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复家训思想初探

2017-04-04冯之余

关键词:严复家训

冯之余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严复家训思想初探

冯之余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凝聚着作者丰富深刻的人生经验,是中国人家庭教育的思想结晶。严复家训是爱国思想家严复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家训文化遗产。其内容涵盖了个人、家庭、国家三个方面,其爱国奉公、敬业乐生、勤学善思、和家睦人等思想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是一致的,对于培育公民美德、营造和谐家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严复; 家训; 爱国睦家; 传统文化

家训也称家规、家法、庭训,是长辈对子孙进行为人处世教育的一种方式,或著为专书,或写成家信,或留为遗命。家训往往凝聚着作者丰富深刻的人生经验,是中国人家庭教育的思想结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的家训内涵丰富,包含了做人、处世、治家、报国等内容,严复家训是严复人生智慧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严复与严复家训

严复,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咸丰三年(1854)十二月初十日,严复出生于福建福州南台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严振先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严复8岁入私塾启蒙,之后拜入当地名儒黄少岩门下,研习“四书”“五经”等传统课程。黄少岩对严复“督课很严”,在授课之余,教导严复“心系天下兴亡,乃读书人之义务”,这对严复的人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同治五年(1867),14岁的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福州船政学堂的入学考试。福州船政学堂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进入福州船政学堂,严复与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在规定的5年学制内,严复以最佳的成绩修完了英语以及包括代数学、解析几何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电磁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驾驶学等18种科目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毕业之后,严复先后登上了“建威”“扬武”号巡洋舰进行远洋航海实习。光绪三年(1877),严复作为首批赴欧留学人员之一被清政府派赴英国朴茨茅斯海军学校学习,之后转入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留欧期间,严复亲历了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并开始关注欧洲的社会思想。除了学习航海战术等必修课外,他还大量阅读欧洲思想家的著作。这期间,他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思考,在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中探寻着中国的富强之路。

回国后严复曾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培养近代海军人才。甲午战争后,受战败以及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强烈刺激,严复开始专心致力于翻译著述,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探求国家的富强之道。这期间,他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说,在中国社会产生强烈反响。之后,他陆续翻译了《原富》(亚当斯密《国富论》)、《法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等一系列西方资本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译著的启蒙作用不仅限于戊戌维新时期,而且影响到以后几代的爱国知识分子。严复是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一派人物中的杰出代表,被喻为“译界楷模,西学泰斗”。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复还是一位教育家,他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思想,致力于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他先后担任过安庆高等学堂校长、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他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的办学思想,成为北大奉行至今的传统。

作为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的家训亦能从侧面反映他的思想。严复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家书和遗训上。严复共育有五男四女,[1]他对子女非常关爱,时常通过书信给予子女读书勤业、治家处世、做人为国等方面的谆谆教导。现《严复全集》收录的严复家书共169封,其中与子女(包括甥女和侄儿)的书信有99封,这些书信中的许多内容是严复家训思想的生动体现。

1921年,病重的严复手书遗训,内容共6条:

其一,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其二,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其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

其四,须勤思,而加条理;

其五,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其六,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

这六条临终遗训,集中概括了严复家训的内涵,不仅是他人生智慧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严复家训的主要内容

(一)立己方面

首先,强调人要乐生,健康第一。“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这是严复留给子孙的遗训之一。严复认为,国家的富强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身体素质。在英国留学时,严复曾认真地比较和思考过中国人与西洋人在体质上的差异。一次野战筑壕课,教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挖一个三尺深的单人掩体。最后,西洋学生已经垒成,而中国学生仅挖了不到一半,且都精疲力尽。[2]这次经历令严复意识到国民身体素质之差与国家的衰落不无关系。后来他提出“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救亡图强思想,其中“鼓民力”就是要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严复之所以如此重视健康还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严复在1880年代末期染上烟瘾,他吸食鸦片与生理病痛密切相关。严复中年以后,咳嗽、腹泻、筋跳、失眠等病症长期困扰着他,使他养成依赖鸦片舒缓病痛的习惯。吸食鸦片不仅打垮了严复的身体,也影响到他的公众形象。他晚年在给友人熊锡育的信中,说到:“恨早不知此物为害真相,致有此患,若早知之,虽曰仙丹,吾不近也。寄语一切世间男女少壮人,鸦片切不可近。世间如有魔鬼,则此物是耳。”[3]

