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现代建筑设计文化表意方法初探
2017-04-04张文奇
张文奇
中式现代建筑的文化表意方式从建筑空间设计的角度可分为三个层面:空间创意、立面设计、文化符号,这也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意法则。每个层面又包含有不同的设计方面和方向,每个层面不同设计方向的组合为建筑创新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在这三个层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表达,给人以耳目一新或者意外的感受,同时强调中式底蕴的独特存在。
一、空间创意
1.以环境、地形为基础进行规划布局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
(1)探索地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激发城市活力,绿坡竹林、花丛植被构成城市公园。
(2)大地艺术,体魄从旷野中隆起,向凉山群峰致敬,广场碧水倒影西昌明月,建筑设计塑造与周围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的契合。
(3)中央门廊朝向日出,彝族美丽纹饰抽象成花墙符号。
(4)彝族火把节需要圆形广场,白玉石阶的植草屋面扇面铺开形成看台。
(5)铜制火焰,石砌火炬,旋转火云体现彝族渊源的火文化。
(6)天象、年历、节气、神秘字符等在广场和柱阵的设计体现。
(7)建筑的色彩主体提炼于女性服饰文化,雕塑和柱列梁架表现男性骠悍矫捷。
图1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
2.以概念、寓意、主题为设计灵魂
天津大悲院商业街
(1)设计主题是翰墨留香,取义中国文化精粹书、画、印。总体布局概念为文化烙印,一方印章立于新旧文化之间,形成中心对称、围合式的传统院落建筑群。中间两个卍字组团通过连廊贯穿,形成疏密有致的“街市”,创造出有文化气息的商业环境。外部弱化体量,将表皮形成一种过渡空间,形成内外环境对话。
(2)内部利用深色铝合金装饰柱、大面积落地窗及不同开窗形式、灰砖、钢构架、白色涂料等达到简洁和谐的整体效果和古典韵味,街道内景步移景异。外部建筑采用钢构架、铝合金、玻璃、仿木生态板、灰砖墙等材料,运用传统元素,使内外融合通透玲珑,力求体现现代建筑的精神与技术的结合,中国文化精髓与建筑表皮建构浑然一体。
图2 天津大悲院商业街
(3)以形体、视觉为存在特征。
南开大学MBA中心大厦
(4)在“功能适应业主使用要求,材料适应造价控制要求,形式适应地域环境要求”的条件限定下的正品工程。
(5)下面一个“灰台子”,上面放两个“白盒子”,白盒子里面是“红笼子”,红笼子后面是“灰箅子”。白盒子限定空间,红笼子装着大教室,形体空间与功能组织、材质搭配紧密结合。
(6)屋顶花园,竹子,水面景观包含其中,简单的语言表达朴实的建筑形象。
图3 南开大学MBA中心大厦
3.以空间、流线、功能为实现目标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
(1)建筑周边设置下沉式水院,将建筑突出地面高度降低,与旁边戏楼保持接近,保持良好的建筑尺度感。
(2)书法和建筑结合成为设计线索,“美”字作为艺术馆的平面图案原型,既是艺术家名字中一字,又可理解为艺术之美,兼具写实与抽象双重特性。美字平面布局可将大体量建筑化解为若干小体量盒子,小盒子与戏楼尺度接近,赋予建筑强烈体块感,形体简洁,平和而内敛。
(3)外墙清水混凝土朴素自然,主灰色调与戏楼一致。穿插的红色吊桥和红色金属格栅来自传统建筑中的色彩,整个公园看做一幅山水画,建筑为作画完毕的一枚印章。
(4)展厅之间相对独立,两部分展区通过中庭空间坡道和桥将不同标高的展厅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参观路线下,将空间、展品、流线三者巧妙结合起来,建筑与艺术家的创作特点和作品结合。
4.以审美、体验、意境为心灵沟通的桥梁
唐山城市规划展览馆
(1)让毫无美学价值的原有建筑群能够在新环境中、在加建部分的衬托下彰显出质朴的、内在的美,变成非常有魅力、有个性的审美对象。
(2)加建部分的设计则精心呵护和放大了原保留厂房与山体间构图上的天作之美。
平行原则:加建实体平行于原建筑,同构于原建筑;
通透原则:加建部分不构成对山体的遮挡;
联系原则:通过连廊和水池等形式将离散的建筑统一成一个整体;
放大原则:通过对二战时期仓库的屋顶、门廊的重建来夸张它们的固有形象;
对比原则:通过彻底保留建筑墙体原貌,选择木材和钢格栅作为新建建筑呵硬质景观的唯一外装材料,来形成新旧对比;
和谐原则:通过加建部分来揭示原有部分的内在的美。
图4 唐山城市规划展览馆
5.以庭院、景观为文化载体
上海朱家角新镇水上宾馆
(1)用类型学的方法,把建筑空间统一在“园”的系统中,方形、长方形院落空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的功能,营造不同的场所感。
(2)空间的相互组合排列,内在规律是响应酒店管理的要求,外在形态是自然有机的聚落。素白的色调、方正的体量试图跟进简约主义的时尚潮流,不同院子可以选择不同的艺术主题。
(3)沿着内部通廊游走其间,犹如江南传统园林,处处对景、借景,层层递进,峰回路转。景观上利用错落布局,加大湖面景观,营造滨水景观,形成江南水乡美丽画。
图5 上海朱家角新镇水上宾馆
二、立面设计
1.立面构成及图案
上海朱家角行政中心
(1)采用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理念,构思精巧,错落有致,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行政办公中心。
