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水疱性口炎的流行、诊断和防控措施
2017-04-04王永连徐立波
王永连,徐立波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山东 招远 265400)
牛水疱性口炎的流行、诊断和防控措施
王永连,徐立波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山东 招远 265400)
水疱性口炎(VS)又名鼻疮、“烂舌症”、口疮、伪口疮等,是牛、马、猪的一种水疱性疾病,许多野生动物也可感染。牛水疱性口炎是牛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其重要临床特征为口腔黏膜、乳头皮肤及蹄冠部皮肤出现水泡及糜烂,但很少发生死亡。
1 病原介绍
水疱性口炎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水疱病毒属。VS病毒(VSV)有2个血清型:新泽西型(NJ)和印第安纳型(IND)。IND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印第安纳Ⅰ型(印第安纳株)和印第安纳2型(Cocal株和阿根廷株)。和其他弹状病毒一样VSV是单股RNA病毒,病毒呈螺旋对称,有囊膜。完整的病毒粒子是弹状的,大小180 nm×75 nm,表面覆以10 nm的突起。VSV在很多原代和传代细胞系中都可生长,试验动物或材料可选择小鼠、大鼠、貂、豚鼠、仓鼠和鸡胚。人对VS易感,症状有发热、肌痛、眩晕、呕吐、头疼,偶尔口腔黏膜会出现水疱。没有死亡病例的报道,病程也极少超过2周。
2 流行病学
关于VS,尽管有详细的文献记录,但流行病学的许多方面仍然不清楚。VS疫区存在地理范围,疾病在疫区内循环,且与季节和降雨有明显关系。在家畜中牛是最易感的,接着是马和猪,绵羊和山羊不表现症状。青年牛的病例很少,奶牛比较多见。尽管在有些暴发中仅有乳头病变,但口部的病变是最常见的。一般认为VSV是通过上皮和粘膜侵入机体的。病毒一旦侵入上皮层,即在皮内产生原发病变,同时在较深层的皮肤中,尤其是棘细胞层,病毒的复制更活跃。昆虫极有可能传播病毒,但是目前还没有被证实。VS的循环出现说明有贮存宿主的存在,但是也没得到确认。为解释此现象提出了不少的理论。如有些人认为VSV在野猪、麋鹿、长耳鹿和羚羊中循环,可能还循环在水鸟和啮齿动物中。这些动物的体内都曾检测到VSV抗体,在有些地方VS在家畜中流行前就被检测到,这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还有人认为,虽然没有多少证据,VSV存在于土壤中靠节肢动物传播,或者甚至认为VSV最初是植物病毒。
VSV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对确定在美国暴发的VS的来源起到了很大作用。确切分析引起暴发的病毒株的特征,表明VS的流行不是美国境内的病毒株,而是来自北部疫区墨西哥的一株病毒的快速传播引起的。北美VS的暴发和疫区风向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暗示昆虫可能参与了病毒传播。
VSV-IND的流行特征不同于VSV-NJ,它的传播和临床发病的关系不大,因而不太受注意。另外,很显然的是VSV的流行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它的传播模式在一次流行过程中都可能会改变。
3 世界分布情况
根据报道,1884年和1887年,VS通过马从美洲传到南非,1915年到法国,但在这2个国家都没有持续存在。在北美的首次报道是在美国国内战争时期,发生在马中,接着1889年、1904年和1907年有进一步的报道。在南美,阿根廷于1939年、委内瑞拉于1941年、哥伦比亚于1943年分别确诊有VS。
印第安纳Ⅰ型和新泽西型流行于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但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周期性的移出疫区,在美国南部和南美洲北部引起流行。VSV-IND曾向北传播到美国和加拿大的交界处。季节性流行,开始于夏末或热带地区的雨季末,在温带地区的霜期开始时结束。1982年,VSV-NJ的流行没有遵循这个规律,持续了整个冬季。北美洲中西部的国家VS的流行间隔为5~10年,大的流行约30年一次。在美国引起水疱病变的主要血清型是VSV-NJ。水疱性口炎在新英格兰地区,加拿大东部或阿拉斯加还没有过报道。
在我国,本病通常呈点状散发,一般不广泛流行。病的传染性不强,每次只有少数牛只发病,很少发生死亡。
4 传播途径
