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前期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2017-04-04罗婕萌
罗婕萌,陈 瑜,2,张 腾,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 200437;2.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上海 200437)
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系列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为45.01%,城市为42.61%[1],而高血压是其第一危险因素。目前,多方研究数据[2-4]表明高血压前期人群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巨大“后备力量”。1939年,高血压前期的一词(prehypertension)由Robinson等人根据人寿保险记录首次提及[5]。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将这一范围血压正式命名为“高血压前期”,即未服用降压药,连续2次或2次以上不同时间检测收缩压120-139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 80-89 mmHg[6]。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提出“正常高值”的定义,并等同于JNC-7命名的“高血压前期”[7]。由此,高血压前期作为一个疾病概念被正式提出,引起临床及科研工作者的逐渐关注和深入研究。高血压前期基础研究提示高血压前期具有胰岛素抵抗、血流动力学改变、多代谢异常、动脉僵硬度增加等改变,甚至存在潜在的靶器官损害的可能[8,9]。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高血压前期作为一个疾病的定义仍具争议,因此在常规西药治疗上,一线抗高血压的药物应用也存在诸多争议。而在中医学指导的临床实践中此阶段病情常常可纳入中医学“治未病”的领域。中医学认为“治未病”思想中“病虽未成”、“已有征兆”的“未病”特点一定程度上符合高血压前期的病症特点,因此“治未病”思想可作为中医药应用于高血压前期治疗的一个有益的理论切入点。近年,临床工作者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高血压前期的治疗,收效满意。笔者就近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前期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以期促进关于中医药应用于高血压前期治疗的优势及不足的思考,为基于中医药的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相关临床干预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 高血压前期病名
传统中医学中并未记载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病名,现代医家根据此类疾病的主要症状及证候特点将其归类为“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然而,高血压前期的部分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对于高血压前期的中医病名是否延续高血压的中医病名存在不同观点。刘巍等[10]认为,高血压前期是现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清代陆九芝于《世补斋医书·逸病解》提出:“逸乃逸豫、安逸所生病......凡人闲暇则病,小劳转健,有事则病反却,又有食后反倦,卧起反疲者,皆逸病也。”高血压前期患者多因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和等致病,可归属于古代“逸病”范畴。李洪波等[11]则认为高血压前期虽然症状不明显或血压水平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已存在的亚临床症状不容忽视,此特点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范畴中的第二层次--“欲病”状态,即“前病未病态”,属于“隐证”范畴。基于上述认识,越来越多的医家及学者认同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前期的应用。
2 高血压前期病因病机特点及主要治则
关于高血压前期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参照高血压的相关中医学理论,认为具有临床症状的高血压前期患者可根据“眩晕”、“头痛”等的病因病机进行讨论。刘巍等[10]认为现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是高血压前期形成的重要病因,“六郁”(气、火、痰、湿、食、血)是其重要病因病机。张世君等[12]运用聚类分析法及专家经验,得出高血压前期的证候要素是阳亢、痰湿、阴虚、阳虚,病位在肝、脾、肾。苗嘉芮等[13]在脾失运化的理论指导下,分析探讨中医健脾疗法对高血压前期亚临床症状指标的影响,统计发现高血压前期患者的症状以眩晕、胸闷、食少、呕吐痰涎为多见,提出脾虚失运、痰浊致病的病因病机理论。李洪波[14]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此类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形体偏胖、气短乏力等气虚痰湿的脾虚表现,提出“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是高血压前期的防治法则。杨传华等[15]采用标准调查问卷,对山东省平原县机关事业人群中1 050例高血压前期受访者的调查显示,高血压前期以实证(肝火亢盛)及虚实夹杂(阴虚阳亢)等肝系证候为基本证候,提出肝脾肾论治高血压前期的治则。
此外,中医学认为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有决定性作用,对证候类型及疾病的发展可产生重要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对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体质研究有助于高血压中医学发病机理的探讨。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常见体质为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痰湿质[16],其中多见于痰湿质、阴虚质及气虚质[17,18]。并且,高血压前期的女性患者多见平和质、痰湿质及血瘀质,男性中医体质影响因素多为平和质、痰湿质及阴虚质。可见性别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的体质分型具有一定的影响,血瘀质与阴虚质对男、女性患者影响较为显著[19]。同时,研究者[20]认为高血压前期患者不同体质与不同的起病背景及病理生理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体质类型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明显差异性。如阴虚体质患者吸烟、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比例高于其他体质,而腰围、BMI指数低于其他体质患者,且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相关。
综上所述,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禀赋不足与体质因素等是高血压前期形成的主要原因,病机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气、虚,以实为主,涉及肝、脾、肾等脏腑。此外,高血压前期患者的体制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强调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体质分型,指导临床针对性调整患者的偏颇体质,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有益于高血压的一级预防。
3 高血压前期证型研究