(2)平面紧凑有序,利于采光通风,充分利用周围庭院的景致。外型上采用外挂青砖、清水混凝土、花格砖墙等朴素材料,以砖的模数来界定外墙的竖向模数,形成立面上的有机韵律感和空间上的亲切庄重感。立面模数贯穿延伸至屋面采光顶,结合花格砖墙(背衬玻璃窗)的运用,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
图6 上海朱家角行政中心
2.材质与色彩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整体改造工程
(1)以开放、架空、复合构成的建筑群为主体,以空间交通组织将核心建筑与周围建筑联系起来,使整个校园具有复合、多义的空间属性,形成互逆、互补、互通的相关空间共享格局。
(2)将校园意蕴与文化经典编织到设计之中,将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艺术氛围融合于变幻的景象之中,突出强调以教书育人为崇高意念表征的学院建筑应有的力度感。
(3)多层次、开敞通透的文化广场缘于传统建筑文化和江南地区建筑的内在特质,规划水景与青砖黛瓦的建筑环境和景色秀美的湖山形态取得平衡协调。
(4)建筑比例尺度、材料搭配、檐部开窗、色彩推敲等所体现的人文积淀和历史厚重感。
图7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整体改造工程
3.表皮系统
上海青浦区体育馆
(1)体育馆、训练馆改造项目,建筑造型及风格提升,内部设施设备部分更新。
(2)增加外皮、强化体型中几何逻辑关系和适度地活跃体型来完成外部改造。
(3)外皮材质:上面乳白色聚碳酸酯板材做成编织状,下面用铝合金穿孔板及局部铝合金方管,形成现代、开放式外衣。
(4)内部完善举行小型比赛的功能,改造看台,增加附属用房和观众服务设施。
图8 上海青浦区体育馆
三、文化符号
1.中式普遍特征
深圳万科第五园
(1)提炼传统民居精神中的中国情结,用白话文写就传统:村、院、墙、素、冷、幽。
(2)村落、牌坊标志物、街巷、小路、院落、商业街、池塘、小桥、村口场所表现。
(3)前庭后院中天井的庭院别墅,内向型空间聚气,私密性领域感,邻里交流。
(4)塑造墙的形态,内墙开窗,外墙景观、遮阳通风,二墙之间设置露台、灰空间。
(5)黑白灰的节制,映衬植物,形式遵从气候,采用地域特色小院、架廊、挑檐、高墙、花窗、孔洞、缝隙遮阳通风,降低能耗。
(6)庭院和景观的竹园、热带植物配置,障景、对景、框景手法,丰富层次表达幽静。
图9 深圳万科第五园
2.地域文化符号
苏州博物馆
(1)立面类型延续苏州传统民居灰瓦白墙的形式;要素层次、建筑材料、细部结构运用现代新的技术,墙、窗、坡顶等传统要素新的组合,园林、建筑、水景三位一体整体处理而达到空灵淡泊意境。
(2)基本的建筑元素被赋予新的内涵,凝结成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形式,蕴含着现代建筑的前瞻性内容,以期为中国现代建筑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3)结合江南传统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亭、桥、廊等建筑形式,现代平面构成式写意的山水造景手法。
图10 苏州博物馆
3.变异与创新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1)以象山做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对象。建筑不仅在空间上和自然融合,而且要在时间上产生一种超越地理限制的“遥远”感觉,代表了最具沉思状态的诗意。新的校园建筑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与这一地区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在建筑与山体之间,留出大片空地,保留了原有的农地、河流与鱼塘。总平面上每栋建筑都自然“摆动”,与中国的书法相似,体现出建筑对象山蜿蜒起伏的敏感反应。如同书法,这个过程不能有任何中断,才能做到与象山的自然状态最大可能地相符。这里的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山的方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是在暂时中断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山的位置。
(2)中国南方的诗意体现为3种基本方式:①以与当地的自然山水结构融合的疏密去布置总体建筑格局;②重整地形,建筑与地形的区别被模糊,以地形、水体、植物与建筑间隔重复的方式,建筑群呈现出以层次为主的状态,让人曲折进入;③一系列有诗意的小场所,以书法书写的节奏,在行进中突然出现,在曲折反复中再次出现。
(3)建筑取材:① “山房”类型,取材自杭州灵隐寺前的千佛岩,一种岩壁佛窟类型。建筑师认为岩壁佛窟中的每个佛像都曾是一位伟大教师,这种处于自然与城市交界处的讲学场所就是亚洲最本质的大学建筑原型;② “水房”,建筑呈中国南方微波起伏的缓慢水体状态。关键在于,这些类型提供了建筑内外甚至所有屋顶之上的多种讲学漫步场所,让人体会不同的光线、气流与温度;③最接近城市建筑的“合院”,基本原则是每个建筑内包含3个以上的小院落,是特别适合几个人饮着绿茶安静交流的地方,但它平缓的斜屋顶仍然可以散步、讲学。
(4)大量使用便宜的回收旧砖瓦,并充分利用手工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形成一种可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屋顶选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与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一种可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板的结合,在这个地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