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畜牧管理对防控猪传染病的作用简谈

2017-04-04李春鹏

兽医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种猪养猪传染病

李春鹏

(凤台县大兴集乡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安徽凤台 232100)

畜牧管理对防控猪传染病的作用简谈

李春鹏

(凤台县大兴集乡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安徽凤台 232100)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非常的快,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尤为突出,养猪专业户变得普遍起来,其快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为养猪提供了技术基础,促进了养猪行业前进脚步,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猪本身就产生的许多问题,传染病频发,给人们健康带来威胁。本文主要围绕畜牧管理对防控猪传染病的作用方面做简单的介绍。

猪传染病;畜牧管理

近些年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养猪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大规模的扩建猪场,但却忽略了对于猪的科学管理,造成传染病防治不及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畜牧业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体会到养猪带来的经济上的好处,盲目养殖,尤其是基层养殖者,疾病发生的频率更高,加之国家对此方面的管理不严谨,影响养殖的健康发展。所以本文将讨论畜牧管理对猪传染疾病的影响。

1 猪传染病的发展现状及发病特点

猪的养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效益,但是不科学的管理,造成传染疾病的频发,且猪的传染病类型很多,养殖者管理的不科学加之防治不及时,带来很大的危害。

1.1 细菌性疾病

在猪养殖的过程中,细菌性疾病,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疾病,造成细菌滋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生活环境、生产条件、饲料质量等都会引起猪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其中饲养条件是引起细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养猪的过程中科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主要频发的细菌性疾病有 PCV2、PRRSV、伪狂犬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作为一种原发和继发感染病原,其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经常造成猪大面积感染,严重时或造成猪群大面积死亡,对猪的健康和以及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这些病原菌可以直接对猪群的呼吸系和消化系统造成影响,进而发生疾病,给人的健康也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1.2 多类养猪模式增加了疫病扩散的可能性

国内农村地区的养猪业已成为人们致富的重要渠道,不同类型的养猪模式并存,而集约化、大规模种猪养殖模式下的疫病极易扩散,大规模种猪场把培养的种猪卖给个体养殖户,则扩大了传染病传播规模。

1.3 呼吸道疾病持续突出

猪呼吸道疾病不断扩大,已是猪传染病的主要发病类型,是由各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或是继发感染所导致的。猪流感病毒与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等病原混合感染,继发猪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从而爆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猪舍环境卫生较差,且通风不良,猪群混养,密度太大等问题,可引发呼吸道疾病。

1.4 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仍是猪的主要疫病

引起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的有猪瘟、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流感、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病、猪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回顾养猪历史,在规模化养猪兴起的80年代,我国曾提倡大建规模化猪场,因猪源缺少,到处抢购猪苗,结果导致初产母猪暴发细小病毒病,造成大批母猪发生流产,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流产风”过后的几年又陆续由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感染引起较多的繁殖母猪发病。要特别提出,猪瘟这一古老的疾病,可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为主症的新的致病特点。我国当前以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造成的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特别是这几种病原发生双重感染,可以引起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造成巨大的损失。

1.5 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日渐严重

根据目前猪的养殖情况来分析,猪的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发生是非常普遍的,且病因复杂多变,其中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的两大疫病,这两种疾病在我国爆发的频率非常高,且危害性相当的大,更主要的是这两种疫病的病原主要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猪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猪的抗病能力显著减弱,健康水平下降,增加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这可能是猪病增多和越加复杂的原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观察到,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在较多猪场常常呈现双重感染,其双重感染率可达50%以上,在发生双重感染的猪场(或猪群群),繁殖障碍性疾病、呼吸道疾病、继发感染疾病必然是十分严重,更难作出确切的诊断和防制。此外,猪瘟的非典型化、隐性带毒和免疫失败,仍是养猪生产中有待解决的课题。