正是因为认识到强健的体魄是国家富强、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严复特别关心家人的健康。与外甥女何纫兰的信中,严复询问:“吾甥近日气体何如?肝风胃痛有发作否?至念至念!”[4]与儿子的信中,叮嘱在外读书的儿子多吃些好的,不要吝惜钱财,“校中饭食不佳,即便添菜。用钱多少,信来便寄,不必刻苦。只要身体强健,其余皆可置为徐图,儿须深查”[5]。儿子读书用功太过,伤了身体,严复颇为心疼,“须知少年用功本甚佳事,但若为此转致体力受伤,便是愚事。古人有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6]。与三子严琥的信中说:“吾儿此次归来,形体疲减,又患咳嗽,吾心实切担悬……千万不可大意。……如唐山不便,宁可告假数日到津,请德医诊治。”[7]与女儿的信中说:“华严眼疾日来如何?若见红丝,尚需劝住谒医,不可大意。最要是晚间不可作画、写字及看书等事,甚至日中亦须少用目力为妙。”[8]

严复也会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养生心得,他认为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他告诫外甥女不可过于依赖医药,“惟是体气之事,不宜仅恃医药,医药将有时而穷。”而养生之道在于日常饮食起居的“渐”和“节”。在饮食起居方面一定要小心谨慎,“……期之以渐,勿为害小而为之,害不积不足以伤身;勿为益小而不为,益不集无由以致健”,“勿嗜爽口之食,必节必精;勿从目前之欲,而贻来日之病”[9]。与女儿的信中,“父进来皮肚略好,但须吃物小心,若与肚子不对的,虽极好吃,亦不敢吃”[10]。与四子严璿的信中,“春气发越,极易生病,善自节宣为要”[11]。

其次,教育子女读书,注重乐学的态度。严复认为为学要有“悠游自得之趣”,要有宠辱不惊、怡然自得的心态。乐学的境界不在于学问的成与得,而在于自得其乐。

对于学习成绩,严复认为只要努力了,对于成绩高低就不必过于认真。严复四子严璿少年时离家到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求学。严璿初到学校时有些不适应,其中“国文”一科最令他感到无所适从。教授的国文和以往在家塾跟先生所学的大相径庭,迥异的教学内容、陌生的文法、以及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令他懊恼。严复得知情况后,宽慰儿子“堂课得佳评,固不足喜;得恶评,亦无须懊丧”[12],只要自己努力了,对成绩高低不必过于认真,“考试原求及格,但人事专尽之后,即亦不必过于认真”,并且“为学须有悠游自得之趣”,[13]读书做学问应该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而不必对于成绩和他人的评价如此耿耿于怀。严复如此教导儿子,一方面与严璿心性有关。严璿本就勤奋刻苦,不甘人后,以至于他在学校用功太过,竟伤了身体。严复心疼不已,反复写信叮嘱他务必以身体为要,他以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告诫儿子不要本末倒置,等养好身体再用功不迟。另一方面,在严复眼中做学问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用力既久,自然成熟”,只要自己用心上进、肯看书,时间到了自然通达,一时的高低毁誉不足挂怀。

再次,强调新知无尽,勤谨治学。“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须勤思,而加条理;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在日常的家书中,严复也会告诫子女:“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他对四子严璿说:“学问之道,水到渠成,但不间断,时至自见。”[14]学问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勤奋与恒心。又告诉长子严璩,要抓紧年轻的时候多读书,一旦错过了年纪,一则脑力不够,二则俗事缠身,于学问方面将终身无法弥补。“又欲为学,自十四至二十间决不可间断;若其间断,则脑脉渐痼,后来思路定不灵,且妻子仕官财利之事一诱其外,则于学问终身门外汉矣。”[15]一次,儿子严琥立志要在七年内将二十四史和英文世界史读完,严复虽然认为儿子是在夸海口,“苟践此语,殆可独步中西,恐未必见诸事实耳”,但仍然鼓励严琥:“俗谚有云: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得见有恒,则七级浮屠,终有合尖之日。”并且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严琥,“吾儿果有此志,请今从中国前四史起”[16]。