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的证候分型尚未明确,部分学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1](以下统称《原则》)中高血压的证候分型(肝火亢盛型、痰湿雍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进行研究,但结果存在差异。李洪波等[11]参照《原则》及杨传华等[22]提出的兼夹证候的分型,研究发现高血压前期患者多见于阴虚阳亢型及阴阳两虚型。陈冉等[23]参照《原则》对新疆部分地区血压正常高值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调查结果显示痰湿雍盛型最多,其次分别为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和肝火亢盛型。另有部分患者并不拘泥于《原则》中的证候分型。汤峥丽等[24]对544例高血压前期人群运用四诊辨证分型,结果发现所调查的高血压前期人群以肝火亢盛型(56.43%)和阴虚阳亢型(25.92%)为主,同时提示高血压前期患者已出现肝肾阴阳失衡的病机,存在体重指数增加和脂代谢异常改变。顾健霞等[25]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亚健康人群的8种分型对30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结果提示肝郁脾虚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较多。张世君等[12]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将高血压前期人群分为无症状组、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肝火炽盛组、肾阳虚证组五大类。综上所述,目前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研究所提示的中医证候分型具体结果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证候分型以肝系证候为主,且实证居多。由此提示,高血压前期是正常血压发展为高血压的过渡阶段,从高血压前期进展到高血压的过程存在由实到虚的病机转变,所表现的主要证候可涉及由肝系实证向肝肾虚实夹杂病变的发展过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前期无论症状表现明显与否,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整体辨证分型已明确提示存在脏腑阴阳气血的病机改变,为中医学应用于高血压前期的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4 高血压前期的防治
4.1 中医辨证治疗
针对高血压前期是否使用现代医学降压药物的治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具有依从性差而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的弊端,所以部分医者提出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王金秀等[26]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联合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前期患者,分别干预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后,观察到治疗组各时间点中医证候积分、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武双平等[27]运用复方珍珠降压胶囊联合生活方式干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现可改善患者高血压前期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李洪波等[11]注意到虽然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高血压前期的首要治疗方式,但临床推广较难,故尝试单纯使用中药干预,采用益气健脾方,干预高血压前期气虚痰湿体质人群,发现降低血压的同时,患者血糖、血脂、体重等危险因素均得到有效调控。由此可见,与西药干预或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相比,中医药辨证论治应用于高血压前期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可有效调控患者血压,同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调整与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病理形成相关的生化及代谢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2 中医非药物疗法
中医药遵循“治未病”原则,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于一体,提倡高血压前期的防治可运用药膳、针灸、外治、气功等多种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配合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获得一定的降压效果,提高生活质量。高血压前期存在内环境稳态失衡,可运用针灸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平衡整体阴阳,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付宁等[28]基于艾灸治疗高血压,分析了灸法治疗高血压前期可能性,提出热敏灸干预高血压前期的思路和措施。古文龙等[29]采用活血散风针刺法,选取人迎、合谷、太冲、曲池等穴位针灸干预高血压前期人群,可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压,延缓高血压发展进程。王建波等[30]认为“逆针灸”理论符合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即在无病或疾病即将发生之时,运用针灸补益疗法疏通经络、协调脏腑、运行气血、扶助正气以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未病先防的功效,以此作为高血压前期治疗的指导思想,同时指出精简穴位治疗的重要性。汪海燕等[31]对高血压前期痰湿质人群进行穴位埋线观察疗效,结果肯定了穴位埋线疗法防治高血压前期的有效性,此外,其结果提示在相同疗程下,穴位埋线疗法改善血压的疗效优于半夏白术天麻汤。通文丽等[32]用炒决明子、贡菊花、炒槐花等组成降压减脂饮干预高血压前期血压及脂质代谢变化,结果显示此方有效降低高血压前期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提示其可能延缓或阻断高血压前期发展为高血压的进程。另外,多项研究表明除针灸治疗外,中药足浴方、香枕法、精油刮痧法等[33,34]均体现出一定的干预高血压前期的作用。
综上所述,尽管针对高血压前期的现代医学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多项临床基础研究已表明高血压前期存在确切的生化代谢异常及高血压靶器官病变相关病理改变。无论患者是否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中医学的整体辨证分型可清晰地提示高血压前期相关证型改变,为基于中医药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应用于高血压前期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药干预高血压前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现代医学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应用局限。此外,JNC-7推荐的生活方式干预也符合“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对于尚未出现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前期患者可配合中医药辨证治疗及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式运用,达到降低并发症,未病先防的目的。
5 总结
基于高血压前期在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高血压前期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局限性,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干预高血压前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相关临床研究在高血压前期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药复方的治疗作用、临床经验治法及靶器官损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为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高血压前期治疗提供了初步的临床实验证据。但是,高血压前期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等尚未统一,可能与区域性研究、样本量及证候分析的手段不一致等因素有关。未来多中心、大样本及更加严谨的临床研究设计可能有助于统一高血压前期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型的认识。此外,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基础研究以明确“治未病”应用于高血压前期治疗的理论优势及相关机制。将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和指导原则与现代医学生物学前沿研究相结合,开展深入的机制及药理学研究,将有助于形成靶向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及可推广的高血压前期中医学诊疗方案。
1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中国循环杂志,2017,06(6):521-530.
