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
2017-04-04左凌仁
左凌仁
时值正午,阳光灼人,满目都是接天的黄沙,当我开始抱怨被“拐骗”到这穷乡僻壤时,车子刚好开上一个坡顶,两只鹅喉羚顿时映入眼帘。
普氏野马生活在荒漠戈壁地带,食物和水源原本就缺乏,还要面临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人类的捕捉无疑雪上加霜,致使普氏野马几乎灭绝。
开矿严重影响了卡拉麦里猛禽的繁衍生息,从保护区核心区穿过的216国道也成为有蹄类动物的“杀手”,每年丧命车轮的动物不在少数。
盛夏时节,我来到位于北疆的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護区,保护区的名字源于卡拉麦里山。“卡拉麦里”是哈萨克语,意为“黑油油的山”,因这里的低山、丘陵的岩石以黑色岩层为主而得名。卡拉麦里山的东部是戈壁,西部则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这片本是荒漠戈壁的区域,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因此成为中国难得的观兽胜地,一旦走近卡拉麦里,大大小小的动物粪便和脚印便随处可见。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多种野生有蹄类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金雕、猎隼或伫立于孤峰之巅,或翱翔长空;秋天,集群于此地的沙鸡铺天盖地,上百只迁徙的猛禽划过天空,壮观而震撼。但这里同样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的矿产开采大潮,使得卡拉麦里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
当时,我还是一名疯狂的“鸟人”,想到北疆布尔津和喀纳斯一带寻找和拍摄一种心仪的鸟类,途中需要经过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那天,我和同伴从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出发,沿着东线的216国道行驶,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卡拉麦里。
与鹅喉羚狭路相逢荒漠上的意外之喜
在216国道的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行走,一路上几乎看不到河流和湖泊,眼前一派荒漠景象。时值正午,阳光灼人,满目都是接天的黄沙,稀稀拉拉的梭梭、锦鸡耳、红柳等灌木趴伏在地面上。隔一段路程,便看到一个个黑黝黝的山包,山包经过多年风蚀,层层山石被剥落得如刀片一般锋利,其上寸草不生。
被高温炙烤的大地升起扰动的气流,平坦而干燥的地面反射出的强光让人心烦意乱,人不得不眯着眼睛才能向外看。同行的前《金陵晚报》记者韦晔一路上都在说,路边随时有可能看到鹅喉羚和野驴,所以我努力让自己保持警觉状态。
韦晔自幼在新疆北屯长大,我和他是在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拍摄亚洲象时认识的。由于都喜欢观察和拍摄野生动物,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好朋友。这次他要回家休假,便邀我一同前来,有一个当地人做向导,我自然十分高兴。
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长方形,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20~40公里,整个地形东高西低。保护区内生境类型多样,有戈壁、沙漠、平原、山地和丘陵,丘陵位于保护区北部,荒漠戈壁则位于卡拉麦里山与丘陵之间。
然而,过了许久,我仍没看到韦晔所说的鹅喉羚和野驴,充满期待的心情在得不到释放的情形下,变得异常糟糕,当我开始嘟嘟囔囔抱怨被“拐骗”到这穷乡僻壤的时候,车子刚好开上一个坡顶,路边的两只鹅喉羚顿时映入眼帘。车停下,我们摇下车窗玻璃,将两只镜头伸出窗外,快门声随即响起。
对于不速之客的突然到访,两只鹅喉羚只是站在原地,静静地看着我们。眼前站立着的是一只雌羚羊,身旁跟着一只幼崽,在打量我们的时候,幼崽躲到了母亲的身后,母亲则横着身子挡在幼崽前面。雌羚羊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它伸直脖子,警惕地看着我们,可爱的黑色小尾巴也立了起来,一圈圈地甩动着,还一边拉着粪粒儿,似乎随时准备夺路狂奔。静默了一会儿,雌羚羊似乎发现我们没有敌意,便护着孩子,慢慢地踱着步子,渐渐消失在一个土坡后面。
“怎么样,满意了吗?”韦晔得意地笑着说。这的确是难得的惊喜,对于喜欢野外和鸟类的我来说,看到美丽的鸟儿已经足够欣喜,如今看到更加珍稀和难得一见的野生哺乳动物,早已喜出望外。
“这就是鹅喉羚?怎么看都像普通的黄羊啊。”看着韦晔得意的神色,我不搭茬地问道。韦晔接过话:“是啊,我们当地就叫它‘黄羊,这两种动物很类似,只是鹅喉羚在发情期时,它的喉部会变得肥大,就像鹅的喉咙一样,所以人们才叫它‘鹅喉羚。其实识别鹅喉羚的最好方式是观察它的尾巴,鹅喉羚的尾巴比普通黄羊更长一些,所以它也被叫做‘长尾黄羊。”
听完韦晔的解释,我恍然大悟。第一次见到鹅喉羚,我的心情立马开朗起来,全神贯注地看着车窗外的沙地,期冀有新的发现,而韦晔早已司空见惯,于是继续向我介绍当地的野生动物。
重归故土的普氏野马在严酷的环境中命运多舛
除了鹅喉羚,一路上韦晔念叨最多的就是普氏野马了,这是世界上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野生动物之一,全世界的普氏野马不足1500匹。上世纪70年代,普氏野马在野外几乎灭绝,现在已经通过人工繁殖和野放,再次回到了这片荒原之上,216国道上的普氏野马也已成为北疆旅游南线上的一道景观。
如今在卡拉麦里,普氏野马很容易见到,在一片发红的荒漠地带,远远就看到几匹野马站在路边低头觅食。车子在距离它们不远的地方停下,这是一个由5匹母马和一匹小马驹组成的马群,对于我们的到来,它们只是抬头看看,便不再搭理我们。
普氏野马原产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外蒙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因此又被称为“准噶尔野马”、“蒙古野马”,它们主要以针茅、驼绒藜、角果藜和假木贼等荒漠植物为食。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率领一支探险队潜入准噶尔盆地进行野外探险和物种搜集,两年后,他们在卡拉麦里首次发现普氏野马,并将标本带回欧洲,从此一举成名。后来,动物学家普列雅可夫将这种野马定名为“普尔热瓦尔斯基野马”,简称“普氏野马”。