严复认为治学除须“勤”,还要“谨”。严复发现,严琥娶妻之后,给自己的来信中竟有多处错别字,将“辛苦”写作“幸苦”,“艰辛”写作“艰幸”,凡此种种,在严复看来,实属不该。于是,严复在给儿子的信中,点出了儿子的错误,认为这些错误绝不是粗心二字便能一笔带过,实际上还是对文字、对学问不够用心所致。严复亦是个重视细节的人,他发现严琥写信新旧历混用,严复认为,在书信中若用新历就全用新历,若用旧历则全用旧历,但“不可乍阴乍阳,必致迷乱误事”,他告诫儿子做人做事都要踏实,切忌心浮气躁,此事虽属小节,但是亦不可忽视。[17]

复次,肯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自己的求学经历,严复深深地认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严复青年时曾留学欧洲,这段留学经历使得他广泛接触了西方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极大地改变了他的世界观、文化观,为他日后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当四子严璿提出要利用暑假时间到西湖游览时,严复用“甚以为然”四个字表达了自己的赞赏之情。他认为游览名胜,不但可以怡神遣日,而且能够增进阅历学问,更可以激发志气。在严复看来,在旅行中体验人生、增长见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但若仅是走马观花,则丧失了旅行的真正意义。他告诫儿子要将游与学融为一体,需“预备多种学识”:一是历史学识,掌历史以品人文之韵;二是地学知识,懂地学以享自然之美;三是摄影记载,摄美影以增旅行之雅。[18]

(二)治家方面

“和家睦人”是严复家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庭中怎样致“和”?在严复看来,首先,家庭的核心价值是“爱”,即家庭成员要将“爱”视为第一相处准则。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敬长辈,同辈之间相互关心、体恤。其次,家庭成员间要有“敬”,即家长要保持一定的权力、威严,家庭成员间要遵守伦常秩序。“和”是建立在一定权威下的和,适度的家长权威是家庭致和的必要条件。

严复是一位仁爱的父亲,在与孩子们的家书中,各种关爱之语,跃然纸上。例如与女儿严璆的信中说:“儿今年十岁了,大大现预备着好东西,等儿生日带给也。”[19]劝五子严玷要听话:“大大在山养病,极念吾儿,吾儿切要听话学好,不然大大就不疼吾儿了。”[20]其言辞中的关切疼爱,今人读之亦不禁为之动容。

严复重视人伦亲情,强调家庭内部的和谐以及兄弟姐妹间的情谊。五子严玷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非常顽皮,常令家人头疼。一次四子严璿狠狠教训了一下这个顽劣的弟弟,听闻四子管教幺子的事,严复一方面欣慰于家里终于有人可以代为管教这个顽劣的小儿子,一方面又担心四子管教过严,有损骨肉亲情。因此,他劝严璿管教小弟时要掌握分寸,“儿能稍为管教自佳,但须知小孩顽劣,长大则自不同,……管教时勿至伤恩”[21]。在给女儿严璆的信中,严复写到:“小弟弟不赖学否?不好哭吵要东西吃否?汝是姐姐,须得疼他,他自然不同你淘气了。”[22]

