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
2017-04-04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畜牧兽医站262400
丁 干 (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畜牧兽医站 2624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
丁 干 (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畜牧兽医站 2624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体温高、咳嗽、呼吸困难、急性败血症。该病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化养猪生产中的重要疫病之一,给许多养猪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广大养猪业者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在养猪生产中要加强饲养管理、科学防控,争取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 流行特征
1.1 病原及流行病学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仅发生于猪,各年龄的猪对本病都易感。6周龄至5月龄的猪较多发,通常多发于6~8周龄的保育猪;带菌株和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本病属于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很高的传染病,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春季节多发,易与猪伪狂犬病、蓝耳病、副嗜血杆菌病等混合感染。
1.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7d。临床出现的症状一般与动物的年龄、环境因素、饲养状况、免疫接种情况以及对病原的感染程度有关。本病一般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1)最急性型:发病急的猪往往无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发病、死亡,死亡率很高;有的猪发病后体温达41.5℃以上,精神沉郁,呼吸加快,心率加快,食欲废绝;发病后期出现心脏衰竭和循环障碍,耳、鼻、眼以及躯体后部皮肤出现发绀;发病晚期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体温下降,死亡前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样分泌物,一般1~2内就死亡。(2)急性型:猪场内的猪一般同时发病,体温在40~41℃左右,精神沉郁,无食欲,咳嗽,呼吸困难,严重的呈犬坐姿势,最开始耳、鼻、尾巴以及四肢皮肤,接着全身皮肤发绀,常常出现心脏衰竭,发病后一般2~4d内死亡,耐过者会逐渐康复,有的转为亚急性或者慢性。(3)亚急性或慢性:体温一般正常或略微升高,食欲不振,出现阵咳或间断性咳嗽,生长缓慢,增重率明显降低。在一些慢性感染的猪群中,经常有一些猪只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侵害时,临床症状会逐渐加重;病初发病时妊娠母猪流产,有的猪出现关节炎、心内膜炎等。
1.3 病理变化 在临床工作中剖检的病猪大多表现为双侧性胸膜炎和出血性、坏死性肺炎,病猪全身淤血,呈暗红色或有大面积的淤斑。(1)最急性型: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状液体,气管黏膜出血、水肿;肺出血、水肿,一般没有纤维性胸膜炎的出现,胸腔和心包腔充满浆液性或血色渗出物。(2)急性型:表现纤维素性出血性或纤维素性坏死性支气管炎,病变区有纤维素渗出、坏死和不规则的出血。肺间质增宽,常伴发心包炎、肝脾肿大,色变暗,有的腹腔出现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3)亚急性或慢性:一般表现有结缔组织的附着物,肺炎病灶硬化或坏死并与胸膜粘连。
1.4 诊断 对于急性病例,可根据发病日龄、死前口鼻流出带血液的液体以及肺脏特征性病变可以做出初步临诊诊断。慢性病例与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较难区分。确诊则需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细菌分离鉴定、PCR检测方法及血清学检测等方法进行检测。本病应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病、支原体肺炎和猪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相区别。
2 综合防控措施
2.1 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 严格引种,搞好检疫,杜绝其他疾病的传入;加强饲养管理,该病与其他呼吸道疾病一样,气温巨变、闷热、潮湿、寒冷、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高和猪群的转栏因素等都很容易诱发本病,因此要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同时要用聚维酮碘、醛类、百毒杀、ABB等消毒剂对猪舍的内外环境进行彻底全面消毒,可以大大降低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可以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生率。
2.2 预防接种 在养猪生产中,预防该病通常用的疫苗有灭活苗和亚单位疫苗两种。猪传染性胸膜炎放线杆菌由于血清型多,不同的血清型菌株之间交叉免疫性又不强,所以,灭活疫苗主要由当地分离的菌株制备而成,因此,大多数国家均使用本地区流行优势菌株来研制灭活苗。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分别含有血清1、2、7型和血清1、3、7型菌株。
2.3 药物预防 在本病的易感阶段,通常在饲喂的过程中添加敏感的抗菌药物对预防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一定要防制并发症,注意预防猪伪狂犬、猪瘟、支原体肺炎、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等,这些疾病能破坏猪的免疫系统或肺脏的防御功能,从而使猪对该病的易感性增加,所以,再生产中一定做好这些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2.4 药物治疗 根据近几年来国内外的药物使用情况及实验室的药敏实验结果,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噻呋、替米考星、恩若沙星、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敏感。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发病猪,可以通过注射药物;对发病猪,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先用治疗剂量数天,然后改用预防量给药数周可控制本病。在使用药物防治的过程中,用于预防的药物应有计划的定期轮换使用,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使用。
S858.28
B
1007-1733(2017)10-0045-02
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