锋刃可直接运笔于珍珠、黄金、人发、瓷器、象牙、紫砂和各种石头上施雕。金石印章,通常印人雕刻边款,以石就刀,而其鹏则以刀奏石,运用过人之腕力指力,硬入刻之,奇趣纵横,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往往字字之里,笔断气连;行行之间,迹断意连。尤其是其鹏雕刻的各式印章及其边款,构思独特,俊逸得体,画龙点睛,令人爱不释手。
难怪一位社会名流在仔细地鉴赏过杨其鹏的微雕后,夜不能寐,有感而发:东晋书家有二王,当代微雕有二杨。父子并名天下重,艺到精深国有光!
2006年1月,“杨氏微雕”明信片发行,杨其鹏在一枚明信片的邮资“60分”标记上,独出心裁地在“6”的圆形内径用毛笔画了一幅山水,在“0”的圆形内径书写一首唐诗,面积之小根本无法窥见,借助放大镜,却能清晰地领略其书法及绘画的风韵。《安徽日报》2006年3月10日刊出消息,很快在网上传播。一位艺术鉴赏家睹之,讶然称奇,惊呼:“咦,其鹏啊,在这样小的面积上作画,那你作画的毛笔究竟有多细,难道只有一根毛吗?”其鹏乐了。
2010年,杨其鹏获“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微雕作品参加上海世博会展出。2011年,杨其鹏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频频在俄罗斯、美国、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与当地艺术家交流。2013年,杨其鹏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金奖,被台湾《大陆寻奇》摄制组拍摄专题在台湾播出。2014年2月9日-3月2日,杨其鹏以顶尖中国民间艺术家的身份应邀访问美国,加强中美间的文化交流,他精心雕刻了《美国独立宣言》节选和首任总统华盛顿的肖像,让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领略到独特神奇的中华微雕的艺术魅力。
2014年,国家文化部共享工程摄制组拍摄了非遗专题片——《杨氏微雕》。
2015年9月,三件雕刻作品入选“黄冰玉”杯中国当代100件玉雕文玩珍品,获安徽非遗雕刻技艺大展“金奖”,作品被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新疆和田博物馆收藏。
玉笋刀笔 洋洋大观
上网查询,《中国百名微雕家名录》杨洋名列其中。据现有资料,杨洋是迄今为止从事精微艺术作品创作的最年轻的女性。
自幼,杨洋师承祖父杨大可、父亲杨其鹏,成为“杨氏微雕”第四代传承人。
杨洋,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青联委员、安徽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1980年1月,杨洋出生在安徽蚌埠。爸爸妈妈对她关爱有加。爷爷奶奶常乐呵呵地将她抱来抱去。
早在杨洋咿呀学语之时,爷爷杨大可和他的微雕艺术作品就已经誉满中华,名扬天下。
有一幅充满童趣的照片,四岁的小杨洋目光炯炯,身板笔直,手握一管毛笔,有模有样地在临帖。杨洋上小学时,她就惊异地发现,平日里喜欢亲她的爷爷,有时竟然会不理她,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只要爷爷一关上创作室的门,奶奶、爸爸和妈妈总是说话轻轻的,就连走路的脚步都轻轻的。要不,就变着法儿将她引开,绝不干扰爷爷创作微雕。
再后来,大概杨洋十岁左右吧,她发现,爸爸也变得和爷爷一样了。
杨洋最初展出作品是1997年在青岛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展,她雕刻的象牙微雕《仕女图》获奖并被收藏。那年,杨洋刚满18岁,还是个稚气末尽的妙龄靓女。在精微雕刻艺术领域,她一举成名。
1999年6月,杨洋毕业于蚌埠工艺美术学校,2000年10月被评为工艺美术员,2004年7月毕业于北京艺术设计学院,进修于清华美院。她先后学习过工艺绘画、装潢、金属雕刻、首饰设计等专业,具有較强的艺术创新能力,把传统的微雕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可以在寿山石、白玉、翡翠、珍珠、黄金、琥珀等各种珠宝玉石上雕刻,丰富了微雕的表现形式。
凭借对微雕艺术的挚爱、灵气和悟性,经父亲杨其鹏言传身教,杨洋从小艺海泛舟,临帖、描绘、操刀,纤纤素手,玉笋刀笔,经多年磨砺,小荷初露。
杨洋创作的象牙微雕《观音像》(0.5cm×0.9cm),运用极其洗练细腻的笔触,刻划得细致入微,观音菩萨体态丰腴,云髻高耸,发丝如瀑,脸庞圆润,庄重慈祥,眉目传神,神态祥和,将观音菩萨播洒慈爱的胸襟及普度众生的博大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菩萨面部侧旁,密密麻麻雕满《观音灵感真言》经文,劝恶从善,净化心灵。不是亲眼目睹,现实中,人们很难将这件精美绝伦的微雕与这个略显稚嫩的漂亮女孩联系起来。旅日画家傅抱石之女傅益瑶观赏了杨洋的此件作品,极为欣赏,挥毫为杨洋题字:“洋洋小妹,心如洋洋大川,手得纤纤神韵!”
玉笋刀笔,洋洋大观。每创作雕刻一件作品,杨洋都显得特别兴奋,用她的原话来说:“特有成就感。”
艺术之链 环环紧扣
杨氏微雕后继有人。
家传身授,从艺二十余年来,杨洋把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中不能笔笔窥见的超视觉艺术表现在不同的载体上,如金、玉、石、象牙、珍珠等,展示视觉、体能及超越自我潜能综合素质。她的微雕笔触细腻,雕刻的仕女形象逼真,神态各异;熊猫憨态可掬,活灵活现。她在一根象牙条上雕刻《群虎图》,几十只形态各异的老虎尽展兽中之王的威风。
2004年,杨洋参加大连全国工艺礼品艺术品博览会获银奖。微雕《三代伟人领袖像》参加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博览会获银奖。紧接着,杨洋和她的微雕作品频频出现在海峡两岸书画工艺精品展、全国首届精微艺术展上,观者如睹,好评如潮。
2004年,杨洋参与设计的十六枚“杨氏微雕”个性化邮票由国家邮政局出版发行。2005年,杨氏父女的微雕参加上海第三届静安艺术节、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作品被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
2005年,上海基尼斯总部。众多的评委惊奇地围绕着一枚体积仅为0.3cm×0.5cm的象牙微雕作品啧啧称奇。放大镜下,细细观赏,纤毫之间,象牙微雕《列宁像》神情兼备,毫发毕现。更令人惊奇的是,该微雕的作者,竟然是一位来自淮河岸边芳龄25岁的女青年——杨洋。
于是,评委们一致决定:授予象牙微雕《列宁像》的作者杨洋基尼斯之最的荣誉证书。
2008年,杨氏微雕获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杨洋入列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2011年,杨洋被评为安徽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其微雕获“安徽首届旅游商品大赛”优秀奖。2012年,获蚌埠市科协优秀项目,杨氏微雕创作室获蚌埠市十佳玉器企业。2013年,杨洋作品《珍珠、白玉、翡翠吊坠》获蚌埠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成为蚌埠十佳创意旅游商品。2014年,杨洋成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2015年,杨洋获安徽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宣传文化领域青年英才”称号。
杨长宝——杨大可——杨其鹏——杨洋。
杨氏微雕世家,代代相传,环环紧扣的艺术之链,链接的则是漫长而艰辛的微雕艺术苦旅。
责任编辑/周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