严复认为家庭成员间除了互相关爱,也要遵守伦常秩序,做到“爱敬一体”。长子要拥有严父一般的权威,弟妹要敬重长兄。严复的发妻王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年她的忌日,长子严璩都以礼佛的方式来纪念亡母。然而“五四”以后,年轻一代受科学思想的影响,视一切宗教鬼神之事为封建迷信。有一次严璩要求同父异母的弟弟严璿、严玷“代劳拜佛”,弟弟们却因为“反对迷信”而不从,并且说了一些让大哥伤心的话。不久,严璿、严玷便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严厉的批评信,其言辞之激烈是严复此前家书中所不具有的。在家信中,严复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关于“迷信”之事,严复认为,科学无法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宗教自有其存在的意义,“人生阅历,实有许多不可纯以科学通者,更不敢将幽冥之端,一概抹杀”。其二,人们皆有信与不信宗教的自由,“你们不信,自是与之无缘,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可耳;他人相信,资以修养,有何害事?乃必伸己意,多言强谏,至令父母不欢,岂非太过?”“故汝等此后,于此等事,总以少谈为佳,亦不必自矜高明,动辄斥人迷信也”。其三,更重要的是,幼弟目无尊长,实属大逆不道,“……汝真该打。吾儿当知,迷信事小,而我诸子中,有以幼弟伤长兄感情,却是极大关系。”况且,大哥将近天命之年,做你们父亲都绰绰有余了,“乃以嫡母忌日,叫汝代劳拜佛,汝缘不信宗教,或他见解,遂露不渝之色,兼有无畏语言,使大哥伤心,岂非该死?”[23]与此同时,严复也对长子的让步十分失望。他认为:“长兄为父嫂为母;又云父有长子,称曰家督,”身为长子与家督,便应当有一家之主的威严与担当。“惟是大哥本身,亦有不对之处,因他当下见汝曹如此,便应呼到面前,扎实教训一番,劈面大骂,才是做家督正理。”而如今,长子却隐忍不言,致使骨肉亲情掺杂了人情世故,“亦是不合也”[24]。

在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中,一家之长的权威不容践踏,长幼尊卑的家庭伦理关系亦不容许错乱。从某种意义而言,严璿、严玷等人对大哥祭拜亡母的质疑,实际上是对家督权威的挑战。而严璩对弟弟们的隐忍,也折射出家督权威地位的丧失。这种改变对于重视长幼尊卑的严复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在他看来,长幼有序乃是家庭和睦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家长也应懂得如何处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

(三)爱国方面

“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严复生于19世纪末中国最贫弱的时候,中国的富强,是他毕生最关注的事。临终前,这位一生心系国家命运的老人以他独有的思考和情怀对“中国不灭”充满坚定的信念。尽管严复是西学启蒙中国社会的第一思想家,但他却告诫儿女们记得中国人当以中华文化为根本,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时,不应该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位学贯中西的思想家从来不主张“全盘西化”救中国,始终把重点放在如何吸取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这一问题上。

严复认为,有了中学的基础之后,才能在中西对比中深刻地体察与思考中国的文化和命运。因此,子女教育必须“先治中学”,打好中学的基础,其后“放手专治西文”,最后“所治何科,所执何业”,则根据子女自己的爱好和选择,不必拘于一端。为了给子女打好中学基础,严复让子女们入了家塾。严复的长子严璩拜入郑孝胥门下,成年后才令之出洋读书。他还聘请了国学专长的桐城派金子善先生,专门教儿女们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等。四子严璿在家塾受教,打好中学基础之后,才进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读书,即便如此,严复仍然叮嘱儿子“闲暇时仍当料理旧学,勿任抛荒”[25]。

在严复的教育下,严家子女都拥有良好的中西学基础,其中严复的长孙女严倚云,更是为传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严倚云,严璩长女,1912年生于北京,自小体弱多病,身有残疾。但她在祖父“优胜劣败”“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下,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身体上的缺陷,乐观坚强、勤奋好学,掌握7国语言,获得康奈尔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严倚云虽身处异国而不忘祖国,她毕生在美国致力于传扬中华文化并取得杰出成就。由于她在学术研究与教授中文方面的成就,曾被列入《美国学者名人录》《美国妇女名人录》《美国教育家名人录》,并当选全美外国语荣誉学会第二副主席,世界教育荣誉学会分会主席。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和他的夫人,对严倚云的人格魅力也称赞有加,曾两次请她作为贵宾,参加美国国宴。晚年时,她与丈夫拿出多年的积蓄43.7万美元,用于资助那些热心钻研中国文化的年轻人。美国《世界日报》刊登文章说:严倚云的祖父严复先生把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而她则致力于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殊途同归,同样是伟大的。她是“放射着女性光辉的巨人”,是“一生为中西文化搭桥的女性”。[26]

“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在遗嘱中,严复把国家、社会群体的权利视为优先,当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要服从群体,“两害相权,己轻群重”,严复殷切地希望子孙后代永远记得以国家为先,以群体为重;要有“德”,不可造孽。