当时,欧洲等地的野马已经绝灭,普氏野马成为野马中保留下来的唯一物种,因此普氏野马的发现轰动一时,也很快引来了大量欧洲国家的猎马队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人在蒙古国进行了6次普氏野马捕捉行动,随后将捕捉到的马驹送往欧洲,圈养在多国的动物园和马戏团中。
普氏野马原本就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荒漠戈壁中,这里不仅食物缺乏,水源也是大问题,卡拉麦里的水源一直较少,且很多都是苦水,这对它们的生存很不利。此外,它们还要面临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一场大雪后,很多动物都会因为无法抵御寒冷而死去,此时,人类的捕捉无疑雪上加霜。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普氏野马的数量锐减,几乎瀕临灭绝。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等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几个普氏野马的原产地进行考察,但都无功而返,普氏野马在中国已经消失。上世纪,我国启动了普氏野马还乡之路,分3次从各国动物园引回18匹普氏野马。至今,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一共实施了8次普氏野马放归,保护区内共生活着100多匹普氏野马,有11个家族群。
然而,要想让普氏野马在卡拉麦里真正繁衍壮大、脱离濒危的境遇,还任重道远。目前,在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内,放归的普氏野马虽然生存状况良好,但依然有很多令人担忧之处。
无论是在蒙古,还是在新疆,放归的普氏野马在夜间过路时被汽车撞死的惨剧屡有发生,卡拉麦里就多次发生过类似事件。“所以我们只好采取办法,将野马放归到远离公路的地方,事实证明,这一状况确实得到了极大的缓解。”阿勒泰林业局的副局长初红军说。
普氏野马在卡拉麦里的放归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在这片土地上看到飞奔而过的普氏野马群。
开矿大潮危及动物生存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冲突
此次新疆之旅,我在卡拉麦里周边转悠了大概10天,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卡拉麦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还有数量众多的越野车。好奇之下,我询问了当地面馆的老板,才知道这些车几乎都是来这里开矿的。经济开发和自然保护近乎无解的矛盾,也没有因为卡拉麦里的神奇而避免。
卡拉麦里的神奇,除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还有大量的煤、油和其他矿产资源。韦晔和其他在新疆从事鸟类观测的朋友告诉我,近些年来,卡拉麦里的道路已经很通畅了。原来的石子路和车辙路被柏油路和新建的乌准铁路(乌鲁木齐—准噶尔盆地)替代,卡拉麦里的戈壁滩上,竟然有一座水库拔地而起,在“保护动物”牌子的旁边,也赫然竖立着“五彩湾工业园”的指示牌。而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动力,是准噶尔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因为石油开采,216国道以西的广阔地带已经喧嚣了二十多年,现在,216国道以东的自然保护区也受到了影响。数十家大型煤化工企业进驻大戈壁,并夜以继日地施工,巨型切割机日夜轰鸣,上百台超重的大卡车向外输送石材,川流不息。白天,216国道沿线停满了超载的重型卡车,等到夜幕降临后,巨大运输车队绵延100公里,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原本无人的荒野,如今简易公路纵横交错,新疆的粮油瓜果、煤油矿产得以输送到其他城市,因此很快带动起当地的经济发展,216国道已然成为当地百姓的“幸福路”。
然而,这条国道却正好从保护区的核心区穿过,所以也成了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杀手”。一年中有5匹普氏野马命丧车轮之下,被撞死的野驴、鹅喉羚等更是不在少数,因而沿途所能见到的鹅喉羚、蒙古野驴等野生动物的数量正急剧减少。
与此同时,开矿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猛禽的繁衍生息。突兀的石山原本是金雕、猎隼等猛禽最钟爱的繁殖地,然而,随着人类的迅速侵入,山脚下已经变成机器轰鸣的采石场,对鹰巢抱有好奇和遐想的掏窝贼也纷至沓来。
对于目前的矿产开采大潮,初红军深感担忧。卡拉麦里的生态本来就很脆弱,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如果再想恢复如初,可能需要耗费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
1990年,初红军这位山东汉子毅然离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投身到新疆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吸引他的,正是卡拉麦里奇特而丰富的野生生物物种。“这里是我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我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真正做点实事。”
联系上初红军时,他刚刚结束野外考察回来,从电话里传出的声音透着一丝疲倦。二十多年来,初红军亲眼目睹了卡拉麦里的变化,他和同事做了大量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我们对这里的野生动物的了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了。我们目前所想的,是如何将野生动物的保护融入到当地的发展中来,而不是一味地对抗,做绊脚石和边缘人。”
今年,初红军就50岁了,但他对卡拉麦里的野生动物保护信心满满,他坚定地说:“我还可以再努力10年,希望能用最后的10年,为卡拉麦里和当地的动物保护做一些事情。虽然现在也面临着很大的开发压力,但我相信,人们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卡拉麦里这么多的野生动物遭受苦难。要知道,在北疆,除了喀纳斯,卡拉麦里可是新疆的一张生态名片啊!”