2 郭玉麟,王朝霞,崔铁琦,等.烟台市社区居民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70-2772.
3 Egan B M,Stevens-Fabry S.Prehypertension-prevalence,health risks,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Nat Rev Cardiol.2015,12(5):289-300.
4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521-528.
5 Robinson S C,Brucer M.Range of normal blood pressure:a statistical and clinical study of 11,383 persons.Arch Int Med.1939,64:409-444.
6 Chobanian A V,Bakris G L,Black H 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 7 report.JAMA.2003,289:2560-2572.
7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08:701-743.
8 宫进亮,杨玉恒,张建军,等.正常高值血压对动脉硬化影响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7,02:362-365.
9 孙旭,袁洪.高血压前期亚临床病变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02):197-200.
10刘巍,熊兴江,王阶.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中国中药杂志,2013,14:2416-2420.
11李洪波,岳桂华.试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运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110-112.
12张世君,齐冬梅,李运庆,等.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医证候研究.中医杂志,2016,57(20):1759-1763.
13苗嘉芮,张立德,曲怡.高血压前期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溯源.辽宁中医杂志,2014,29(09):1879-1881.
14李洪波,岳桂华,罗莎,等.益气健脾方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影响因素的干预作用.新中医,2011,02:25-26.
15杨传华,陆峰,袁杰,等.社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中医杂志,2013,19:1666-1671.
16孔俊虹,张琪,陆岩,等.常州市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山东中医杂志,2016,01:25-27.
17李洪波,周铁军,岳桂华,等.南宁社区居民的高血压前期中医体质调查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2:9-12.
18陶有青,杨传华,陆峰,等.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防治思路探析.山东中医杂志,2011,07:453-455.
19王长春.中医体质和高血压前期及心血管病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09:3335-3337.
20闫海慧,王希利,孙明祎,等.高血压前期人群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中医药导报,2016,12(12):69-71,74.
2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
22杨传华,陆峰,李东娜.构建从肝脾肾论治高血压的证治体系.中医杂志,2012,5353(20):1726-1729.
23陈冉,许红峰,姚剑婷,等.新疆部分地区血压正常高值不同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6,8(02):487-489.
24汤峥丽,张晓一,郑珏.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与体重指数、脂代谢的相关性.辽宁中医杂志,2012,10:1990-1992.
25顾健霞,陈健,王健平,等.高血压前期人群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情况调查.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01):33-35.
26王金秀,李浩,刘龙涛,等.中医辨证论治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正常高值血压224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16,57(09):758-762.
27武双平,李彦霞,肖红,等.复方珍珠降压胶囊治疗高血压前期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09:44-46.
28付宁,曲怡,张立德.热敏灸干预高血压前期的思路探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6(02):81-83.
29谷文龙,柳昌希,王增荣,等.活血散风针刺法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1):1318-1321.
30王建波,曲怡,张立德.“逆针灸”理论治疗高血压前期的应用.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10(07):1722-1725.
31汪海燕,李玲,范娥,等.穴位埋线对高血压前期的临床干预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0):1200-1202.
32通文丽,宋创业,李有,等.中药降压减脂饮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作用.吉林中医药,2014,34(12):1215-1217.
33黄瑶,张振贤,蔡之幸.朱良春足浴方干预高血压前期和1级高血压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15,04:761-764.
34赵恒懿.正常高值血压的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4:44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