在平时的生活中,严复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他认为小孩子顽皮可以,但是暴戾残忍、以他人痛苦为乐,则万万不可,总之,做人要有“德”。他告诫儿子严玷:“长日不读书,闻但一味顽劣,顽劣犹可,千万不要暴戾,残忍暴戾,足以闯祸,残忍尤其不可。何为残忍?即以他人他物之苦为汝之乐是也。”[27]

在严复的言传身教中,“爱国”已经融入了严家子弟的血液中。台湾著名人士李敖曾说:“我总觉得严氏一门,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好的家传资料。”[28]这其中,严复长子严璩,字伯玉,1874年出生,早年留学英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曾任财政部次长、司法行政部总务司司长等职。抗战时期,滞留上海的严璩年近七旬,有严重的哮喘,经济陷入困窘。汉奸与日本人轮番劝说他出任伪财政部长,还设下圈套逼其就范,严璩誓死不从,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1943年冬天严璩在贫病交加中辞世。[29]

抗战时期,严氏家族中有多位在海军任职的子弟为国捐躯,其中有严复的堂弟严传经。严传经早年毕业于烟台水师学堂航海系,后来一直在海军任高级军官。“七七事变”后,严传经被紧急调往长江防线,任上尉艇长,负责在鄱阳湖一带布雷。1938年6月25日,日军飞机前来轰炸,严传经身先士卒,率领官兵在甲板上指挥作战,奋不顾身,不幸中弹阵亡,为国捐躯。[30]

严复长孙严侨,谱名严以侨,中共地下党员,1950年初,接受组织派遣到台湾。1953年被捕,关进“火烧岛”。2003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严侨为烈士。[31]

三、严复家训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作为严氏家族“传”字辈的杰出人物,严复的思想行为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和家族的其他成员,他的家训是留给子孙的宝贵精神遗产。严氏子弟受严复的影响,家族人才辈出。这其中有为中国水利教育和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严恺;有台湾妇联会领导人、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夫人严倬云,她陪伴丈夫参加汪辜会谈,为两岸的和平互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严倬云热心妇女及慈善事业,在台湾建立亚洲最大的听障中心,帮助了众多有听学障碍的孩子。据严倬云自己分析,她之所以热心于公益事业,与祖父严复教导的“己轻群重”是分不开的。[32]还有台湾著名作家严停云,笔名华严,获国家文艺小说创作奖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除此之外他们中还有名垂青史的爱国将领,有默默耕耘的教育专家,有保家卫国的革命烈士,有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勤学善思、敬业乐生、爱国奉公是严家子孙共同持有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好家训对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严复家训是爱国思想家严复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家训文化遗产。其内容涵盖了个人、家庭、国家三个方面,其爱国奉公、敬业乐生、勤学善思、和家睦人等思想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是一致的。对于我们培育公民美德、营造和谐家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注释:

[1] 据陈宝琛撰《严复墓志铭》记载,严复有五男四女:长子严璩;次子严瓛,殇;三子严琥;四子严璿;五子严玷。女有严瑸、严璆、严珑、严项。见严培庸:《严复与阳岐》,2006年,第59页。

[2]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06页。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7] 汪征鲁等:《严复全集》卷八,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78,465,519,545,519,518,467,514,535,532,533,535,438,525,523,536,515,539,536,515,543,531,539页。

[26] 严孝潜:《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二十九,《由北京大学走出来的严复长孙女严倚云博士》,见《严孝潜日志》,http://www.chinavalue.net/tjyan/Blog.aspx,2016年10月20日。

[28] 李 敖:《严复之孙在台湾——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中华英烈》1988年第4期。

[29][31][32] 严孝潜:《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三十六,《严复的儿孙》,见《严孝潜日志》,http://www.chinavalue.net/tjyan/Blog.aspx,2016年10月20日。

[30] 严培庸:《严复与阳岐》,2006年,第72页。

[责任编辑:石雪梅]

2016-11-09

冯之余, 女, 福建福州人,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K203

A

1002-3321(2017)04-0092-06

猜你喜欢

严复家训
严复的遗嘱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