VS的流行病学特征表明它主要是靠昆虫传播。在疫区,蚊子、白蛉、库蠓、吸血蝇等都可传播本病。VS的病毒血症很轻或没有,这一点与传统的昆虫传播的概念不符。临床病例的水疱中病毒含量丰富,昆虫可由此感染,但是这不能解释亚临床感染的传播。气候条件对传播的影响以及草原地区的发病率更高,都是昆虫传播的有力佐证。另外,当夜间温度降到零下后流行会终止,这也与很多虫媒疾病的特征相符。已证明,通过试验感染蚋可以传播VSV给脊椎动物。1982年和1983年发生在北美的越冬流行表明昆虫传播不是唯一的方式。VS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这在亚临床感染中更常见。饲喂破坏口腔黏膜完整性的粗硬饲料也与疾病的传播有关。
5 临床症状
牛发生水疱性口炎表现为无症状型、温和型和严重型3种,通常发生住9月龄以上的牛。2~3 d的潜伏期后,低热伴以精神不振、跛行、多涎。蹄冠、口腔或乳头出现水疱后热度下降,通常都是只有其中一处出现水疱。在严重的病例,超过50%的牛舌上皮会出现病变,引起采食困难进而体重急剧下降。本病会导致泌乳奶牛的产奶量下降。本病并不出现真正的水疱病变,多为结痂或溃疡。通常会很快康复,但产奶量在此泌乳期内不会恢复,继发的乳房炎也是个问题。有些动物不能完全康复,水疱性口炎的病变和口蹄疫的病变特征在临床上不易区分。
6 发病机理
水疱性口炎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的损伤进入动物体内,也可能通过昆虫的叮咬而感染。有气溶胶造成人感染的报道,也可造成牛的感染。有些试验感染动物,在感染后11~56 h,血中能检测到低滴度的病毒,即使病毒滴度低,这种情况还是很少见。病毒在感染处的马尔皮基层的棘细胞内复制,而接下来病毒在何处复制目前尚不清楚。随着细胞的降解,血流中的渗出物不断积累,开始形成水疱,感染动物发热。很少有全身性的病变,仅发生于乳头、口腔和蹄部的原因不明。免疫抑制或饲养密度过高会加重病情,VSV不能通过胎盘,感染母畜产出的犊牛没有病毒血症,初乳前也没有VSV抗体。但是曾从流产胎儿中获得过VSV-NJ病毒。
7 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结合证明病毒的存在和抗体滴度的升高,可以诊断VS。要与口蹄疫鉴别诊断则必须靠实验室手段。
电镜下VSV有特征性的形态。病毒可以在很多原代或传代细胞系上、鸡胚绒毛尿囊膜或尿囊腔中和许多试验动物中均可生长。Vero-M(绿猴)细胞系广泛用于病毒增殖和病毒中和试验以检测抗体。补体结合试验和荧光抗体检测也可用于VS诊断,尽管间接ELISA被认为是最经济快速的方法。虽然VSV不像FMD病毒对pH 7.2~8.0范围之外的酸碱度敏感,但是要对二者做出鉴别诊断,VSV也应遵循FMD病毒的严格要求。
通过病毒中和试验和液相阻断ELISA,试验感染96 h后可检测到抗体,12 d后达到高峰。抗体可持续存在几年,这是曾感染过的有力证据,据此也推测病毒本身在康复后也可能长期存在。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水平在感染后3~6个月下降,在中和试验中,感染初期抗体水平是康复期的4倍或更高,中和抗体的存在不一定能抵抗再次感染或临床症状的发展。
在实验室诊断方法确定之前,将病料刺种于猪嘴、牛舌、马舌和肌肉注射马、猪、牛体内,马有病变,但是肌肉注射的牛没病变,据此可诊断VS。口蹄疫病毒在猪和牛中有病变,马中没有;水疱疹病毒只感染猪,偶尔在马舌上产生病变。
8 控制措施
从VS的控制措施中可见,对VS的流行病学特别是对动物能否持续带毒的了解不多。曾观察到康复牛传播VSV给易感动物,还有些康复牛还会再次发生水疱,且通常发生在和原发感染不同的地方。复发多发生在牛群迁移后的48 h内,故认为这种复发是由应激引起的。虽然不能从无症状的动物中分离到病毒,但高水平的中和抗体的存在说明存在持续的抗原刺激。另一个问题是VS流行时有大量亚临床病例和病毒可能在某地区循环而没被发现。消灭通过唾液排出的病毒确实降低了疾病的传播性,浓度为10%的漂白剂用于器具消毒、洗手被证明是有效的。把粗硬的饲料换成较软的以减少口腔损伤进而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在美国,感染VS的动物在症状消失后还要至少隔离30d。没有VS的国家通常会严格的多,为了谨防引入持续感染的动物,不会进口任何有中和抗体的动物。活苗和福尔马林灭活苗可用来预防VSV-NJ。灭活苗只是降低VS的发病率,活苗通过肌肉注射可以有较好的保护率,且不会传播给有接触的易感动物。把VSV的糖蛋白基因植入痘苗病毒获得重组疫苗,据报道这种活载体苗非常有效,但由于对人有潜在的危险而没有被应用。
9 经济意义
因为疾病对出口的影响,很难全面评价其经济意义。疾病造成的直接损失巨大,特别是在高产奶牛,1982年在美国流行期间,每头临床病例的损失为97~253美元。在南美洲,肉牛增长速度下降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运输限制和市场封锁带来的损失相当可观,然而,最大的经济损失是无VS的国家为了把来源可疑的动物拒之门外的花费。
S823
B
1001-0084(2017)04-0066-02
2017-03-24
王永连(1972-),女,山东招远人,中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