2 畜牧管理对猪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

2.1 猪传染病流行原因

近些年养猪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利益的膨胀是其不断的扩建养殖规模,盲目的扩建,不科学的管理,造成猪疾病的频发。尤其是在农村的一些养殖者,对养殖方面的知识本就了解不足,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也比较低,为了提高生产大规模种猪引种,由于缺乏统一合理的引种厂商,各大地区中均存在不同种类的猪品种,虽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大数量、多批次引种造成地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压力极大,导致工作效率下降。而且由于基层地区经济不发到,各方面的条件不好,使很多动物医者,不愿意来此就职,造成基层养殖地区动物医疗机构建设不健全,兽医队伍也比较少,具备的专业素养也不够,大多数基层兽医所拥有的只是一些养殖经验,缺乏专业依据,对猪疾病的治疗和防控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2.2 畜牧管理对猪传染病防控的作用

畜牧管理对断奶仔猪肠道疾病防控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我国许多养殖规模较大型地区,均推行猪仔提早断奶,而这会对猪仔生长发育产生很大影响,仔猪的适应性不强,断奶后会引发各种肠道疾病,应进行药物治疗,并应严格管理畜牧,改善猪生存环境和饲料营养,实行多措并举;畜牧管理可有效预防断奶仔猪系统衰竭综合征,应设置相应的养殖环境和饲料种类,严格防控携带环形病毒种猪,确保种猪不会产生系统衰竭疾病。

3 畜牧管理实践应用于预防猪传染病过程中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检疫工作

相关的政府防疫部门要加强对猪的检疫流程,建立健全各项检疫制度,在根源上控制疾病,在猪品种引进时就要首先进行疾病的检疫控制,并做好备案,方便后期检查,检疫合格后再进行养殖。在养殖的过程中还要随时的监控,定期检疫,确保猪的健康。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疫情防治意识。

3.2 正确诊断,掌握猪场疫病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现在养殖业为我国广大的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历利益,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对于巨大利益的重视,让其逐渐忽略了对动物的科学管理,造成疾病频发,严重危害了人体的健康,因此对于疾病的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控制动物病情的主要手段。因此兽医在诊断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根据,仔细观察疾病的流行特点、发病表现、对病理进行检验,得出结果后,在综合诊断疾病的情况。不要盲目的诊断,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简单的现场观察就确定病因,这样很容易造成误诊,致使疾病治疗不及时,造成疾病蔓延。当前要特别强调实验室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监测,才能作出最后确诊。这样才能找出疫病发生规律、疫病的种类,分清主次,提出针对性强的防控措施。

3.3 加强母猪免疫

做好母猪免疫工作是防控工作的关键内容,母猪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仔猪发育。相关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并做好健康信息记录,且制定针对性免疫计划,才能更有效地防控疾病。

3.4 加强疫情监测监督

携带隐性传染病的种猪常导致种猪疫情的传播,如免疫抑制性疾病可有效抑制猪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管理人员应严格监测具有潜在发病趋势的种猪,特别是疑似或有发病记录的种猪,且应严格定期检查。有经常流产记录的母猪也应严格检测,检测后没有抗体的种猪应及时补疫苗以增强其免疫力。

3.5 加强农村养殖环境治理

由于农村养殖者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自身的养殖水平有限,管理环境不科学,因此一定要加强农村养殖者环境的治理工作,地区的防疫站构建完善的农村养殖体系,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为种猪提供十分安全的生长环境,是降低猪传染病不断流行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许多农村种猪养殖环境脏、乱、差,且疫苗使用不规范,传染病传播途径多且复杂,构建适宜的循环生态养殖模式,降低粪便给环境带来的疾病,以有效防止传染病传播。

3.6 实施科学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

如本文前面所述,规模化猪场大多数是病毒性疫病,细菌性疾病往往是继发感染,单纯由病原性细菌引起的疫病较少,因此,兽医防治人员要转变观念,将治疗性用药转变为预防性用药,针对这些年疫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的预防用药方案是十分必要的。选用一定的抗菌药物和剂量组合,在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仔培猪、育肥猪四个阶段,以及转群时使用,以预防猪群外源性和内源性细菌继发感染。

[1] 罗尔街.如何做好猪传染病的防控工作[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12):55-56.

猜你喜欢

种猪养猪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养猪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