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日本乙型脑炎的诊疗
2017-04-04王建霞李秀萍
王建霞,李秀萍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县畜牧业管理中心,吉林 白山 134400)
畜禽日本乙型脑炎的诊疗
王建霞,李秀萍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县畜牧业管理中心,吉林 白山 134400)
日本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马发病后表现为脑炎症状,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和睾丸炎,牛、羊、鸡、鸭和野鸟等均可感染,但大多数为隐性感染。本病主要存在于亚洲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也有本病流行。人也可感染,是威胁人畜健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1 病原分析
本病的病原体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中的乙型脑炎病毒。它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鸡、鸽、鸭及绵羊的红细胞,只有一个血清型。本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 min可灭活,常用浓度的来苏儿、石炭酸、福尔马林等均可在数分钟内将其杀死。但低温条件下可长保存。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均可成为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及中枢神经系统中,通过库蚊、伊蚊及按蚊的叮咬经皮肤而感染。本病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高峰,而在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流行集中于春末秋初,80%病例发生在7、8、9月份。本病以隐性感染动物居多,主要侵害幼龄动物,呈地方性散发。
2 主要发病症状
患乙型脑炎动物的主要症状如下。马:潜伏期4~15 d,病初体温升高达39.5~40℃,可视黏膜潮红或轻度黄染、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头颈下垂、眼半闭呈睡眠状、以头顶墙、站立不动。姿势异常,如两前肢交,或作转圈运动,走路歪斜、摇晃,有的表现狂暴不安,乱走乱撞,极度兴奋。后期因衰竭无力倒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状,后躯麻痹,多于3~5 d内死亡。
猪:体温升高到40~41℃,稽留数日。结膜潮红、沉郁、嗜睡、减食。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或木乃伊胎。公猪发生睾丸炎,多为一侧睾丸肿大,触之有热痛。6月龄以下猪,可发生坏死性脑炎,呈现发热、运动失调、颤抖、昏迷或突然死亡。
牛:表现为发热、不食、呻吟、磨牙、痉挛、转圈运动、四肢强直和昏迷等,急性病例1~2 d死亡,慢性病例经10 d左右死亡。
羊:表现为发热,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麻痹,视力和听力减退或消失,嘴唇麻痹、流涎,唇和咬肌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关节伸屈困难,步态蹒跚,有的后躯麻痹,卧地不起,一般经5 d左右死亡。
3 剖检变化
马、牛可见脑脊髓膜混浊,水肿,血管充血,切面见脑膜下和脑实质出血及小的坏死灶。肺水肿,肝、肾肿大,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胃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呈出血性炎症,脑组织学检查呈现非化脓性炎症变化。猪的脑、脑膜及脊髓膜充血,脑室积液。睾丸肿大,实质充血。子宫黏膜充血或出血,胎盘呈炎性浸润。肺充血,水肿。肝肿大,有小坏死灶。心内膜有出血斑点。羊的脑和脑膜充血、水肿,以脑的后半部表现明显。组织学检查可见大脑、小脑和脊髓的神经元退变和坏死,有噬神经细胞、血管周细胞浸润。
确诊本病可采取发病期血清1份,发病后3~4周的血清1份,进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结果为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发病初期升高4倍以上,再结合临床症状,即可判定为本病。本病在诊断上应注意与传染性脑脊髓炎、狂犬病、伪狂犬病等相区别。
4 预防方法
应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排除积水,消灭蚊蝇,坚持各种消制度,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在乙脑流行前1~2个月采用乙脑弱毒疫苗,各种动物一律皮下或肌内注射1 mL,间隔10~15 d再免疫1次,以后每年注射1次即可。
5 治疗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主要采取降低颅内压、调整大脑机能、解毒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措施。降低颅内压,对重症或狂暴的病马,可先行放血1 000~2 000 mL,而后静脉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每次按每千克体重用药1~2 g,间隔3~12 h再注射1次,在间隔时间内注射一些高渗葡萄糖效果更好。调整大脑机能,可肌内注射氯丙嗪,每次200~500 mg,也可静脉注射安嗅注射液50~100 mL,或用水合氯醛灌肠(每次20~50 g)。心脏衰弱时,除反复用高渗葡萄糖液外,还可注射樟脑制剂。利尿解毒,静脉注射40%乌洛托品,每次50 mL,每天1次。防止并发症可用20%复方磺胺嘧啶钠每千克体重20~30 mg·次-1,5%葡萄糖液500~1 000 mL,10%维生素C 5~10 mL,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注3~5 d。也可用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3万单位·次-1,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10 mL,板蓝根注射液20~30 mL,每天分上、下午肌内注射,连用3~5 d。
S831
B
1001-0084(2017)04-0049-01
2017-03-20
王建霞(1979-),女,吉林长白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